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是指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自然科學以外的一切科學,是研究、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一切都是歷史科學研究的對象,而正是新聞報道在為這一切提供最翔實的記錄。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如何寫好歷史的初稿,如何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充分實現新聞的真實性,為歷史科學的研究提供最接近真實的史料,馬克思的報刊的有機運動的理論對此做出了回答。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新聞真實;報刊的有機運動
一、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及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是其理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導我們觀察社會歷史現象和解決社會歷史問題的方法論。馬克思首先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提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1]后來,他又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手稿中曾提到,“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2]
“歷史科學”從學科劃分的意義上來說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歷史科學”包括一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內的一切學科的總和。它并不特指具體的學科,而是指運用唯物辯證法的一切科學。“歷史科學”強調歷史性,而“實證科學”強調唯物辯證性,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而歷史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即充分占有材料,以事實為基本出發點,分析現象,抓住本質,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
二、歷史科學研究對象及新聞報道的特點
在歷史科學研究的層面上,新聞學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門學科,新聞學不僅具有每門學科都具有的自身發展的歷史,而且本身就是在書寫人類歷史。那么,如何確保歷史事實的真實性,不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同樣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
“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3]而各個歷史時期的印刷物、出版物和報刊無疑是史料研究的第一手來源。新聞報道為研究每一個時代的歷史學家提供了大量翔實的史料,而龐大的新聞媒介所記載的整個時代社會面貌,本身就是一部難以推翻的史書。
新聞比任何一個學科都更追求新和快,新聞報道追逐的是最新的歷史事實,實際就是在書寫歷史。董橋先生曾經說過“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歷史是新聞的定稿”,白巖松也曾在《白說》當中寫到“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但是,歷史是由過去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件所構成的,在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對所發生的這一系列事情在宏觀上、總體的把握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判斷。而在新聞報道的工作當中,我們只能局限于當下。新聞活動屬于一種認知活動,最終形成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工作者對事物的一種認知結果的呈現,即使在新聞工作當中人們一直在追求和標榜客觀公正,但作為認知活動,仍難以避免主觀的成分而做到完全的超脫和客觀。尤其是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事件發生時短時間內往往無法看到其全貌,因此,媒體需要進行連續報道,披露最新的事實來不斷地補充和糾正,從而最終呈現出完整的事實真相。
三、重大突發事件中報刊的有機運動與動態的新聞真實
客觀事物紛繁浩雜,每天都處于大量變動之中,而新聞工作的意義,便在于從每天大量發生的最新的偶然或必然的事件中搜尋出最重大、最有特點、最能夠代表時代精神或受眾的閱讀喜好的事件,用大大小小的事件來描畫出整個時代的全景圖和社會的本來面貌。然而最新發生的事實往往是面目模糊、復雜多變、難以辨識的,新聞報道能否真實地反映出事件的本來面貌,決定了未來的歷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能否獲得真實的史料,能否形成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從而進行進一步研究。因此,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僅在當下、并且在未來都具有無以倫比的重要意義。
現如今互聯網和自媒體蓬勃發展,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總有人比記者先看到第一現場,我們也可以隨時獲知幾乎任何突發事件的消息,然而這也給傳統的新聞媒體報道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遇到突發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傳統媒體的跟進和報道往往是慎重的,傳統做法是“顧全大局,維護穩定”,等最終調查結果出來之后在刊發所謂的“通稿”,將事件公之于眾,力圖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而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在第一現場參與或觀看到整個事件過程的人可以隨時將事件進程伴隨著情緒的夸大、主觀色彩的渲染和武斷的判斷的事實在社交媒體上將其公之于眾,主流媒體的“失聲”會使得民間自媒體中流言四起,造成強烈的煽動作用和更大的恐慌。此時如果傳統媒體還照舊等到勾勒出事件大致輪廓才采取報道,民間輿論場中的不安和激烈的情緒無疑會加深,造成更加的惡劣或難以控制的社會效應。唯有快速跟進,以真實、客觀和理性的報道呈現出當下所能看到的全部事實,構建起完整而可信的官方話語體系,才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誠然,在重大突發事件當中,無論是當事人、民間社交媒體還是主流傳統媒體,都沒有能力和條件看清事件全部真相和完整的輪廓,然而,不報也是一種失實,那么,如何保證新聞真實性和時效性的統一和平衡,馬克思對此提出要以“報刊的有機運動”來達到接近、揭示事實真相這個最終目標。
1843年,馬克思主持《萊茵報》工作時,發表文章《摩塞爾記者的辯護》,提出的著名的報刊的有機運動:“只要報刊有機地運動著,全部事實就會完整地被揭示出來。報紙就是這樣通過分工——不是由某一個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這個人數眾多的團體中的每一個成員負擔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實的。”[4]報刊的有機運動是指在極其真實地報道每一個具體事實的基礎上,然后真實地展示出整個完整的事實。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的去偽存真的過程,在高時效性的要求之下,全面的真實可以暫時做出讓步,留待后續報道去補充和完善。在報刊有機運動的結果之下,全面的事實才得以呈現出來。
報刊的有機運動主要包含兩點主張。一是“許多觀點的綜合”:由眾多的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報道所組成的報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多方面的和連續的報道,把發展著的、多方面的事實和觀點展現出來,使這些材料成為一個整體,全部事實就會被完整的揭示出來。二是對失實報道的公開糾正。這種糾正,實際上正是報刊有機運動、逐步弄清事實的直接表現。
在重大突發事件當中,由于事件的復雜性和新聞報道時效性要求的矛盾,客觀失實難以完全避免,只要遵循報刊的有機運動規律,通過對發展著的、多方面的事實真相的不斷挖掘和呈現,由觀點的綜合和對失實報道的公開糾正,就能夠達到接近、揭示事實真相這個最終目標,實現動態的新聞真實,寫好歷史的初稿,
注釋:
[1]馬克思(著) 劉丕坤(譯) . 《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1卷第21頁注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2卷第217頁
[4]中國社科院.《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 第115~116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董艷芳、蔡林海. 從馬克思的“有機的報刊運動”看動態的新聞真實[J]. 新聞研究導刊,2017年第1期
[3]呂藝. 對業務性失實應有辯證認識——馬克思“報刊有機運動”理論當代意義之探討[J]. 新聞與寫作,2015年第8期
作者簡介:楊天悅(199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學位,中國傳媒大學,研究方向:新聞學網絡新聞及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