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都存在著一種普遍看法,那就是在企業發展中,物的因素占主導,是企業發展中的主體,而人的因素卻降格為次要因素。這就使得關心人、愛護人、關愛員工的身心健康始終不為企業所重視。即使有,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富士康“跳樓門”事件的發生,才使當前形勢下員工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關注焦點。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42%的企業員工有輕度心理問題,6%左右的企業員工有明顯的心理障礙。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1 生理需求
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
2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對許多員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現為安全而穩定以及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
3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社交需求就會突顯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
4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并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這是由于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
5 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
由上述的5個需求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第1個需求是屬于物質需求,其他都是屬于心理需求,和人們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關系。企業不是一臺機器,每個員工也不是組成機器的零件,每天按部就班地運行。事實上企業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每個員工按各自的需求在這個系統中付出并得到回報。重視這種需求的管理者會認識到,無論哪種工作都可以進行創新,都有創造性,并非管理人員獨有,而是每個人都期望擁有的。當然,企業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都離不開人的因素。人的身心健康對企業、社會的和諧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何來做員工身心健康管理呢?身心健康,顧名思義,就是分為身和心兩方面。先說“身”這方面:企業應以前瞻性的眼光、開創性的戰略思維、關懷民生的負責態度,注重企業的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關心員工身體健康,實施系統的群體健康管理、企業健康管理和全方位的團體醫療保健,包含企業醫務管理、現場醫療保健、職業健康管理、健康數據分析、員工健康維護和促進就醫六個主要內容。企業健康管理是企業職業健康、員工身心健康、內部醫務管理的整合型管理模式。健康管理部門主要進行規劃、管理、領導、制定方案、組織培訓現場醫療保健團隊成員等管理策劃性工作。
關于“心”方面,就是要講精神激勵。精神激勵是指通過對員工精神上的嘉獎和鼓勵,滿足員工心理上的需求。例如:人們需要安全感,感覺自己受人愛護和被人理解;要有承認感,需要受到重視,讓別人感到他的重要性以及對他優良的工作績效能給予信任;想受到別人的尊敬,有尊嚴等。這些心理上的需求單靠物質激勵是滿足不了的,因此,精神激勵能在較高層次上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其激勵深度大,維持時間也較長,是物質激勵的一種有效補充。單純采取物質激勵的形勢,就會導致人們只講“實惠”,“一切向錢看”,“誰給錢,給誰干”,“給多少錢,就干多少活”等。而且只靠物質刺激起來的積極性就像打嗎啡一樣,只是暫時的,不是持久的。所以企業應當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
為每位員工建立基礎健康檔案,包括:體檢資料、就診記錄、用藥記錄、生活習慣等,對有異常的體檢指標等保持長期跟蹤,定期監測員工健康狀況,并提醒員工按時復查。針對員工相對普遍的健康問題,制定改善計劃,包括:運動、飲食和心理多方面的健康關懷,并督促執行。對員工的健康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全方位管理是關于健康、安全和環境的管理方法。按照規劃、實施、檢查、改進的模式,持續地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風險識別和危害評估,確定企業經營活動可能發生的危害。采用統化、結構化、程序化和全員化的管理模式,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員工保持健康狀態,全員參與和全程監控地采取預防措施,及時消除各類事故隱患。企業員工健康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通過不間斷的監控,動態掌握員工的健康信息,才能及時發現健康風險,盡早應對,將健康危害降到最低。同時,群體健康管理(企業就是一個工作型社區)若要行之有效,還必須以數據為本,根據客觀的數據,進行科學、深入的挖掘分析,發現數據背后的秘密,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健康管理,使有限投入獲得最大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