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雛火雞的生長有一個良好的開始是其生產周期中最重要的時刻,這應該始于提供一個能夠鼓勵其充分飲水和采食的良好環境。寒冷和過熱的環境都會對1日齡雛火雞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這會限制其早期的采食和飲水,進而會延緩其腸道和免疫系統的發育。
研究表明,雛火雞的體溫保持在 39.4 ℃~40 ℃之間有助于其開啟一致的最理想的育雛效果(Vern Christensen,2014)。育雛環境應該能向飲水和采食區域提供均衡適宜的溫度,以使雛火雞能夠自由活動,并取得理想的育雛結果。這可以通過對各種不同的雞舍進行合理的布局來實現,其中包括采用特定的加熱方案,以確保雞群的生長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1 單個保溫傘育雛
單個保溫傘育雛是一種已經使用多年的傳統育雛方式,它將雛火雞分成若干個圓形的小群,使用燃燒天然氣或丙烷的育雛爐來進行保溫(通常每個為3萬英熱單位)。
提供給雛火雞生活的區域(即每個圈欄大小)限制在加熱單元的紅外熱覆蓋范圍內;每個圈欄飼養的雛火雞數量又受加熱區內供料、供水空間的限制。
育雛舍內的室溫通常在離雞舍墻壁最遠的那列圈欄的內緣但又遠離紅外熱覆蓋區域處進行測量。我們推薦的室溫為 29 ℃~30 ℃。該圈欄內的溫度應該是:育雛爐正下方的溫度為40 ℃~42 ℃,而圈欄外側邊緣溫度應為29 ℃~31 ℃,具體溫度取決于育雛爐的高度。
育雛爐應以固定間隔循環開關,使供料和飲水區的溫度維持在32 ℃~35 ℃的范圍內。這能使雛火雞可以隨著育雛爐的開或關,向外或內移動以找到溫度適宜的區域。
安裝得太高或開關循環不均衡的單個育雛爐會使溫度超過雛火雞需要的熱點。
在開或關的循環加熱期間,一開始時育雛爐正下方溫度如超過51 ℃~54 ℃,會導致雛火雞過熱、猝死綜合征(又稱翻跳病)以及飲水和采食減少。
當供水供料區的溫度持續超過35 ℃時,會導致雛火雞沒有地方可以躲避過熱的環境,上述這些情況就會更加明顯;如果放任不管,這將會導致雞群在較長時間內出現生長不均勻的問題。
2 整室育雛
以整個房間作為一個育雛區進行育雛的方式也稱為大圈欄育雛或整室育雛(圖1),簡而言之指的是不使用小的圈欄而將雛火雞限制在一個加熱源下的育雛方式。在肉雞行業使用這種育雛方式后,其便成為火雞育雛的標準范式。
整室育雛與單圈育雛有明顯的不同,因為在該育雛舍中,整個育雛室內的溫度更接近推薦的溫度布局。這使得雛火雞可以在整個育雛區內自由活動,并能夠輕易獲得飼料和飲水。換句話說,整個房間變成了一個大育雛圈欄。
為了得到良好的育雛效果,育雛室應安裝覆蓋面大的紅外供熱系統或大量較小的加熱器。目標溫度通常在育雛舍的外緣或在加熱裝置之間進行測量,具體采用何種方式取決于所用育雛爐的類型。根據加熱源的類型及紅外熱在地面上的分布情況,育雛室的目標溫度應在31.1 ℃~33 ℃。
紅外熱點的溫度在35 ℃~46 ℃范圍內,進雛時,采食和飲水區域的地面溫度應在32.3 ℃~35 ℃范圍內,以促進雛火雞的活動。重要的是紅外熱源應有較大的覆蓋面和熱產出能力。另外,由于大量使用天然氣,熱源在提供所需熱量的同時不應導致室內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循環周期過長以及熱點溫度過高都將會導致因為過熱而使育雛效果不佳,使用較小的單圈育雛情況也是如此。
3 總結
表1列出了常用單圈育雛或整室育雛模式下推薦的目標室溫。可以發現,整室育雛需要的溫度更高,因為它必須使整個育雛室內溫度一致,以保證雛火雞感覺舒適、分布均勻。
必須強調的是,無論室內溫度如何都必須有充足的通風,否則雛火雞的活動量和采食行為均會減少。不管采用哪種方法育雛,在雛火雞到達之前都有一些不能替代的準備工作,包括對育雛舍及供水系統進行清潔與消毒,準備營養合理的飼料,校準設備使其能正常運行,同時應對育雛過程進行監控。□□
原題名:Brooding: creating the right environment(英文)
原作者:William Alexander(哈巴德火雞公司技術服務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