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恐怖主義及其產生
18世紀90年代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封建貴族勢力把雅各賓派對封建貴族階級和擾亂市場秩序的不法商販施行的“恐怖措施”稱做“恐怖主義”;而國際恐怖主義,顧名思義具有全球化特征,是恐怖主義者經過多元化、國際化、現代化發展的衍生物。
就經濟、政治、文化因素思考其產生原因如下:首先,社會分配的不公平是其經濟背景。恐怖主義大多發生在弱小勢力身上,弱小勢力由于不滿意現實社會狀況,致使心理畸形故而奮起反抗,這種不滿意其實主要體現在經濟分配上,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對當代世界貧富嚴重失衡的狀況提出警告:“財富的嚴重的不平衡是一種威脅,一個不公正的世界是一個危險的世界。”其次,二戰之后冷戰的余熱是政治背景。二戰期間美國借出售軍火之機大發戰爭財,戰爭結束后美國各方面都在世界領先,強大的實力、帝國主義的政治制度、單邊主義政策的橫行這些都是國際恐怖活動導火索。再次,東西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西方文化價值的現代性是先進生產力的產物,同時它的種種現代性弊端與缺陷凸顯了與傳統穆斯林文化的差異,西方社會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浪漫主義都是傳統文化抵制的東西,卻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掀起熱潮,這無疑是國際恐怖主義產生的現實導火索。
二、國際恐怖主義在國際政治理論中的作用
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上述特點表明,國際恐怖主義對地區局勢及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是典型的現實主義。
(一)歷史作用
現實主義認為人性本惡,人受權利、私心的支配。這似乎是國際恐怖主義者制造暴亂的源頭所在,國際政治有內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導致國際關系只能以權力為中心,進而強調世界競爭性和權勢的作用。
現實主義的代表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權力是政治活動的主要因素”、而且現實主義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性的丑惡。卡爾還認為“一切政治活動都是政治權力”,即權力是直接目的,在國際政治中占主導地位,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恐怖主義辯護:經濟上的不公平、政治上的被控制以及文化的被改造都反應出權力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從公民個人影響到國家;但新現實主義者沃爾茲認為權力不是國家追求的目的,而是手段,且只能是手段,即當一個國家的力量足夠強大時可以與其他國家抗衡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但若力量過于強大時則可能引起其他國家聯合起來的攻擊。以美國為例,它當下就處于“安全困境”,9.11事件的恐怖攻擊不僅對美國民眾造成極為深遠的心理陰影,而且導致美國民眾對經濟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嚴重削弱。
(二)現實作用
資本主義社會和霸權主義的橫行是滋養恐怖主義的“溫床”,資本主義勢力的對外擴大和以美國為首的霸權行為,使得恐怖主義從一國擴張到全球范圍。
新現實主義者沃爾茲認為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是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而不是人性。關于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產生的原因,沃爾茲闡發了他自己的理解,認為國際恐怖主義緣起于民族矛盾、種族歧視等,是弱小勢力反抗無果而走向的極端局面,并非是人性造成的。例如穆斯林國家崇尚和平、順從真主,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并沒有善惡之分,反倒是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讓一些激進分子走上“不歸路”。但從道義上講,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屬弱勢群體,基本權力得不到保障,致使反抗成了他們伸張正義的唯一途徑。因此,消滅國際恐怖主義不是無路可走,關鍵是要消除恐怖主義產生的土壤,“合和天下”才是世界永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我國一直主張和平外交,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從經驗中總結出“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有和平國際環境”,他還辯證的看待世界歷史的發展,“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同樣,依靠武力化解社會上不公平現象也是不現實的,并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
三、以開放發展理念維護國際公共安全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制定了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規劃》以全新的視角審視當下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針對國際方面要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維護國際公共安全,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著力打造合作共贏、和平友好的發展環境。
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然而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存在,對世界和平發展而言就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有爆發的可能。黨中央提出開放發展理念,表明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維護國際公共安全、促進各國友好發展的態度,而且事實也證明我們有能力、也有實力和信心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開放發展理念的核心實質是推動促進各國形成“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這是從經濟角度化解危機。“一帶一路”建設是利益共享的開放,我國建立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絲路基金就是根據各自優勢形成的合作互補、包容性發展的共享發展平臺。從文化層面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不僅推動了中國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向世界的傳播,更加深了文化全球性的意義。恐怖主義勢力越發有組織性,正因如此,我們不僅要秉持互利共贏的開放原則、擊破其經濟發展源頭,還要對其滋生的政治因素加以破壞,這樣一來,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的瓦解便指日可待。此外,文化的引導也不可忽視。在充滿“自我”的西方普世價值觀的充斥下,恐怖主義者也把極端的個人主義是為自己的法寶,這種個人主義的異化阻止相互間的理解和認知。因此,要建立彼此間的互信互助,在對待個人、群體、組織間的分歧和爭端時,“要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以對話增互信,以對話解紛爭,以對話促安全,不能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建立正確的義利觀,在國際關系的處理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東方文化“舍生而取義”的德回報恐怖主義者的怨,建立和諧美好的世界環境以促進國際公共安全。
開放發展理念從軟實力著手打擊恐怖組織,以自身經濟優勢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緩解恐怖分子經濟壓力,以優秀傳統文化漸進融入世界各個角落,讓恐怖組織無處藏身,不僅是對國際政治的一種新發展,也是對國際恐怖主義者的正能量引導。
作者簡介:田暢(1991—),女,河南確山人,碩士生,單位: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