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國內關于新媒體背景下健康謠言的研究進行了整理、綜述,總結出國內關于健康謠言的研究主要集中的一些領域;分析研究現狀并指出現有研究存在著健康謠言概念界定不清,對健康謠言產生的原因分析不夠深刻,對策研究泛濫且同質化嚴重,微信健康謠言研究匱乏等一些問題;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關鍵詞】:健康謠言;社交媒體;微信;研究現狀
近年來,雖然國家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力度逐漸增強,但網絡謠言的傳播擴散依然猖獗。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中,隨處可見各類謠言,其中食品安全、醫(yī)藥衛(wèi)生、健康養(yǎng)生等健康領域更是謠言滋生和傳播的重災區(qū)。
2016年微信月活躍用戶已達8.89億,其社會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同時,微信也成為網絡謠言尤其是健康謠言傳播擴散的重要途徑,微信朋友圈中充斥著諸多健康類謠言,造成一定的社會后果。健康謠言的特殊性加上微信特有的傳播特點,使得微信健康謠言的傳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與典型性,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
筆者對中國知網關于新媒體背景下健康謠言的研究進行了一些梳理,總結出國內關于健康謠言的研究主要集中的一些領域。
一、健康謠言產生的原因。賴澤棟,楊建州(2014)就以問題解決情境理論為理論基礎,從風險認知角度,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公眾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與傳播行為之間的關系,從而探討了食品安全風險認知下的傳播行為是如何演化成食品健康謠言的。賴婧瀅(2014)對人民網、新浪網、鳳凰網的轉基因大豆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從媒體報道角度分析了關于轉基因的健康謠言產生的原因。何云娜(2012)認為食品安全類網絡謠言之所以在網絡上廣為傳播,一方面緣于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網絡這一傳播渠道,另一方面緣于造謠者的食品安全知識匱乏而又渴望引起大眾關注。傳謠者的角色意識缺失、信息饑渴、社會抗議、情感宣泄、安全需要、沉默的螺旋效應等各種原因相互作用導致謠言的進一步擴散。
二、健康謠言的特性。曹珩(2014)分析了以健康謠言為代表的科技類謠言在網絡中的傳播原因和傳播特性,包括內容上的災難性,利用科學建立權威性,科學理論自身不確定性。黃婧(2015)等以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為案例,歸納總結當前科技謠言存在的基本格局及主要特征。
三、健康謠言的傳播機制。王麗娜(2012)指出健康謠言的產生和消弭,“沉默的螺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意見領袖的登場又使健康謠言往兩個方向發(fā)展:要么放大謠言,要么辨明真相。“群體模仿”效應與網絡新媒體的“匿名性”對健康謠言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宋文淵(2016)對網絡環(huán)境下健康謠言傳播的受眾心理進行分析,并歸納出謠言傳播的三種受眾心理,一、醫(yī)學知識的缺乏下的從眾心理;二、食品健康新聞報道下的恐懼心理;三、社交網絡下的發(fā)泄和自我滿足心理。
四、應對健康謠言的對策。張倩(2016)在論文中針對常態(tài)下健康流言以及發(fā)生畸變下健康流言的傳播規(guī)律,提出了五條應對措施:健康話語主體到位;大眾媒體做到及時權威、有密度;加強對受眾的健康常識教育;政府正確應對,創(chuàng)造均衡的信息環(huán)境;加強法律法規(guī)等社會規(guī)范。鄧利平等(2013)認為媒體應該提升食品安全報道的“凈化力”;強化食品安全報道能力;實現食品安全報道的日常化。陳海波(2012)認為健康謠言的干預應該未雨綢繆,權威機構和專家們應該增加主動性,加強與媒體的交流和溝通。通過權威信息的介入和引導做好科普,提高公眾健康素養(yǎng),使謠言不攻自破。曹珩(2014)分別從政府、媒體和普通網民的角度提出科技類謠言的應對策略,指出媒體工作者科學素養(yǎng)亟待提高,對普通民眾進行日常化的科學普及也很重要。何云娜(2012)分別針對謠言預防階段,謠言治理階段,謠言治理的后期三個階段給出對策建議。
國內關于微信謠言傳播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微信謠言的成因、傳播特點、傳播機制、治理對策等領域,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對比微信謠言與微博謠言的傳播的區(qū)別,指出微信謠言傳播的特殊性并提出應對措施(趙前衛(wèi),2014;廖潔,2015;羅永雄,2014)。但將微信與健康謠言結合起來的研究卻很少,僅有幾篇論文有所涉及。郭小安等(2015)指出就傳播類型而言,微信謠言大多屬于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生活型謠言,其中健康謠言占很大比例,從傳播方式來看,微信謠言往往借助科學的外衣來混淆視聽。傳播動機具有強烈的“形象管理”“利他主義”傳播動機;同時“熟人社會”特征導致微信的自我凈化動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動情境在確保溝通內容隱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時,也使外部力量的監(jiān)控和引導難以介入。李環(huán)宇(2016)認為高學歷不等于具備較高科學素質,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朋友圈里傳播的一些生活類謠言,容易使人信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謠言散布的速度和范圍。許多健康謠言的內容中,以真實的人物和虛假的故事來讓人們去輕信,以達到迅速傳播的目的。而對此進行反駁時,辟謠者卻找不到強有力的數據來支撐整個文章。甚至,有些謠言隔一段時間便會再次卷土重來。對于辟謠者而言,反復對同一事件進行辟謠的同時,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容易挫傷工作積極性。
通過上述文獻綜述可以看出,國內關于健康謠言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也鮮有對其內容和類型的研究。現有的涉及到健康謠言的研究多集中在對策方面,而在健康謠言對社會的影響和造成的后果等研究領域幾乎空白。對健康謠言產生的原因的分析多為表層原因,缺乏對深層社會背景和心理動因的研究。而對微博謠言的傳播同質化現象較嚴重。對微信中的健康謠言傳播的研究十分匱乏。因此對健康謠言的概念進行界定并研究其特點和傳播機制;結合微信作為傳播渠道的特點,研究健康謠言在微信產生和傳播的深層心理動因、健康謠言在微信中的傳播特點和機制,給出辟謠及治理微信健康謠言傳播的可操作性對策建議應該成為新媒體背景下健康謠言研究的新方向,吸引更多的學術關注。
參考文獻:
[1]曹珩.科技類謠言的網絡傳播初探[J].東南傳播,2014(3)
[2]賴澤棟,楊建州.食品謠言為什么容易產生?——食品安全風險認知下的傳播行為實證研究[J].科學與社會,2014(1)
[3]鄧利平,馬一杏.“老酸奶”謠言中媒體呈現的反思[J].新聞界,2013(4)
[4]郭小安,薛鵬宇.微信朋友圈會讓我們更相信謠言嗎?——試論微信謠言的三個特征[J].電子政務,2015(2)
[5]賴婧瀅.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相關事件的網絡傳播研究——以人民網、新浪網、鳳凰網的轉基因大豆報道為例[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
[6]黃婧,王戈,鐘聲揚.科技謠言傳播規(guī)律及作用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5(1)
[7]李環(huán)宇.如何消除泛濫在朋友圈里的偽科學文章[J].新媒體研究,2015(18)
[8]宋文淵.網絡媒介環(huán)境下健康謠言傳播的受眾心理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1)
[9]王麗娜.健康謠言的傳播學分析與科學輿論引導[J].新聞愛好者,2012(10)
[10]廖潔.微博、微信朋友圈謠言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7)
[11]趙前衛(wèi).微信和微博中謠言傳播比較[J].今傳媒,2014(12)
[12]蔡立媛,張金海.蝴蝶效應:微信謠言的傳播機制[J].當代傳播,2015(6)
[13]鄭安迪.微信朋友圈謠言的傳播特征及治理措施[J].新媒體研究,2015(12)
[14]崔志東.微信謠言的傳播與治理分析[J].青年記者,2014(33)
[15]陳海.微信謠言的生成、傳播與消除對策[J].青年記者2015(14)
[16]馬緣園.自媒體時代微信謠言防治研究[J].新聞世界,2014(10)
[17]張倩.中國健康流言研究——以媒體報道與新浪微博為視域[D].天津師范大學,2014
[18]石寒.風險社會下科技謠言的傳播及其治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19]何云娜.食品安全類網絡謠言的傳播與防控——以“打針西瓜”網絡謠言為例[D].湘潭大 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