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美英,王會芳,羅激光,陳綿才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海南省植物病蟲害防控重點實驗室,海南海口 571100)
豇豆俗稱豆角,屬豆科一年生植物。豇豆要求高溫,耐熱性強,生長適溫為20~25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海南島是我國北運瓜菜的重要生產基地,2014年種植面積超過20萬hm2,其中豇豆作物是主要北運瓜菜之一。
根結線蟲(Meloidogynespp.)是一類種類多、分布廣、寄主廣泛、危害極大和經濟上極為重要的植物專性寄生線蟲[1]。由根結線蟲侵染為害引起的病害稱根結線蟲病,在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根結線蟲病發生普遍。根結線蟲病屬土傳病害,其整個生活史在植物根部與土壤中完成。根結線蟲以2齡幼蟲的形式入侵植物根部,在根中定植、產卵,繁殖下一代[2]。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漸發展,土地復種指數逐年提高,造成根結線蟲的不斷累積、傳播和蔓延,侵染并為害豇豆。由根結線蟲引起的豇豆病害稱之為豇豆根結線蟲病害。豇豆根結線蟲病是一種隱蔽性極強的病害,不易被人們所發現,當豇豆作物受到根結線蟲為害時,地上部表現出黃葉現象,種植戶一般認為是缺肥所引起的黃葉現象,不引起重視。根結線蟲侵染豇豆根部后形成根結或根瘤,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豇豆受根結線蟲為害時,嚴重影響了豇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豇豆是海南省主要反季節蔬菜之一,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筆者對海南主要豇豆種植區進行根結線蟲病調查,了解豇豆根結線蟲病的發生情況,同時提出一套有效防控豇豆根結線蟲病的措施,為豇豆種植生產提供參考。
1.1材料2016年4—5月,對海南省海口市、定安縣、萬寧市、陵水縣、三亞市和澄邁縣6個市縣豇豆根結線蟲病進行深入調查。采取5點取樣法[3],每點調查4株,采集植物根周圍5~20 cm深的耕作層土壤,將同一地塊各點土壤混合均勻后,倒去部分土壤,保留1 000 g土壤作為1個土樣,采集的樣品放在塑料袋中封好袋口,防止不同樣品相混,并做好記錄。
1.2方法
1.2.1根結線蟲病害分析。調查時,挖取豇豆整棵植株根系,觀察根部癥狀,根據根結的有無判定植株是否發病,記載田間植株的發病程度;根結線蟲病病級分級標準:0級,無根結;1級,根結數占全根系的1%~25%;3級,根結數占全根系的26%~50%;5級,根結數占全根系的51%~75%;7級,根結數占全根系的76%~100%。根結指數=Σ(各級病株數×相應級數值)×100/(調查總株數×7)[4]。
1.2.2根結線蟲2齡幼蟲分離。對采集的土壤樣品中的根結線蟲2齡幼蟲進行分離統計,將每一份土壤樣品混勻,取200 mL土,用布袋裝好置于貝曼漏斗中,用水靜泡24 h分離其中的2齡幼蟲,分離所得2齡幼蟲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計數[5]。
2.1豇豆根結線蟲病癥狀發病初期,地上部癥狀不甚明顯,隨著根結線蟲侵染危害的加劇,地上部病狀逐漸顯現出來,而且葉色發黃,植株矮小。調查發現,豇豆一般在生長中期開始受根結線蟲危害嚴重,根上產生瘤狀根結,與根上的根瘤相似。根結是因侵入根內根結線蟲的刺激,導致根的細胞不斷分裂、體積不斷增大形成的。豇豆根結的大小與侵入線蟲數量有一定的關系。根結呈單個居多,初期呈白色,后期變黑,腐爛,易脫落。在顯微鏡下,剝開根結或瘤狀突起,可見白色、球形或洋梨形根結線蟲雌蟲,或有線形雄蟲或幼蟲從根部游離出來。在線蟲侵染的根結處,致維管束中斷,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取及輸送,造成葉片變黃、植株矮化,并易引起一些土壤習居菌的侵染,氣溫高時,病株易萎蔫。
2.2豇豆根結線蟲病發生情況共調查了6個市、縣30個豇豆種植地,發現有17個種植地的豇豆受根結線蟲侵染為害。田塊發病率為66.6%,田間植株發病率最高達75.0%。三亞市天涯區檳榔村豇豆的根結指數和2齡幼蟲含量最高,分別為89.25和190.00頭/kg。在調查時發現砂壤土的地塊根結線蟲發生比較嚴重,其次是紅壤土輕,而紅黏土發病相對最輕。這說明砂壤土的通透性好,更有利于根結線蟲的生長繁殖。而紅黏土含水量多,濕度大,氧氣少,不利于根結線蟲生長繁殖。
注:株發病率是指每塊地調查的20株中發病株數占的比例
Note:The plant disease rate was the proportion of disease plants in the 20 investigated plants
2.3豇豆根結線蟲病防治對策豇豆在海南省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一年四季均適宜根結線蟲的生長繁殖,無越冬現象,所以出現世代重疊,繁殖迅速。再加上復種指數提高,這也是根結線蟲病發生的一個主要因素。根結線蟲不僅引起豇豆根結線蟲病,同時線蟲留下的傷口還可引起真菌和細菌的侵染,誘發豇豆根腐病的發生,影響豇豆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的損失[6]。根結線蟲病綜合治理作為豇豆生產技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豇豆種植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豇豆根結線蟲病綜合治理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新理念。而豇豆根結線蟲病的綜合防治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
2.3.1農業防治。
2.3.1.1清除病殘體,深耕曬垡。在播種前,做好田園衛生是必不可少的[7]。徹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殘體,及時燒毀,減少病原。利用海南陽光充足的自然條件,深耕曬垡,特別是夏季,應反復犁耙土壤,把線蟲翻至土表,暴曬30 d可明顯降低根結線蟲J2幼蟲的蟲口數,減少侵染源。播種前可適當使用殺線蟲劑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使根結線蟲蟲口降到最低。
2.3.1.2品種選育。豇豆品種很多,但抗病品種少,特別是抗根結線蟲的品種更少,要選擇適合海南種植的抗根結線蟲品種;同時選擇早熟品種,可縮短生長期,降低根結線蟲的危害。
2.3.1.3栽培管理。在豇豆生長期增施有機肥對豇豆的生長非常有利。有機肥施入土壤以后經微生物分解和物理化學變化可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吸附土壤溶液中多種養分,從而提高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其次,增施有機肥能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增加土壤拮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利于降低根結線蟲蟲口密度。再次,有機肥在分解時產生有熏殺作用的氣體、熱量及其產物,對線蟲有毒害或傷害作用。有機肥主要有堆肥、雞糞、豬糞等,也可施用蟹殼粉、骨粉、大豆粉等有機添加物。蟹殼粉∶堆肥=1∶20的比例施于土壤中,可有效地控制豇豆根結線蟲病的發生,豇豆產量可提高20%左右,因為蟹殼粉能誘發大量分解幾丁質類的微生物繁殖,該微生物能有效地分解線蟲卵殼,使之不能孵化,達到降低線蟲蟲口密度的目的。
在使用有機肥的同時可施用少量的化肥,更有利于豇豆的生長[8]。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花期及時追施磷鉀肥。灌溉對豇豆生長特別有利,適當灌溉對豇豆的正常生長是必不可少的,但水分過多易使肥料流失,同時造成爛根。
2.3.1.4輪作。輪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的種植方式,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生物學措施。輪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草害,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栽培抗根結線蟲作物,或進行水田與旱地交替耕作,均能達到控制根結線蟲病的效果。
2.3.2生物防治。相對根結線蟲而言,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十分有限。目前,已經有一些生物進行田間測試甚至已經商業化,但是還沒有一種廣泛使用的有效生物。其中,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穿刺巴斯德桿菌和淡紫擬青霉。穿刺巴斯德桿菌可以黏附在根結線蟲的表皮,對根結線蟲有一定的專化性。淡紫擬青霉在世界上廣泛分布,在溫暖的地區尤其多,以腐生的方式存在,能在土壤中競爭利用一系列底物,目前已成功應用于控制根結線蟲。在豇豆生長期,于根結線蟲侵染初期使用淡紫擬青霉控制根結線蟲,可達到一定效果。
2.3.3化學藥劑防治。豇豆根結線蟲病的藥劑防治可分2個階段,首先是豇豆播種前的土壤處理,使用熏蒸性藥劑進行土壤熏蒸,可以很好地起到預防該病害的作用,如用10%噻唑膦顆粒劑、0.5%阿維菌素顆粒劑或5%丁硫克百威GR對畦面土壤進行消毒;也可按45 kg/hm2的劑量用35%威百畝水劑對水4 500 kg/hm2溝施和覆土,并用地膜覆蓋熏蒸7 d,翻土釋放毒氣后播種。其次是在豇豆生長過程中,發現有根結線蟲病為害時,選用低毒、高效殺線蟲劑,施藥次數視線蟲蟲口密度而定,如用10%噻唑膦顆粒劑、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和1.8%阿維菌素乳油等進行溝施或灌根。溝施時,采用30 kg/hm210%噻唑膦顆粒劑,然后覆土。灌根時,選用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0.04 mL/株或1.8%阿維菌素乳油1 500倍。
豇豆作為海南省主要冬季瓜菜之一,年種植面積大,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豇豆根結線蟲病是豇豆主要病害之一,但是農民對根結線蟲病缺乏了解,更談不上防治。通過調查發現海南豇豆根結線蟲病田塊發病率為66.6%,田間植株發病率最高達75.0%,根結指數高達17.85,土中2齡幼蟲數量為190頭/kg。調查發現土壤性質是根結線蟲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砂壤土最適合根結線蟲發生為害,其次是紅壤土,紅黏土發病最輕。這說明砂壤土的通透性好,更有利于根結線蟲的生長繁殖。而紅黏土含水量多,濕度大,氧氣少,不利于根結線蟲生長繁殖。
根結線蟲病是世界性植物病害,因為根結線蟲寄主廣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繁殖迅速,且屬于土傳病害,防治非常困難。豇豆根結線蟲病綜合治理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新理念。可通過開展培訓班、田間指導和發放資料等方式提高農民對該病害的認識,做好豇豆根結線蟲病的預防工作。同時可通過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對豇豆根結線蟲病進行有效防治。
[1] 汪來發,楊寶君,李傳道.華東地區根結線蟲的調查[J].林業科學研究,2001,14(5):484-489.
[2] 劉國坤,肖順,張紹升,等.擬禾本科根結線蟲對水稻根系的侵染特性及其生活史[J].熱帶作物學報,2011,32(4):743-748.
[3] 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308-309.
[4] 芮凱,肖彤斌,謝圣華,等.9種殺線劑對香蕉根結線蟲病的防效評價[J].植物保護,2011,37(5):196-200.
[5] 王會芳,肖彤斌,謝圣華,等.6種殺線劑對胡椒根結線蟲病的防效[J].農藥,2007,46(11):783-784.
[6] 李青青,漆永紅,曹素芳,等.南方根結線蟲侵染對豇豆葉部和根系部分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4,23(2):49-54.
[7] 劉云虹,李愛科,李玉松.莒縣沭河兩岸經濟作物根結線蟲病的發生現狀與綜防措施[J].中國農技推廣,2008(2):37-38,32.
[8] 張世華,劉家明,鄒文武,等.有機與無機肥料不同配比對豇豆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溫州農業科技,2006(2):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