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從一個較為落后的內陸城市升級為戰時首都,承擔了當時國內眾多的物資、機構和人口等的戰略轉移,這在加快重慶的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也為重慶的文化發展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閱讀重慶抗戰相關文獻,筆者發現戰時,有一大批國內外的電影人在重慶拍攝了一系列的紀錄片,記錄下了當時重慶的風土人情、抗戰游行和大轟炸等真實場景。出于保存不當和丟失等一系列不可抗拒因素,許多珍貴資料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和遺失。此次研究即是對當時重慶拍攝的抗戰紀錄片進行梳理和統計。
一、文獻出版現狀分析
2010年以來關于重慶戰時文化研究的書籍較少,筆者通過超星數字資源梳理發現了重慶抗戰叢書編纂委員會關于重慶戰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一個系列專著,共9部文獻對重慶戰時的影像資料有相關論述;直接相關的文獻有《重慶抗戰電影回顧》、《抗戰時期重慶對外文化宣傳陣地研究》、《重慶文史資料叢刊—重慶抗戰紀事》和《重慶抗戰文化史》等4部專著;另外有5部相關專著對研究對象也有提及。
二、對文獻中關于重慶紀錄片研究的結果論述
1、對抗戰紀錄片有直接的片名和數量提及的有《重慶抗戰紀事續編》和《重慶抗戰文化史》兩部。其中后者的記敘較為完整,提及了30多部新聞紀錄片且均由名稱予以對應,前者記敘雖沒有后者豐富,但是記錄了每部紀錄片的拍攝時間。
2、戰時在重慶主要有兩大電影制作單位,“中制”中國電影制片廠和“中電”中央電影制片廠,在1論述的兩部專著中對二者有詳細的論述,《抗戰時期的重慶新聞界》還記敘了多部出國參與展出的紀錄片,并對相關紀錄片的相關編號和內容進行了說明,有著較強的說服力。
3、文獻中缺少了部分在華外籍人士拍攝制作的紀錄片的記錄,諸如:伊文思《四萬萬人民》和羅賓龍的《苦干》,對于《苦干》的研究雖沒有相關專著,但是論文和期刊文獻諸多,相信不久也會有關于《苦干》的相關專著文獻面世。
三、文獻問題闡述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筆者對于抗戰時期在渝的抗戰紀錄片研究有了較為具體的把握,當務之急是盡快尋找到相關資源,并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影像的保存難度較大,所以這種可能性相對較低,因此尋找當時報紙關于影片放映和影片評論的內容就極為關鍵,這也是最大程度把握和還原影片最切實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重慶抗戰叢書編纂委員會.抗戰時期重慶的新聞界[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2]彭承福. 重慶人民對抗戰的貢獻[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3]蘇光文. 抗戰時期重慶的對外交往[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4]范國華,查全仁,黃必康等. 抗戰電影回顧(重慶)[M].重慶:重慶市文化局,1985
[5]林克勤. 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重慶抗戰史 1931-1945[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6]張國鏞,陳一容.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國抗戰重慶歷史地位研究[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重慶文史資料叢刊重慶抗戰紀事[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
[8] 石曼.重慶抗戰劇壇紀事 1937.7-1946.6[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9] 謝儒弟.抗戰時期重慶的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10] 羅傳勖.重慶抗戰大事記[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11] 申列榮.戲劇的力量重慶抗戰戲劇評論選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2] 謝儒弟. 重慶抗戰文化史[M].北京: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13] 靳明全. 重慶抗戰文學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1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重慶抗戰紀事 1937-1945[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15] 重慶戲劇家協會《重慶劇訊》. 重慶抗戰劇壇[M].重慶:重慶戲劇家協會,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