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貢布里希貫穿全書,創造性的研究方法,也就數他在導論中進行宏觀闡釋的知覺——心理學——生物學層面的特殊手段,該手段是貢氏建構裝飾藝術心理學的具體方式,也是本論題所指的裝飾藝術心理學在貢布里希對裝飾研究中的發展與體現。最終,“預先匹配”裝飾心理學理論得以誕生。對于預先匹配理論的研究國內最深入的是南京師范大學博士陳琳。陳琳在其博士論文《<秩序感>研究》里面首先理清了“秩序感”的概念,然后解析了貢布里希與前輩的裝飾理論的關系,最后對《秩序感》,《象征的圖像》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做了聯系,從著作整體上描述了預先匹配理論的發展脈絡及其與其他理論的大致關系。“秩序感”的概念是心理學理論“預先匹配”研究裝飾藝術的成果。
除此之外,將貢布里希與前輩的裝飾理論的進行聯系時,可以發現李格爾和阿恩海姆對貢布里希的心理學產生過影響。在李格爾方面,貢布里希用歷史情境理論替代了藝術意志理論,重新解決了歷史的動力問題。接著,在藝術意志動力下產生的歷史的研究方方法也被置換了,貢布里希用證偽主義重新解釋歷史的論證方式。在阿恩海姆方面,格式塔理論是系統地反對把知覺過程視為被動記錄刺激信號過程的第一種知覺理論,貢布里希在此基礎上批駁了那種認為藝術家具有“純真之眼”的觀點,并認為大腦不是原封不動的把刺激信號都留在記錄信息的書版上,而是把他們存入預先安排好的格位里面,就像磁鐵一樣,將外界的鐵粉在磁場的作用下重新排成具有秩序感的圖案。
在許多研究中,貢布里希堅持得不到有價值的成果就把問題留給后代學人,不可以做任意的理論虛構。所以在秩序感中,讀者也許會為貢布里希沒有的最后斷言而遺憾,這真是他的意義所在。
藝術是一個復雜的對象,從心理因素對藝術進行把握成為了貢布里希的優先選擇,這又來源于波普爾的認識“藝術也可能有目的”。但是心理學研究至今仍不十分成熟。再這樣的研究環境下,裝飾藝術心理學從李格爾到貢布里希的發展研究是一種回顧,更現實的意義是能回應以后藝術心理學研究的需要。
1研究的主要內容
以裝飾藝術心理學為線索,系統梳理從李格爾到貢布里希的藝術心理學的發展與演進。其中,貢布里希對李格爾藝術意志的顛覆是“新藝術心理學”產生的關鍵,也是起點。從名利場——個體主義——預先匹配的構建是文章的主體。波普爾的科學方法論是貢布里希最頂層的思想之源,沒有波普爾,也就沒有貢布里希的扛鼎之作《秩序感》。
2基本思路和方法
先研究貢布里希對于李格爾的解讀,特別是藝術意志。再研究貢布里希對于李格爾藝術心理學的發展。具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貢布里希對于李格爾著作及其藝術意志的
研究與認識,在此基礎上,貢布里希是如何通過情景理論構建了名利場理論,以及“圖式修正”“預先匹配”理論在這種理論環境下如何生成又如何相互影響的。
第二部分:歷史觀照方式的轉移。藝術意志的推翻帶來了關照歷史方式的改變: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因為我們一旦承認了藝術意志的先驗性,那么藝術史才會產生集體或是流派的更迭,這個時候對于個體的關照成為了重點,構成歷史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具體的個體身上,藝術心理是怎么產生的。
第三部分:論證方式的轉變:由“歸納問題”變為“證偽主義”。證偽主義是如何證偽的,波普爾的科學技術哲學和貢布里希的藝術心理學有著什么樣的復雜關系。
3重點難點:
重點:以裝飾藝術心理學為線索,系統梳理從李格爾到貢布里希的藝術心理學的發展與演進。
難點:對波普爾的科學技術哲學的準確理解。
對這條裝飾藝術心理學的發展與演進的研究不能局限在貢布里希和李格爾,畢竟,李格爾的藝術意志又深受黑格爾等哲學家的理論影響,在裝飾藝術理論方面,阿恩海姆,歐文·瓊斯等人的著作也和裝飾藝術心理學有著隱蔽的關系,只有“跳出來”,才能更加還原這條線索的發展。
4主要觀點及創新之處
在證偽主義的指導下,貢布里希完成了對李格爾的歷史動力和歷史觀照的批判,建構了裝飾藝術心理學的閉環理論,名利場——個體主義——預先匹配。
作者簡介:胡帥,四川美術學院2015級圖像與媒介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