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合理的開發并利用水資源,是水資源利用的一種全新改革,同時也是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有效發展戰略。水利工程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設力度,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全新動力,也間接體現水利工程規劃的重要性。文章針對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環境影響;評價
1、水利工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水利工程以及環境彼此間的關系要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這是對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前提條件。
1.1對于水利工程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環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和建設前的相關環境進行比較,由于添加了對新的環境因素,并且開始形成新的環境系統。這一系統的好與壞,主要由環境各要素以及水利工程的配合所決定,如果兩者之間具有一致的協調性,新環境系統不僅利于發展,同時也利于人類生存;如果兩者之間存在不協調,就會對以往的生態環境進行破壞,甚至不利于人類的發展。
1.2環境是水利工程建設過程的基礎;水利工程在初期建設過程中是以環境為主要基礎,所以,這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水利工程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能夠對環境影響給予充分地分析和考慮,將不利于環境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到最低,就能對環境起到改善作用;反之,就會導致出現對自然環境破壞的現象,例如:水土流失等。
總之,水利工程與環境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和利用,同時良好的環境能使水利工程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基礎條件。
2、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環境影響評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應守住“三條紅線”
(1)明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紅線,嚴格約束用水最大值,并堅守這一條紅線,尤其是將水資源的管理從供水轉變為蓄水管理。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應建立流域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對于取水用量超標地區,需要對當前正在審批與今后新增取水項目進行嚴格控制,盡可能顯示審批的用水量。
(2)明確水資源的控制紅線,高度控制用水浪費現象。可以從行業、區域或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等方面著手,對魚類生物的多樣化、漁業資源量最大化最為目標,將節水工作貫穿在整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工作中,同時強化節約用水的監督與管理工作,并深切落實水利工程的節水作用。
(3)評判水功能區域的限制納污紅線,同時嚴格控制排污總量。根據水功能區域的目標要求,核定水域的整體納污容量,并嚴格控制河道的污染總排放量。構建水功能區域中水質的標準體系,同時強化區域水質的監督與管理,保障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對于存在超標排污量的水功能區進行限制,可以限制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2.2生態流量設置問題
隨著我國能源需求及水電開發的持續增長,各類水利項目都帶來不可避免的生態影響,其中引水式和混合式水電站將使壩下河段水文情勢發生變化,形成減(脫)水河段,對河道的綜合功能造成不利影響。為引導河流生態系統的良性演進和維持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的要求,進一步規范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水生生態與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電水利工程必須下泄一定的生態需水量,并將其納入工程水資源配置中統籌考慮,使河流水電動能經濟規模和水資源配置向“綠色”方向發展。生態需水量方法可分為:水文學方法、水力學方法、棲息地模擬法和生態水力學法等四大類。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便是水文學法。水文學法是以歷史監測數據為基礎,采用固定流量百分數的形式給出流量推薦值,通過這些推薦值來表示維持河流不同生態環境功能的最小生態流量。其代表的方式有Tennant法、最小月平均徑流法、7Q10法等。Tennant法是最為普遍和常見的一種,這一種方式可以明確河道內最小生態需水量以及測量站年均平均天然徑流量的百分率,并將全年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段進行計量,按照多年的平均流量百分比與河道內生態環境具體情況進行對比,從而直接計算維持河道生態環境的生態基流量。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生態基流量的最佳值并不相同。最小月平均徑流法是以最小月實測徑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作為河流基本生態環境需水量。常采用P=90%保證率最枯月平均流量為河流生態環境最小流量設計值。7Q10法是計算河道內生態環境流量采用P=90%保證率最枯連續7天的平均流量作為河流最小流量設計值。為了確保生態流量的下泄,應將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監測設備的監測對象設為壩下河道,在壩下河段合適位置建設流量自動測報系統,并接入環保或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系統中。
2.3過魚設施設置問題
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對于魚類的生存環境影響也是生態環境影響中的一部分。閘壩修建將對河流產生阻隔和水系生境破碎化,嚴重影響魚類的索餌、繁殖和越冬洄游,由于阻斷了部分魚類的洄游途徑,導致許多魚類數量顯著減少。在水電工程建設中魚類保護措施主要為人工增殖放流、棲息地保護和過魚設施等。過魚措施可以疏通徊游通,幫助徊游性魚類完成其生活史,或增強非徊游性魚類上下游的種質交流。過魚設施是連接魚類洄游通道與遷移通道的核心工程,其需要涉及到魚道、仿自然旁通道、魚閘、升魚機和集運魚系統等。
結束語:
水利工程建設之后會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性,同時也很容易導致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因此,水利工程規劃設計要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的關系,科學地分析和評價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促使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可以維持穩定。規劃設計中以“三條紅線”為原則,把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將生態環境問題放在首位,合理設置生態流量和過漁設施等措施,建立新的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體系,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水利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參考文獻:
[1]周相麗.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的環境影響評價[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7(02).
[2]李雪,彭金濤,童偉.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研究綜述[J].水電站設計.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