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仔豬是發展養豬的基礎,仔豬的健康關系到養豬圈的健康發展,仔豬的健康管理技術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重視。在仔豬的飼養過程中,由于養殖戶缺乏專業知識和飼養技術,導致仔豬的成活率低,飼料報酬增大,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文對合理科學的仔豬飼養管理技術進行綜述,為仔豬的健康飼養提供建議與指導。
關鍵詞:仔豬;飼養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S81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12-0053-02
仔豬具有生長發育最迅速、物質代謝最旺盛、飼料利用率最高等特點,合理科學的仔豬飼養管理技術是發展養豬業的關鍵。通過合理科學的培育,可以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降低經濟損失,為發展生豬養殖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
1 仔豬的飼養技術
1.1 仔豬的接產準備
對于臨產母豬,養殖場管理人員需做好接產準備,注意觀察分娩母豬,并對初產母豬進行產前消毒、記錄工作。仔豬出生后,養殖場管理人員應立即擦凈仔豬口腔、鼻孔及全身的黏液,對于剛出生的仔豬要注意保溫。
1.2 仔豬出生后斷臍帶
初生仔豬要進行斷臍,養殖場管理人員一般用手指掐斷臍帶,距離腹部4 cm~5 cm,并用5%的碘酒消毒,防止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3 仔豬出生后攝入初乳
養殖場管理人員應在母豬分娩后1 h內引導初生仔豬吸吮初乳,母豬的初乳富含多種營養物質,有助于仔豬消化,提高免疫力,促進仔豬的健康。
1.4 仔豬斷尾與剪犬齒
對2~3日齡的仔豬,養殖場管理人員應對仔豬進行剪尾處理,一般使用消毒過的斷尾鉗子,仔豬斷尾后用碘酒消毒,防止仔豬受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用消毒后的剪牙鉗剪掉仔豬的犬齒,但不能損傷仔豬的齒齦。
1.5 仔豬補鐵
由于母乳中含鐵量較低,仔豬體內對鐵的消耗比較大,應在仔豬出生后的1周之內對其補鐵。仔豬的補鐵的方式是在仔豬出生后2~3日內,頸部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鐵,1周后再注射一次。
1.6 仔豬去勢
為了增加仔豬食欲,提高日增重,除去肉質中的異味,在仔豬出生后15日齡進行去勢,減少去勢應激程度,促進傷口愈合,去勢越早越好。
1.7 仔豬補料
在仔豬出生1周后,母豬的奶水質量開始下降,應在仔豬出生后的8 d~10 d開始,對仔豬訓練補料,仔豬補料時使用含有奶香味的顆粒料,撒在食槽內對其誘食。
2 仔豬的管理技術
2.1 仔豬的保溫防壓
豬舍內一般采用仔豬保溫箱、紅外線燈泡、鋪仔豬電熱板等進行保溫。對仔豬的溫度要求是,1~7日齡仔豬最適宜的溫度為32 ℃~28 ℃,8~30日齡仔豬最適宜的溫度為28 ℃~25 ℃。在產床設置護仔欄,防止剛出生的仔豬被母豬踩死、壓死,另外,養殖場管理人員應該值班,注意觀察。
2.2 仔豬吃初乳固定乳頭
在吃奶過程中防止因吃奶相互爭搶、打架,錯過了乳頭放乳時間,這不僅容易咬傷乳頭導致母豬拒哺,還會導致仔豬采食不飽,因此出生 1 d~3 d的仔豬應固定乳頭。
2.3 仔豬的過仔并窩
對產仔豬比較多的母豬應該進行過仔與并窩,應該選擇母豬產仔日期接近的進行過仔與并窩,同時還需考慮仔豬的體格大小,過仔與并窩的仔豬一定要吃到初乳。
2.4 仔豬的斷奶
一般在仔豬3~4周齡時斷奶,斷奶的方法有逐漸斷奶法、分批斷奶法和一次斷奶法3種方法,斷奶方法的選擇應該根據仔豬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 小結
合理科學的仔豬飼養管理可以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降低死亡率,降低飼料消耗率,從而提高仔豬的經濟效益。因此,合理科學的仔豬飼養管理技術對仔豬飼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