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農謠言作為“三農”輿論問題中的負向輿論,不僅阻礙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破壞了輿論生態環境的凈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本文在分析涉農謠言的傳播動因的基礎上,提出涉農謠言的消解路徑。
【關鍵詞】:涉農謠言;社交媒體;辟謠機制
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私下渠道傳播的、公眾感興趣的、沒有事實根據的虛構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帶有欺詐、誹謗或攻擊性的負向輿論。[1]涉農謠言一般是指謠言的散布者通過各種媒介方式廣泛傳播的與農村、農業、農民相關的不實信息及言論。
一、涉農謠言的傳播動因
(一)社交媒體的強關系紐帶成為涉農謠言傳播的助推器
微信是涉農謠言的重災區。微信作為一種即時通信工具,是“強連接”關系的典型代表。首先,微信中的朋友圈是由熟人關系締結而成的,“社會生活建立在信任和委托他人去核實的基礎上的。”[2]人們必將會把在線下現實生活中已形成的對彼此人格、品性的認可和信任延展到線上的虛擬交流空間中。基于這種“強關系”產生的強烈信任,再加上它所具有的的信息重復性與強化固有認知的屬性,微信中的謠言傳播將會更具有可信性、迷惑性與病毒式的傳播力量。其次,微信群和朋友圈從本質上也是一種基于一定社會關系、共同特征聚集形成的社群。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認為,群體具有易受暗示、輕信和非理性的特征,將失去作為個體時的批判力。因此,作為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的個體在謠言面前,極有可能呈現出從眾、感性化、情緒化的一面,或者成為“沉默的螺旋”而喪失謠言鑒別力。
(二)放大的“塔西佗陷阱”加劇了公眾的“逆火效應”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即為:“當政府部門喪失公信力時,無論是說真話還是說假話,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和做壞事。” [3]陷入“塔西佗陷阱”中的政府在進行辟謠時,會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和挑戰,因為公眾會已經在對政府不信任的惡性循環中形成了“逆火效應”。“逆火效應”又稱“回旋鏢效應”,指的是當新的信息(比如辟謠)與人們已有的認知和信念相矛盾時,人們很可能會因此而更堅信先前的信念。[4]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期中,公眾在復雜與尖銳的社會矛盾中產生了多元及非理性的社會情緒及心態,如群體極化與仇富仇官心態。當政府對民間輿論場傳播的涉農謠言進行辟謠時,處于“逆火效應”中的公眾并不會立即扭轉自己的觀點,而是對政府的辟謠信息產生質疑和不信任,在“信仰極化”與本身固有的價值觀念中形成堅固的壁壘對抗外部辟謠信息的侵擾。因此,被“塔西佗陷阱”刺激形成的 “逆火效應”將會成為涉農謠言傳播及擴散的又一重要動因。
二、涉農謠言的消解路徑探究
(一)營造秩序井然與公開透明的涉農信息發布環境
法律界限的模糊、官方消息的滯后,媒體信息的缺失都是導致謠言滋生和傳播的重要因素。營造和諧、凈朗、有序的涉農信息發布環境自然不能離開政策法規的堅固保障與政府、媒體的共同努力。
首先,立法機關亟待健全完善關于謠言治理的法律法規。我國在2013年9月頒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經初步對網絡謠言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規范。2014年8月頒布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又進一步對即時通信工具管理者的權力機構、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的權限職責、即時通信工具使用者的行為規范均做出了限定說明。然而,我國目前關于謠言治理的法律法規較為分散,實施效力較低,在懲戒網絡謠言及網絡謠言犯罪行為方面的各項法律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做出詳細與明確的界定。只有建立起系統嚴格的謠言治理法律規范,才能保障涉農輿論空間的秩序井然。
其次,政府需要構筑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機制,秉持“及時、公開、透明、權威、負責”的原則與態度重塑政府公信力。當發生重大的涉農輿情案件時,政府需要在第一時間公布權威信息并及時更新事件的發展進度及相關數據。同時,政府可以利用政務微博及微信公開答疑,回應公眾關切的問題,這樣權威信息在輿論場中的明暢流通與公開傳遞將會有效抑制了謠言的萌芽與滋長,同時重塑并加強了政府公信力。再次,無論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新興社交媒體都肩負著傳遞正確信息和進行正面輿論引導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媒體要嚴格進行信息把關,提高謠言的鑒別能力。另一方面,媒體可以通過議程設置,主動設置議題對公眾進行正面輿論引導。除此之外,新聞媒體還可以設置專門的辟謠欄目,通過個性化的呈現方式幫助網友洞悉和識破謠言,從而凈化網絡輿論環境。如央視網獨家辟謠欄目《考證》,新華網的《食品辟謠》欄目等。
(二)巧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構筑全方位的辟謠機制
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謠言的預警監測機制并設置自動辟謠框架將是解決謠言治理問題的一個創新策略。
構建謠言的預警監測機制,首先需要打通政府、媒體、運營商不同信息主體之間的分享壁壘,打破“信息孤島”的問題局面,將分散的信息據點連接成互通互聯的信息系統。其次,通過這個龐大的互聯互通的信息系統對網絡用戶的數據及信息進行挖掘與過濾,并設立實時監測、趨勢預測、信息研判、自動預警機制。運用語義分析建立自動辟謠框架也是未來可以試圖發掘與采用的謠言治理思路。在謠言發生初期,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實時監測與用戶舉報的方式發現造謠可疑用戶,并通過與已有謠言數據庫的比對及專業人士的分析進行用戶信用及謠言危害等級評估判定。然后,根據判定結果立即啟動相應的預警機制與解決方案。
(三)依據不同群體的心理特征針對性地科普與疏導公眾情緒
涉農領域的知識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與復雜性,又由于公眾本身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固有情緒及“逆火效應”,因此對涉農謠言的治理將面臨更多的挑戰。依據不同群體的心理特征針對性地科普與疏導公眾情緒是科學消解涉農謠言的有效方法。
第一,可以根據職業身份、年齡結構、學歷層次、知識背景等標準將被科普的公眾分為不同群體類別。根據群體特征的差異制定出因人而異的科普方案,從多元的視角和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通俗易懂地呈現和傳播給公眾。由通過新型小視頻傳播涉農謠言的方式受啟發,科普和辟謠的方式也可以從同樣的角度入手,制作現身說法、親自演示、生動形象的視頻,使受眾更易于接受。
第二,對于公眾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固有情緒及“逆火效應”,政府及相關部門不能采取單一固化、宣傳本位的慣性思維方式去解決,而是在理解公眾心理訴求和情緒表達的基礎上,從側面引導、注重措辭、有技巧地說明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危害。此外,對于公眾情緒及觀念的引導,需要借助大眾媒介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力量,政府可以通過組織相關的市場調研,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制度。此外,政府還可以與運營商合作開發出符合受眾心理需求和興趣觀念的涉農APP,使公眾在潛移默化了解涉農知識的同時,糾正并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心態。
注釋:
[1]劉建明,紀忠慧,王莉麗.輿論學概論【M】.鄭若麟,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03
[2]【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3]王燦發,邢祥.微信謠言傳播“破窗”特征及修補策略探討【J】.中國出版,2016(8)
[4]雨亦奇.民意與傳播研究所微信公眾號.辟謠反而讓人更堅信謠言?.2017年5月2日
作者簡介:郭致杰(1990—),女,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5級輿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