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1月20日中午,唐納德·特朗普最終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宣誓就職,正式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這一屆的選舉,美國媒體似乎少見的呈現輿論一邊倒的態勢,特朗普由于其個人性格、人生經歷、生活軼事等極其豐富,在未宣布競選美國總統時已頗受媒體關注,在其宣布正式競選后,更是引起媒體的集中報道,但報道多以負面為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報道以內容為王,于是能夠引起民眾注意的報道,其傳播渠道已不僅僅局限在首播的平臺,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再次傳播,才是能夠最大化的擴大其影響力的途徑。
如果說肯尼迪與尼克松的電視辯論,開啟了美國大選的電視機政治時代,那么從奧巴馬開始,西方選舉已經逐漸步入新媒體時代。此次選舉,競選者與新媒體更是呈現出近乎合作的關系。
一方面,特朗普與希拉里在競選過程中主動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軟件與民眾進行互動,利用新媒體,拉近與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關系;另一方面,受眾或傳統媒體也利用新媒體平臺,以兩位競選者為出發點,為吸引關注,衍生出一系列節目。其中,尤以娛樂化節目最為突出。
傳媒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不斷地市場化,逐漸由為公眾利益服務轉向為商業利益服務,為爭取受眾注意力而努力。在娛樂產業不斷發展的今天, 娛樂節目當仁不讓,成為媒體吸引受眾注意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娛樂節目也逐漸涉及到多個領域,在此次美國大選中,媒介融合背景、特朗普個人經歷的趣味性與娛樂產業大發展等因素互相配合,形成政治娛樂化的典型案例。
一、西方政治娛樂化現象
(一)兩種表現形式
西方政治娛樂化,首先體現在政治人物自身通過娛樂方式,向民眾傳達自身的政治觀點及立場;其次,是指民眾通過網絡作為載體,對一些政治人物及事件等進行調侃和娛樂,以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立場。在西方,脫口秀節目是實現這兩點的主要途徑。
政治人物通過做脫口秀節目的嘉賓,來實現傳達其政治觀點及立場的目的,脫口秀主持人對政治人物進行點評,通過戲謔的方式,將大眾對政治人物的一些看法講出來,表達其個人及其節目受眾的政治觀點和立場。
以特朗普宣誓就職至今這一階段為例,諸多脫口秀節目均發布了與總統特朗普相關的節目。
1月21日,The Daily Show(《每日秀》)在其播出的節目中,主持人Trevor Noah就對特朗普的宣誓就職典禮進行了點評,其發布到 YouTube上的片段,當日即有過百萬次點擊,截至8月,有4168785次觀看。同樣是在1月21日,The Late Show(《深夜秀》)也發布了與特朗普相關的脫口秀節目,截至8月,YouTube上相關片段有6539934次觀看。
另外,The Ellen DeGeneres Show(《艾倫·德杰尼勒斯秀》), The Tonight Show(《今夜秀》)等脫口秀節目,在就職典禮過后,均在其播出的節目中有與特朗普相關的評論。
在這些脫口秀節目中,對特朗普的點評主要從其形象及言行的娛樂化兩方面入手。就特朗普來說,多從其發型為切入點;其次是從其穿著打扮入手,比如其在就職典禮中過長的領帶;言行方面,對特朗普就職演講中的言論進行了娛樂化的解讀和惡搞式的再創作。這兩點,也是對政治人物進行娛樂化解讀中的主要切入點。
(二)融媒背景下被放大的政治娛樂化
政治娛樂化作為民眾對政治情緒反饋的表現形式之一,具有情緒化及個人話等特點。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這些特點被充分的放大。
時至今日,世界范圍內,傳統媒體均處于弱勢狀態,諸多報紙已將重點放到其電子版以及其網絡影響力的拓展上。媒體以其在受眾中產生的影響力及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的能力作為其優劣的評判標準,所以,在融媒環境下,知名傳統媒體如何利用其原有優勢,擴大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成為了當務之急。而互聯網受眾多為年輕一代,所以傳播內容滿足趣味性、新鮮性等更為吸引年輕人的特性,才能更好的擴大傳播內容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政治也不能免俗。
媒體融合大背景,使得政治的娛樂化趨勢被放大,如上文提到的諸多脫口秀,借助新媒體平臺,才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吸引了美國包括全世界的受眾觀看,我國新浪微博上The Daily Show(《每日秀》)及The Late Show(《深夜秀》)中關于特朗普的相關片段,均得到了廣泛的觀看及轉發。
二、政治權威消解與政治娛樂化
(一)政治權威消解的原因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進入后現代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文化思潮,解構現代性所建立起來的理性是后現代社會的主要特點。與現代性推崇的理性主義、穩定性、權威性相比,后現代多表現為片段性、游戲性、不確定性。 后現代政治文化作為后現代社會中的組成部分。也具有如上特點,表現為對差異性的強調,以及對絕對權威的消解。
后現代大師波德里亞在媒介、信息充斥的背景下闡述道:后現代政治處于這樣一個“類象時代”。符號不光有自己的意義,還在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并且這些“虛擬”的模型正在超越“真實”。后現代政治由此落入了這樣一個“符號政治”的時代。他以美國總統競選為例指出,形象比實質更重要,“政治競選成了形象的競爭和符號的斗爭”[[]]。
伴隨著西方競爭性民主、后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及全民娛樂化這一大背景。政治的深度和嚴肅性逐漸被消解,使政治也成為了娛樂的對象。對政治的娛樂化呈現,即為突出表現之一。
(二)政治權威消解與政治娛樂化影響
從一方面來說,政治的娛樂化對于公眾的政治參與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更加輕松的形式,改善了部分人心中對于政治過于嚴肅與古板的刻板印象,也促進了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積極性。在YouTube上,與政治相關的娛樂節目的留言中,呈現出對政治的討論與參與,從這一角度來說,是有積極影響的。
但政治權威的消解無疑也會帶來消極影響。政治權威可以被理解為政府權威,政府權威指政府在處理社會事務的過程中形成的為公眾所認同的威望和影響力。作為執行政策的必要條件,政府權威是不可或缺的,是確保各項政策執行、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
而政治娛樂化伴隨著政治權威的消解,無疑不利于政府權威的維持,從而引發認同危機。
三、政治娛樂化在中國
(一)表現形式
政治娛樂化在中國,也有多種表現形式,有積極方面的,如政府部門主動利用娛樂化的形式與民眾進行溝通,比如新華社發布的十三五之歌,就是政府對娛樂化傳播的積極嘗試。但負面的也有一些,比如利用微博對政府或政府官員緋聞軼事的不客觀傳播,會對政府的形象產生負面的影響。
事實上,如果將政治娛樂化的消極影響化解,政治的娛樂化傳播是可以產生積極影響的。
(二)正確應對政治娛樂化
要化解政治娛樂化的消極影響,首先,應擴大公眾的政治參與,并形成有效的參與與反饋機制。就我國來說,許多政府部門都已經開通了微博、微信平臺,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如環保部,在霧霾成為公眾議題的今冬,就開通了“雙微平臺”,及時公布治理措施等,增進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其次,要提升民眾的政治素養,使公眾具有政治理性,構建良性政治文化;
最后,應給政治娛樂化制定底線,尤其是網絡平臺上,可以制定相關法規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管理,避免輿論或過度娛樂化的產生。
消除政治娛樂化的消極影響,政治娛樂化也可以是促進公眾政治參與的手段當嚴肅的政治話題成為網民娛樂消遣的對象,其背后也許是公民熱情參與現實政治的體現。
注釋:
[1]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 張志斌,譯. 后現代理論.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56
參考文獻:
[1]洪志雄. 網絡中的政治娛樂化現象研究[D].暨南大學,2015.
[2]李麗娜,梁立峰. 淺談政治娛樂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 新視野,2010,(06):62-64.
[3]米若羲. 臺灣電視綜藝節目中政治娛樂化現象之動因分析[D].中國傳媒大學,2009.
作者簡介:張明月(1994-),女,漢族,河南漯河人,碩士學位,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