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社交焦慮從兒童發育期到青春期有顯著增長趨勢,青少年廣泛存在社交焦慮,而且影響極大。有研究發現社交焦慮起病于青春期,25歲以后較少見。及時找到社交焦慮的產生和影響因素,將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指一個人在和其它人交往或者在其它人面前表現時所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對個體的社會交往活動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和情緒困擾,是大學期間學生最常見的情緒問題之一。探討大學生社交焦慮特點,了解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同社交焦慮的關系,以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點參考。
一、大學生社交焦慮普遍存在,且社交焦慮狀況不容忽視
我國對于此課題的研究數據表明,同美國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狀況相比,我國大學生社交焦慮明顯要高,這與國內某些學者的調查研究結果是基本一致的(朱孔香等人調查大學新生ISA的平均值為40.80,SD=8.39)。也與用英文版本社交焦慮量表測量華裔與美國白人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測量的比較結果是一致的。曾有人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社會生存壓力偏大,導致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普遍高于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目前正處于危機與機遇并存的時期,社會各方面發生著重大變革,高校擴招,產業結構變化,就業壓力增大。這一切都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心理問題,是來自于社會的沖擊。就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來看,大學生處于心理上的延緩償付期,面臨許多心理矛盾,由于身心不完全成熟,在面對心理沖突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焦慮情緒。大學生即將由學校走向工作崗位,但是社會經驗不足、社會交往面比較窄也容易造成社交焦慮。眾多因素,使得當今的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狀況比以往更加嚴重,令人擔憂。本文在后邊還將介紹一些影響社交焦慮的因素。
二、不同類型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狀況
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的社交焦慮不存在差異。這與郭曉薇、張翔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國外一些研究也得出男女生的焦慮水平是一致的。以前也有許多學者認為由于女性更為敏感、情緒不穩定,加上社會上在求職錄用等方面存在性別歧視導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慮和不信任。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社會講求男女平等,男女享受著同樣的社會權利。女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團體,她們與男生一樣,擁有豐富的知識,被社會肯定的能力,她們變得更加自信,逐漸擺脫了焦慮和自卑心理,展示了毫不示弱的心理素質。男女大學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社交焦慮的性別差異也不明顯了。
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社交焦慮不存在差異。這一結果與朱孔香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說明這兩類大學生具有同質性。這也很好解釋,隨著社會交往面越來越廣,他們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成員內部的交往,受更多同伴關系的影響,兩類人的社交差距也不斷減小。
三、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關系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社交焦慮得分呈顯著負相關。這與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李萌華等人研究發現,家庭缺失溫暖和交流與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朱孔香等的研究也指出家庭親密度與社交焦慮得分有顯著負相關。國外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過以上分析說明,家庭親密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社交焦慮程度。在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個體差異中,學生家庭成員的密切程度不同,其社交焦慮狀況也不同。分析其原因,大學生與家庭有著血緣關系,在進入社會之前一直都與家庭緊密相聯。成員之間相互關心、支持、理解和互相幫助,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成功的社交經驗,使其從內心里產生安全感,減少社會焦慮。人與人交往的性質直接取決于學習經驗,嬰兒的行為和心理受父母的影響很大。青少年除了受父母的影響之外還受周圍親密朋友的影響。當一個人總是在心情愉悅、積極交往的人群中出現時,會產生穩定的積極的情緒狀態,從而使他與其他人的交往產生積極效果。相反,若家庭成員缺乏友愛,沒有相互的關心和幫助而是矛盾和沖突,則容易使子女在社會交往中缺乏安全感,進而產生神經質感、多疑、焦慮等不良心態。由此可見,家庭因素在探討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及影響因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Epstein等人認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環境條件。他們提出以家庭系統運作效果為核心的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該模式認為,家庭實現其功能的效果越好,則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狀況越好。曾昭祥、劉琳等對于神經分裂癥患者的研究顯示,患者家庭的實際親密度和實際適應性明顯較正常人差。
四、其他可能影響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因素分析推測
家庭教養方式。Rosenbaum的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過分限制是造成社交焦慮障礙的主要原因。一些父母為減少他們對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擔憂而采取過度限制或保護,要求孩子避免某些社交行為,是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與社會接觸很少、缺乏社交技能。謝金鳳等(2003)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社交焦慮情緒與父母教養方式密不可分,父母過分保護、干涉、拒絕否認等會使子女的情感變得脆弱而容易產生焦慮情感。
他人的評價。在交往中,我們隨時都在接受別人的檢閱,從別人的審視的目光中尋找善意的評價,并把他人的期待和評價作為一個客觀標準而內化,從而形成或強化對自己的評價,但是,沒有一個家長、老師是完全公正的,如果總體反饋積極肯定,即子女是在鼓勵的環境中成長的,就能夠獲得社交信心。相反,就會對自己的社交能力、與人親近的能力以及對自己的反應產生困惑,在這種困惑之上會產生社交焦慮。
創傷經歷。有研究顯示,不良人際關系狀況是同痛苦的與人交往的經歷相關聯的,創傷性的經歷會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傷痕。受人欺侮是在學校里的經歷中較為突出的一種。比如某些無法改變的特征被人嘲笑,如雀斑、痤瘡、肥胖等。產生社交焦慮主要是擔心自己被別人評價或批評,或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做好事情。欺侮使人產生社交焦慮,也會使焦慮惡化。
應激事件。新舊人際關系交替當中,人們會處于高度的自我防衛狀態。如搬新居、升遷、出國等。自己置身于不能把握或控制的社會情境時會缺乏安全感,此時信心不足很容易在面對陌生人時產生焦慮。如有研究顯示大一新生的焦慮水平較其他年級會高一些。
自我評價、社交技能和自尊。 郭曉薇(2000)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成因進行研究,發現自我評價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慮的重要原因。認知理論認為,對自己的社會表現的否定性自我評估、不合理理念、對自己社會表現中積極與消極事件的選擇性記憶等等會導致社交焦慮情緒的產生。高文鳳(2000)在社交焦慮與大學生自尊、自我接納的關系研究中發現,自尊與自我接納是影響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李波等(2003)的研究發現,人格因素對個體社交焦慮的產生也有影響。
到目前為止,研究社交焦慮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者只限于某一因素或某幾因素,而且現有研究也并不多。如果可以從多角度對社交焦慮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對于社交焦慮的干預會有一定幫助。基于現實狀況,我也只能從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這一影響因素入手,希望今后可以進一步對以上因素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翻.大學生自尊與社交焦慮的關系及其中介變量的研究[D].寧波大學,2013.
[2]賈文敏,劉麗.社交焦慮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4):37-39.
[3]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20(73):55-58.
[4]許曉旭.大學生人際歸因、人際信任和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