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熱詞”,反映的自然是一定時間階段內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有的熱,是“三分鐘熱”,經不得時間的檢驗;但有的熱,卻如日之灼灼,經久而能不衰。對于醫藥上市公司而言,當下最熱的概念往往意味著潛在的巨大市場,因此自然不會輕易放過追趕當下熱勢的機會。但同時,并非所有的熱門概念都能付諸成為現實。
從各家藥企紛紛上馬的腫瘤免疫治療,到資本市場大熱的基因測序,再到BAT等各巨頭都紛紛布局的醫療人工智能,2017年諸多醫藥上市公司在熱門領域動作頻頻。
腫瘤免疫療法:群雄爭鋒
2017年的生物醫藥市場,以PD-1、PD-L1與CAR-T為代表的免疫療法,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最熱概念。
作為繼化療、靶向治療后的又以突破性進展,腫瘤免疫療法已是當前全球腫瘤藥物研發的熱點,免疫檢查點PD-1、PD-L1單克隆抗體藥物則堪稱腫瘤免疫治療的里程碑。到目前為止,在全球上市的重組抗PD-1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也僅有百時美施貴寶的Opdivo以及默沙東的Keytruda兩個產品,2016年度分別實現了37.74億美元以及14.02億美元的年銷售額。而在PD-L1單抗藥物方面,目前也僅有羅氏的Tecentriq于2016年獲FDA批準上市,截至2016年9月,其銷售額已達到7700萬瑞士法郎。另外,諾華的CAR-T療法CTL019已于2017年7月被FDA在腫瘤藥物資訊委員會上以10:0的結果一致通過,根據Coherent Market Insights的分析,CAR-T細胞治療預計在2028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85億美元。
廣闊的市場空間,帶動了國內一系列上市公司紛紛布局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據醫藥魔方數據庫信息,目前在國內申報的以PD-1或PD-L1為靶點的單抗藥物的臨床試驗廠家共計有15家,而據E藥經理人不完全統計,僅2017上半年里,便有至少四家國內醫藥上市公司在PD-1/PD-L1研發方面取得進展。
2017年3月16日,哈爾濱譽衡藥業委托藥明生物研發、共同申報的抗PD-1產品GLS-010注射液取得了臨床批件;2017年4月25日,四川科倫藥業控股子公司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開發的抗PD-L1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獲CFDA注冊受理,這也是科倫研發的首個創新單克隆抗體成功申報臨床。
同樣獲CFDA臨床試驗注冊審評受理的還有上海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上海復宏漢霖。復星醫藥透露,截至2017年6月,公司針對這款用于實體瘤治療的PD-1單抗已經投入了約3300萬元人民幣的研發費用。相較之下,麗珠醫藥子公司麗珠單抗也在PD-1單抗方面投入了不菲的研發費用。麗珠醫藥公告顯示,其在研的PD-1新藥臨床研究申請已經在美國獲得FDA批準,同意其在美國進行臨床研究,而截至2017年7月31日,麗珠為該新藥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2700萬元。
而這僅僅是2017上半年以來國內醫藥上市公司在PD-1及PD-L1單抗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縮影,事實上由于新藥研發是一件極其漫長的事情,還有不少公司已經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布局,但尚未有實質性結果出現。但與此同時,如恒瑞這樣已經在腫瘤治療領域走得較早的醫藥上市公司,其布局則已相對成熟。早在2015年,恒瑞醫藥便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PD-1單抗SHR1210項目以7.9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美國的Incyte公司,目前該藥已進入三期臨床階段。
基因測序:戰爭一觸即發
前有貝瑞和康成功借殼,后有華大基因終于登陸主板,2017年基因測序領域的資本市場好不熱鬧,也隨之使“基因檢測”這一熱門概念再度引發關注。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近幾年來基因測序市場發展可用“飛速”來形容。根據BCC Research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達59億美元,且2007年至2015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4.96%,預計到2020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高達138億美元。而作為尚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未來五年內年復合增長率將在35%左右,成為基因測序領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貝瑞和康以及華大基因的成功上市,無疑引爆了資本市場對于基因檢測的熱情。作為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登陸主板市場的第一股,華大基因目前市值已超過150億元。貝瑞和康則曾是《福布斯》公布的“中國非上市潛力企業100強”企業,且名列第16位,在所有的生物醫藥企業中位列第一。
而這并非僅是貝瑞和康以及華大基因兩個公司的戰爭。A股上市公司中,迪安診斷與達安基因同樣是強有力的市場角逐者。背靠中山大學的達安基因自然以技術雄厚見長,近年來通過參控股子公司,逐漸實現在國內精準醫療行業的全產業鏈布局,即分子診斷+基因檢測雙核心。而早在2001年便已成立的迪安診斷,作為一家以提供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業務的第三方獨立醫學診斷服務機構,此前通過2.5億元收購博圣生物也順利進入基因測序領域,上市之后更是連續保持4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
而至于基因檢測領域的下游應用市場,目前則以無創產前篩查、腫瘤診斷與個性化治療、遺傳病風險評估和輔助生殖,以及生物信息學數據分析服務為主。其中最為典型也是最為成熟的應用是無創產前篩查。在經歷了被叫停到逐漸放開的政策監管過程后,無創產前篩查的普及也標志著國內檢測行業逐步走向成熟。
競爭加劇,隨之而來的是基因檢測在國內的滲透率正逐步提升。包括無創胎兒染色體異常檢測、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和單基因病檢測在內的出生缺陷檢測,以及相關的孕前檢測和新生兒檢測也逐漸從高危產婦、部分富裕人群走向低危產婦、普通收入人群。
醫療AI:理想照進現實
步入2017年,醫療人工智能已不再是一個僅存在于理想構思藍圖中的虛幻概念。從電子病歷語音錄入,到醫療影像智能識別,從輔助診療與癌癥診斷,到醫療手術機器人,醫療人工智能正以一個逐漸可碰觸的形象,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醫療AI的火熱,一方面源于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則是醫療領域諸多數據、管理、診斷、操作等需求愈發旺盛,醫生、護士、藥師等等一切相關個體都正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正因此,醫療領域無疑將成為人工智能應用中最具強大市場潛力的新興領域之一。
目前已經看到的,是醫療AI由概念至現實的逐步落地。
在輔助診療領域,以IBM Watson為代表的規模化應用已經引發期待。輔助診療是“AI+醫療”的核心場景之一,即通過理解和學習醫師的專業知識,輔助診療技術平臺模仿專業醫師的判斷過程,針對疾病做出診斷,并給出診斷的置信范圍。
在醫療影像領域,由阿里健康與萬里云共同發布的醫療AI“Doctor You”則已開始試水。據阿里健康官網信息,“Doctor You”AI系統包括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臺、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多個版塊。而作為進入實際應用的第一個醫療AI產品,阿里健康選擇的切入點是肺結節檢測,即以醫學知識為基礎,結合計算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以及人工智能,自動識別并標記可疑結節,降低誤診率和漏診率。
而在以往被認為專業要求最為嚴格的藥物研發領域,醫療AI也正悄然布局并發揮作用。Exscientia公司是一家試圖將AI用于藥物研發的初創公司,目前已經與GSK和賽諾菲在內的大型制藥企業達成藥物研發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