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麗絲·門羅是加拿大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短篇小說集《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是其晚年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門羅對人生加之以深入的思考,以九個不同的故事構建了這部短篇小說集。《熊從山那邊來》作為這部小說集的壓軸之作,講述的是一對老年夫妻間的愛情與婚姻故事。加拿大導演薩拉·波莉根據門羅的這部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并取名為《遠離她》。電影上映后獲得極大成功。本文嘗試從標題、主線以及情節三個方面入手,探析波莉對這部經典作品的改編藝術。
【關鍵詞】:愛麗絲·門羅 ;《熊從山那邊來》;電影改編
愛麗絲·門羅是加拿大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短篇小說集《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是其晚年時期的代表性作品。門羅對人生加之以深入的思考,以九個不同的故事構建了這部短篇小說集。《熊從山那邊來》作為這部小說集的壓軸之作,講述的是一對老年夫妻間的愛情與婚姻故事。加拿大導演薩拉·波莉根據門羅的這部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并取名為《遠離她》。2006年9月11日,她的這部導演處女作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映后,得到了評論界的認可,并深受觀眾的喜愛。2008年,該影片還在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著名演員朱莉·克里斯蒂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項的最佳女主角和提名。影片獲得的成功,更加引起我們對門羅這篇小說的深入思考。本文從男主人公的視角出發,以愛與堅守主題,從題目、主線以及情節三個方面探析《熊》的電影改編藝術價值。
一、標題
“小說的標題是文本的一部分——事實上,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分——因此有足夠的分量吸引和影響讀者的注意力。”(Lodge 1993:193)洛奇在《小說的藝術》中如是說。事實上,題目的選取,直接影響到讀者是否愿意開始對這部作品的欣賞。讀者對于標題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整篇小說的解讀。
《熊》的標題(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來源于一首廣為流傳的北美童謠 “The Bear Go Over the Mountain”。這首童謠的歌詞是:
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To see what he could see
And all that he could see
And all that he could see
Was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歌謠的第一行用三句重復的話,表達了小熊要翻越那座山的期待心情。第二行直白地表達了小熊要翻越那座山的目的,它帶著好奇心想要去看山另一邊的風景。接下來的三行意外簡潔地描述出這個故事的結局,翻山越嶺之后看到的景色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精彩。原歌謠中的“all”一詞,形象地表達了小熊內心的失落,并與前面的期待之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門羅將小說標題的“去”字改為“來”是有著深層的含義的。標題中的“熊”指代的正是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格蘭特,而“山”這一意象暗示的則是婚姻的底線。小說中多次提到格蘭特年輕時的風流韻事,已為人夫的他在大學授課時和班上幾個年輕的女學生產生過不正當的婚外關系。格蘭特就像歌謠中的熊一樣,不忍生活的枯燥而決心跨越婚姻的底線,去嘗試另外一種新鮮刺激的生活。“熊從山那邊來”這個標題的設定,暗示的正是格蘭特經歷了那么多次翻山越嶺的探險,風塵仆仆,歷經滄傷之后,卻發現新鮮和刺激的生活不過如此。(景淑君,王云俠2014:84)他重新回到起點,翻山越嶺而來,回到最初的選擇——菲奧娜的身邊。這樣的標題設定,與小說的內容十分吻合。既能吸引讀者的好奇心,又不失其文學性。
導演薩拉·波莉將影片的題目改為《遠離她》更簡明扼要的表達了影片所要闡釋的愛情主題。看完影片我們可以得知,患上老年癡呆癥的菲奧娜在療養院的治療的那段時間忘記了格蘭特的存在,并意外的愛上了同在療養院的患者奧布里。格蘭特長期的付出與等待并沒有使菲奧娜的病情好轉,她甚至因為奧布里的離開變得越來越糟糕。格蘭特為了成全妻子,使奧布里回到了菲奧娜的身邊,并決心遠離她。這就是影片標題的含義,為了愛的人,退而舍身。就像電影海報上面寫的那樣“有時候,你不得不放棄你曾經離不開的人”。題目是作品的點睛之筆,需要能快速抓住別人的眼球并吻合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因此,從該影片的標題我們可以得知,薩拉·波莉是從愛的主題出發拍攝的這部影片,使得整部影片成為一部充滿愛的暖心之作。
二、主線
標題的改編為整部電影定下了一個以愛為主題的情感基調。接下來,在構思劇作的情節時,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這部戲的情節主線。有了情節主線,就像雕塑家雕成了人物的基本輪廓,就胸有成竹了。(魯丹,鄧勤1988: 6)在小說中,門羅構建了一條明確的情節主線,即圍繞菲奧娜記憶衰退,去療養院治療,格蘭特的探視,菲奧娜病情加重,格蘭特的堅守與付出這樣一個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而設定的主線。相對于原著單一的主線,薩拉·波莉考慮到影視作品的特點以及影片想要突出的愛的主題,在這條主線的基礎上加了一條復線,旨在從側面更加突出影片想要表達的主題。
主線應成為全劇線索的脊骨和紐帶。因此對于原著的情節主線,薩拉·波莉沒有進行太大的改編。圍繞著格蘭特對菲奧娜的照顧與陪伴,小說為讀者把整個故事以及一些年輕時回憶串聯起來,構成了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在影片中薩拉·波莉把原著中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即為了使奧布里重新回到菲奧娜的身邊,格蘭特去找奧布里的妻子瑪麗安的情節,設定為一條復線。從始至終的穿插在整部影片之中。好的情節復線,可以加深作品的思想厚度和反映生活的廣度,起到綠葉襯紅花的輔助作用。(魯丹,鄧勤1988:6)這一點正是薩拉·波莉想要表達的意圖。首先,影片的開頭就是格蘭特手拿著地址,開車前往瑪麗安家的情節。這樣的設定,不禁給讀者留下懸念和思考。其次,電影片段不斷在格蘭特與菲奧娜發生的主線,以及他與瑪麗安構成的復線之間來回變換,這種蒙太奇式的手法從正面和側面烘托出格蘭特為菲奧娜做出的付出,從而再次突出影片愛與堅守的主題。
三、情節
改編者在改編小說原著時,情節的取舍得當與否,是改編成功的關鍵之一。情節取舍的依據當然是影視片的主題,圍繞主題所展開的主要沖突和主要線索。(張宗偉2001:111)薩拉·波莉改編后的影片保留了小說的基本脈絡。劇中的人物對話也高度相似,忠于原著。然而,為了表現全片愛的主題,她并沒有照搬照抄原著中的全部情節,而是用詮釋電影的角度來對部分文字和細節進行加工,以更直觀更形象地表現主題。因此,下文將從傳統情節改編的刪、增、改三個角度入手,來分析《熊》的情節改編藝術。
1、刪
懸念大師希區柯克說過:“電影是把平淡無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意在要求在進行電影創作時將那些與主題發展無關的情節或細節刪掉,以保證影片環環相扣的連續性。(張宗偉2001:114)改編時,將原著中枝蔓的情節進行刪除的目的是使主要線索更加明晰,以此來突出主題。在《遠離她》這部影片中,導演薩拉·波莉對小說的情節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刪減。
首先,影片刪減了格蘭特回憶年輕時出軌的情節以及心理描寫。原著中,門羅花了大量篇幅敘述格蘭特在大學授課時和年輕女學生之間發生的婚外關系并對他的心理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如, “當時他感受到的是一種遭到欺騙的羞辱,是一種覺察自己未能認清形勢正在發生變化的羞辱。還不是單獨一個女人讓他明白這一點的 過去也曾出現過形勢的劇變,突然之間,那么多女人都變得唾手可得了。” (李文俊2010:18)然而對于這部影片,波莉的改編意圖是為了贊美婚姻中的包容、堅守以及無私。于是為了突出這一點,她刻意刪減了原著中格蘭特回憶年輕時出軌的情節以及心理描寫。這一做法弱化了格蘭特年輕時犯下的錯誤,而想要強調他對菲奧娜在患病期間的愛與付出。
其次,為了使主要線索及人物更加明晰,影片還刪除了與主題無關的人物和情節。如:原著中對奧布里的背景,患病原因等的描寫;小說開篇對菲奧娜家境的介紹;對療養院護士克里斯蒂個人境況以及家庭情況的設計等等。波莉為了在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容量中呈現原著的思想精髓,刪除了原著中許多描寫格蘭特年輕時對婚姻不忠的情節,淡化了對其風流韻事的描述,而只以他對患病妻子不離不棄的愛為主線,突出了他對婚姻的忠誠與對過去不忠行為的救贖。(范雨濤2015:65)
2、增
對于改編的增加,是更需要謹慎考慮的。一旦沒有把握分寸,就會造成狗尾續貂的效果。因此,增加的情節不僅要契合原著的基本思想,還要作用于影片所要表現的意圖。波莉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個方面的情節。
首先,為了表現格蘭特對菲奧娜的愛,影片增加了四處格蘭特不舍妻子去療養院的細節。第一次是在菲奧娜記憶嚴重衰退后打算去療養院治療。這個想法立刻遭到了格蘭特的拒絕,“我們不能太確定,這……你還太年輕”。從導演增加的這句話可以看出格蘭特一方面不愿意相信菲奧娜患老年癡呆癥的事實,另一方面又十分害怕失去她。在菲奧娜的堅持之下,格蘭特決定先去療養院了解情況。但他依然沒有放棄挽留,他說:“你確定嗎?我不想自己做這個決定。”第三次,格蘭特遲遲不肯簽署醫院的相關文件并表達了心中的不舍,“我三十天之內不能去看你”。這一情節的增加再次突出了格蘭特對菲奧娜的深沉的愛以及不舍之情。最后,即使已經把菲奧娜送到療養院門口,格蘭特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重復地對菲奧娜喊出那幾個字,“不要走,菲奧娜,不要走”。情節的增加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主題。波莉設定的這四處細節,生動的刻畫出格蘭面對菲奧娜即將離去的內心感受,緊緊圍繞著老年夫妻之間深沉的愛的主題而展開。
其次,波莉還增加了兩處情節,分別從正面和側面表達了影片的主題。首先發生在格蘭特與療養院中一位女孩的對話。女孩好奇為什么在家人探視日格蘭特不坐在妻子的身邊,而是遠遠地看著她與奧布里親密的交談。他回答道:“只是學著多給她些空間,她愛上了和她坐一起的那個男人,這就是我所能做的全部。就像為了看看她而來,確保她過得還好。”這一段話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看似平淡而又簡單的話直接道出了格蘭特對菲奧娜的堅守與不放棄。其次,為了使奧布里回到妻子身邊,格蘭特只好答應瑪麗安的外出,瑪麗安說道: “我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你可以假裝一點,我會輕松些。”這一情節通過旁人之口,道出格蘭特為妻子的幸福做出的努力與犧牲。整部影片通過增加格蘭特對菲奧娜的挽留、對菲奧娜的堅守與等待、對菲奧娜的付出,這三個部分的情節,更好的豐滿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愛與堅守的主題。
3、改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改”指的是對原著中保留下來的情節的改寫,它不僅需要將抽象的文化形象化為可見的視聽形象,還需要瞻前顧后的大局觀和化平凡為精彩的創造性。(張宗偉2001:118)波莉在原著的基礎上大致做了兩個方面的改編。
首先,影片有意混用了原著中的對話。原著中提及德國巡邏犬的故事時,原本是格蘭特的心理活動。而在影片中,這個小故事是從菲奧娜口中說出的,除此之外她還提及了格蘭特年輕時出軌的對象維羅妮卡。這一較大的情節改動,旨在從側面暗示菲奧娜對格蘭特的原諒,暗示夫妻間的包容與理解,同樣也映照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愛的主題。
其次,影片還對描述菲奧娜記憶衰退的情節進行了改動。原著中有很多關于菲奧娜記憶衰退的描寫。而在影片中,波莉則把這些描寫整合為一個連貫的情節,即菲奧娜走失,格蘭特等候,格蘭特尋找這樣一個有邏輯、有時空轉換的強烈視覺鏡頭。電影與小說的藝術雖相通卻相異,小說的世界略顯抽象,抽象思維下需要作者的體會與感知; 電影是由一個個鏡頭組成的,通過具體形象的視覺語言更能表現格蘭特的付出的行動,更符合電影藝術的表達特色。
電影和文學是兩種不同的媒介,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張宗偉2001:44)電影改編實際上肩負著普及文學名著, 擴大電影題材, 開拓自身藝術表現領域的使命。(范雨濤2015:64)薩拉·波莉對門羅《熊從山那邊來》的電影改編基本是忠于原著的。為了突出影片所要表達的愛與堅守的主題,她分別從題目、主線以及情節三個主要方面入手進行改編。運用影視藝術特有的優勢,既能忠實原著的思想,又能很好的突出為影片設定的愛與堅守的主題。
參考文獻:
[1]Thacker, R.. Evocative and Luminous Phrases”: Reading Alice Munro’s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J]. 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2015(45):187-195.
[2]范雨濤. 愛麗絲·門羅《熊從山那邊來》的電影改編藝術探析[J]. 四川戲劇,2015,05:64-67. [3] Ping Wei, Yu Tang. A Study of Aging and Love in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J].Advances in Literary Study,2015,Vol.3(No.2): 36-40
[4]Lodge,D.. The Art of Fiction[M]. New York: Viking, 1993.
[5]景淑君,王云俠. 《熊從山那邊來》的主題探析[J]. 文史藝術,2014,05:84-85.
[6]黃安風. 論門羅短片小說《小熊越過山嶺來》的標題藝術[J]. 當代外國文學, 2016,01:128-134.
[7]魯丹,鄧勤.電視劇創作與欣賞漫談九、情節和情節主線[J].新聞與寫作雜志,1988,(第6期): 5-7.
[8]張宗偉.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9] 李文俊.熊從山那邊來[J].世界文學.2010,01:1-58.
[10] 范雨濤.艾麗絲·門羅小說《熊從山那邊來》的多維解析[J].當代外國文學,2015,第36卷(第3期): 144-151
[11]Munro, A.. “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Loveship, Marriage: Stories. New York: Knopf, 2001. 275-323.
作者簡介:趙欣(1993—),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文學碩士,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