【摘要】: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區公共服務作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一種新模式和社區治理的新方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進行的管理體制創新,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質量、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社區建設。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在實施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由于時間短、經驗少、意識薄弱、體制等方面的限制,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還存在許多不足,針對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更好的推動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社區公共服務;社會組織;路徑優化
據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社會服務機構和設施176.5萬個,職工總數1308.9萬人,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36.1萬個,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24.9萬個,社區志愿服務組織9.6萬個,各類社會組織組織66.2萬個,其中社會團體32.9萬個,基金會4784個,民辦非企業單位32.9萬個。[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這是我國第一次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提高國家改革的層面,將其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2]社區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領域或方面,是現代社會為了社區的需要而提供的公共服務,以及社區本身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自行安排的共有服務。[3]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是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的重要實踐內容,是基層政府面向社區履行其行政職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對基層進行社會管理的創新舉措。
一、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專門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
目前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主要依據是《政府采購法》,《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辦法》),但《政府采購法》將政府購買的范圍限制在貨物、工程和服務領域,沒有包括為社會和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意見》和《辦法》二者只是作為規范性文件存在而并非法律,缺乏全局性、總領性的法律約束效果。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沒有專門的法律支撐,使得各個地方政府在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過程中缺少強制力,約束力不夠。
(二)社會組織獲取資源能力不足
社會組織的經費大多來源于自身的盈利收入,社會和企業捐贈極為有限,活動經費存在較大缺口。同時社會組織在社區的活動場所多依靠政府部門或社區提供,自身在社區中難以找到合適的活動場所。因此,社區社會組織資金來源的有限、活動場所對政府部門或社區的依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減損了社區社會組織的獨立性。為了承接政府部門或社區對公共服務的購買,最大可能的獲取資源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向政府部門和社區妥協,為了完成承接任務作出改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行為逐漸呈現“內卷化”,社會組織也成了政府部門的延伸。[4]
(三)社會組織與居委會之間的利益沖突
傳統意義上,居委會作為社區的管理者,對上完成政府部門下派的任務,對下完成為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任務,因此居委會能夠獲得政府的資金資助來支持自身的發展。社會組織供給社區公共服務,政府部門的資金直接流向了社會組織,使得居委會獲取的資金減少,其作為社區直接管理者的權威在某種程度上因為社會組織的參與遭到削弱,在今后的社區工作中可能會遇到難題。
(四)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規范性不夠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區公共服務,對于購買的標準、程序、范圍、權利責任劃分、監督管理體系等方面還沒能建立起完整的機制與體系,使得政府在購買公共服務的過程中隨意性較大,缺乏基本的規范要求,難以完全保障公共服務質量和控制和對社會組織的有效激勵,同時監督管理和績效考評體系的缺乏或不合理,使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長遠來看無法持續,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出現。
二、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的優化路徑
(一)轉變觀念,構建服務型政府和社區
政府部門和居委會都要轉變固有的思想觀念,避免思想誤區,正確認識社區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的作用、職責和角色,樹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與協商,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并非政府責任的轉移,而是政府供給公共服務的方式和機制的轉變,其目標是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其責任通常是確定公共資源數量、制定監督和管理方法、確保服務質量等等。
(二)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引導和能力建設
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政府部門、社區、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努力,形成完整的能力結構體系。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引導,給予其更獨立的地位,用更具靈活性的手段進行管理。社會組織要加強自我能力的建設,建立健全完備的制度體系,加強內部治理,用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其成員的行為,提高其成員為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5]同時要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社會實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協調配合,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中走向共強。
(三)構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長期機制
社會組織的長期健康發展對于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建立社會組織長期發展的機制。一是吸引社會組織進駐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多種多樣的公共服務,給予社會組織適當優惠措施;二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社區對社會組織的信任。宣傳社會組織在社區建設功用。
(四)形成完備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
對社會組織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務進行監督管理,是保證公共服務是嚴格按照居民需求提供的,強化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資源利用率,對社會組織和居民都有重大的意義。因此要完善監督機制,形成多元的監督主體和多樣化的監督手段,公開監督結果,同問責結合起來,根據結果的好壞進行獎懲,確定嚴格的公共服務獎懲體系,通過公眾評價、社區和政府考核、社會組織自我監督和評估等,保證監督機制發揮功效,提高社會組織供給社區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三、小結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有利于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轉變政府職能,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組織自身的健康發展,提高了其社會公信力。但其發展仍然面臨著問題,需要多方努力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民政部官網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607/20160700001136.
[2]李軍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學理因由、典型模式與推進策略[J].改革,2013,(12):
[3]楊團.社區公共服務論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王浦劬,萊斯特·M·撒拉蒙.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9.
[5]戴雯,王偉.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研究——以福州市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2):61-62.
作者簡介:鄧壯(1993.08—),男,漢族,湖北仙桃人,碩士,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