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社會契約論,企業社會責任從企業誕生之際就已客觀存在,但因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社會責任擁有不同的內容。根據學者的研究和相關資料,一般可認為2006年以前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處于一個懵懂的理論探索階段,社會責任意識不強,社會責任表現缺失。2006年3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公開發布了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標志著我國開啟了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新紀元,在社會責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自此以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有了很大改善。
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有利于實現自身價值,而且可以提升整體社會價值。對于醫藥行業來說,履行社會責任已不僅僅是營銷手段和品牌策略,而是逐漸成為企業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核心競爭力的顯著性標志。
從懵懂到快速發展
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起步較晚,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84年到2006年的責任意識懵懂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隨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醫藥企業數量急速升高。大批原料藥和仿制藥生產企業相繼出現。此時醫藥企業仍處于責任意識懵懂階段,大多數醫藥企業仍以經濟利益為主。雖然此時受國內外社會責任事件和國外社會責任運動
的影響,一部分醫藥企業開始逐漸重視社會責任實踐,將企業的利潤用于捐款捐物等社會公益上。但因缺少權威的社會責任指引和政策標準,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較為模糊,社會責任整體表現情況不佳。
第二個階段是2006年一直到2010年的實踐探索階段。在此階段,產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指引和里程碑式的事件。
社會責任政策方面,2008年山東省煙臺市發布《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社會責任考核評價體系實施意見(試行)》,開啟了我國社會責任政策的先河。隨后廣東、上海、浙江相繼將社會責任作為本地區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同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一號文件《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為推動中央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發揮了引領性作用。
社會責任標準方面,2006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頒布并實施《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兩大交易所的社會責任指引鼓勵上市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定期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有了很大改善。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1.0)》,指南的發展推動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從“懵懂發展”到“實踐探索”的發展歷程。

社會責任報告方面,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公司于2008年3月發布了中國醫藥行業首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系統地描述了其在經濟、社會、行業和環境等方面所履行的社會責任。復星醫藥于2009年開始向社會公開發布醫藥企業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從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合作伙伴、員工、消費者和社區等方面披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這一時期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仍處于實踐探索階段,且具有階段性成果,為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奠定了基礎。
社會責任評價方面,為鼓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從2006年開始,人民網、中國新聞周刊、商務部《WTO經濟導刊》、南方周末、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社科院等根據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相繼推出社會責任評選活動,設立“人民社會責任獎”、“最具責任感企業”、“金蜜蜂企業社會責任榜”等,對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第三階段是2010年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
2010年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大幅改善,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醫藥企業逐年升高,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醫藥上市公司從2010年的25家增長到2015年的37家,年均增長率達8.16%。同時,社會責任評價工作進一步推進,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并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級》,并與新華網聯合舉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峰會,發布國內首份《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白皮書》。2014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開展首屆中國工業企業社會責任星級評價,使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工作有了很大發展。
社會責任政策方面,2011年國務院國資委頒布《中央企業“十二五”和諧發展戰略實施綱要》,要求中央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明確國有企業要以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社會責任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指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環境,教育引導企業經營者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要成為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夺t藥行業十三五規劃》也指出要全面落實藥品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強化源頭治理,實施網格化監管,提高監督檢查頻次和抽檢監測覆蓋面,實行全產業鏈可追溯管理。眾多相關政策的提出,開啟了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政策的新紀元。
社會責任標準方面,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1.0)》。于2011年和2014年先后發布《CASS-CSR2.0》和《CASS-CSR3.0》,并開始修編分行業指南;2015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GB/T36000-2015《社會責任指南》、GB/T36001-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和GB/ T36002-2015《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等三項國家標準。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將進行統一性地改革與發展。
從2006年到2015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會團體、研究機構、意見領袖、公眾和媒體等多方力量積極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一大批中國企業樹立了社會責任理念,建立了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開展了社會責任實踐,提升了社會責任績效。由此可見,醫藥企業正逐步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道路邁進。
起步待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國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不佳,主要原因是社會責任意識存在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目前眾多醫藥企業仍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為企業的經營理念,對藥品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意識不足,也沒有正確認識到藥品的公共產品屬性。對于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企業而言,履行社會責任無法實現經營者利益至上的要求,反而會消耗大量資金,致使一部分醫藥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第二,社會責任概念較為模糊。

由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具有強制性,目前也沒有針對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法規。多數醫藥企業認為社會責任就是進行社會公益,捐款捐物,對應承擔的責任選擇性無視,這大大阻礙了整體醫藥產業的發展。
第三,對社會責任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
醫藥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企業長期的發展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得以樹立正面的企業形象,并逐步改善企業經營內部環境,間接影響消費者的偏好和選擇,產生長期的固定消費群,進而促進銷售,提高利潤,從而實現追求利潤與承擔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然而,有部分醫藥企業過于追求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的社會聲譽,消耗了大量企業資源,超越了自身底線,最終得不償失。
另外,社會責任缺失現象依然存在。社會責任缺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等全過程存在一些違背企業社會責任或有損企業形象的情況。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藥品安全事件頻發。
從齊二藥、欣弗、刺五加到毒膠囊事件,因部分醫藥企業未按GMP進行生產活動,采用質量不佳的原輔材料,私自變更生產工藝,對生產環境控制不當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奪走了許多無辜的生命,給社會公眾造成了恐慌,影響十分惡劣。
第二,環境污染嚴重。
近年來我國原料藥制造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原料藥生產大國。雖然原料藥生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世界原料藥生產基地也正逐步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但隨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的社會責任理念背道而馳。
第三,違法藥品廣告泛濫。
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缺失還表現在違法藥品廣告方面。部分醫藥企業為拓寬市場,提高知名度,利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借助虛假的專家講座、社區服務等方式發布和宣傳夸大藥品療效的違法廣告。尤其針對慢性病和疑難雜癥的藥品功效進行大肆宣傳,致使患者對藥品使用不當,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嚴重危害了社會公眾的生命安全。
第四,醫藥購銷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
由于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醫生在開具處方時存在較大的主動權。很多醫藥企業為增加藥品的銷量選擇支付給醫生一定的回扣,從而提高藥品價格,并將回扣轉嫁于消費者,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藥品管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向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商業賄賂。醫藥企業應遵照公平競爭的原則,維護正常的市場經營環境。
雖然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現象依然存在,但也有部分醫藥上市公司和大中型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表現優秀,如復星醫藥、海正藥業、科倫藥業等。在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時積極進行公益性捐贈;持續開展走進社區安全用藥宣傳、義診活動和公益活動;成立各項基金會,支持慈善事業;進行校企合作,積極鼓勵創新藥物研發和人才培養等。這些企業堅持通過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治理污染、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舉措來履行社會責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直接社會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在醫藥行業內起到了優秀的榜樣作用。
目前我國對醫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以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和《南方周末》發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榜單為主。社科院研究報告從責任管理、市場責任、社會公益責任、環境責任四個維度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評分,并得出報告所處的階段。其中2014年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得分僅為28.6,遠低于“及格線”60分。
2015年醫藥行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僅為37.5分,在該項評價的16個行業中排第七位,處于二星級水平,整體處于旁觀者階段?!赌戏街苣钒l布的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榜單則主要采信企業公開發布的財務報告和責任報告,綜合政府信息及媒體報道進行評分。其中2014年醫藥企業平均分為48.4分,僅有35家企業合格。由此可見,現今我國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與信息披露水平仍與領先者有很大差距。
我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情況不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率不高。醫藥上市公司因受證劵交易所相關規定,成為了主要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醫藥企業。但總體披露率不高,據統計,240家醫藥上市公司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比例不足20%。
第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堪憂。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多以定性描述為主,即簡單描述企業對各利益相關方應承擔的責任或理念,或主要描述企業在慈善捐贈和社會公益方面的舉措。大部分醫藥企業雖能公布捐贈物資的具體總金額,但并不清楚捐款資金的具體流向,也不清楚這樣的捐贈對企業和社會起到了怎樣的影響。同時,社會責任信息中還缺少具體的社會責任實施計劃,量化信息較少,使得披露內容的實質性相對較差。并且多數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僅披露報告當年內容,未披露年度數據比較。使利益相關方無法得知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成果,也無法反映出醫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
第三,行業特性不夠明顯。醫藥企業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其社會責任信息也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藥品質量安全、不良反應監測、過期藥品回收等內容。但目前醫藥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不具有針對性,大多按適用于全行業的社會責任標準的最低要求進行披露,缺少醫藥企業特色。
綜上所述,中國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仍處于“起步待發展”階段。目前尚未建立系統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還存在社會責任意識誤區和社會責任缺失現象,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也較為零散、片面。但值得欣慰的是,仍然有一部分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表現較為出色。由此可見,我國醫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工作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