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瑪納斯縣包家店鎮是瑪納斯縣境內管理面積最大的鄉鎮,有耕地面積近18萬畝,截至2016年全鎮高效節水面積已經達到12萬畝,達到總耕地面積的66.7%。雖然高效節水成效顯著,但基礎節水設施管理始終跟不上高效節水農業發展趨勢,運行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經費投入不足,日常管理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始終存在,本文針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管理;辦法
一、農業灌溉設施及管理現狀
1.農業灌溉設施概況
包家店鎮隸屬于新疆瑪納斯縣,該鎮位于縣城以東15km處,總面積約3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近18萬畝,全鎮農業人口1.65萬人,人均耕地11畝。自2006年逐步實施高效節水以來,該鎮由最初的500畝地增加到2016年的12萬畝地,占總耕地面積的66.7%,首部91座,農灌機井89眼,機井提水量約650萬方。該鎮灌溉水源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全鎮支渠共9條,全長61km,防滲率100%;斗渠共55條,全長130.34km,防滲率100%。
2.設施管理運行機制
包家店鎮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管理主體主要有3種模式。
①村委會管理模式: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日常運行、管理、維護及費用均由村委會承擔。
②農民用水協會管理模式: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日常運行、管理、維護等均由該村農民用水協會承擔。由于農協會和村委會多數是一套班子,實際上協會的工作開展主要依托村委會,因此,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運行、管理、維護及費用,最終還是由村委會承擔。
③種植大戶管理模式:通常是在土地流轉后,農業節水灌溉設施一并隨土地進行流轉,將使用權和管理責任一同落實到種植大戶頭上,由種植大戶自行負責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的日常運行、管理,體現“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
通過對不同管理模式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對比,種植大戶管理模式體現了“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并保障了實施運行及維護所需資金的投入,初步實現了相對的專人、專業化管理,效果相對另外兩種管理模式較好。
3.農業節水灌溉設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由于該鎮渠系特別是支渠均修建于上世紀70、80年代,年久失修,滲漏嚴重,渠系的利用率偏低,在灌溉高峰期極易出現工程性缺水的現象。在節水灌溉管理方面各村由于基礎設備、實施技術、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維護資金短缺等原因,造成部分節水灌溉設施出現老化及帶病運行現象。
4.管理制度建設情況
①組織建設方面:2006年以來,包家店鎮按照管理區域相繼成立了農協會,含1個總會5個分會。初步形成了縣水利局—水管處—水管所—村級農民用水協會及水管員隊伍的四級管理體系,為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制度建設方面:在節水灌溉工作方面,按照上級人民政府推廣節水新技術工作要求,由鄉鎮政府組織各村及有關部門負責農田基礎設施修建和安裝,節水設施運行及后期日常維護由各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解決,要求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開展。但各村普遍存在制度內容不全面、不具體、操作性差、執行力不強的現象,只有個別村制定的管理制度相對較為規范、實用、高效。
③運行經費來源:一是由村委會承擔設施維修養護的全部費用;二是種植大戶承擔設施維修養護的全部費用;三是村委會通過向村民收取少量的設施維修養護費,剩余的部分由村委會承擔;四是從縣財政申請部分設施維修養護資金補貼,剩余部分由村委會承擔。
二、節水設施管理中始終存在的問題
一是良性設施管理機制尚未形成。農業節水灌溉設施建設質量控制機制、資產管理機制、農業生產用水收費機制、技術服務和推廣機制、農業用水管理政策支持機制等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使得設施產權和管理主體不明確,維護資金籌措困難,管理責任落實粗放,技術服務和監管不到位,從而造成設施運行和管理水平不高;二是設施管理經費嚴重不足。雖然近幾年各村普遍征收了部分末級渠系維護費及節水管理費,但對于龐大的節水設施運行工作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四是節水灌溉設施日常管理專業化水平低,沒有形成公司化經營、專業化技術服務公司參與的市場氛圍。,其日常管理責任多數由本村水管員承擔,但水管員自身技術水平有限,基本上是邊摸索邊管理,出現問題憑經驗解決,這樣或多或少都影響到了農業灌溉。
三、解決途徑
1.不斷完善農業節水灌溉設施建設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投入機制,讓受益人參與投入,提高設施后期運行管理的積極性;二是借助農業開展農田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措施,真正實現“誰使用,誰管理,誰投入,誰受益”的管理模式;三是制定農業節水灌溉設施日常運行管理績效考核辦法和標準,強化監督考核;四是因地制宜通過各種渠道吸收不同建設管理經費實現良性循環管理模式。
2.建立健全收費機制,確保設施運行維護資金的使用
灌區要堅決實施差異化水價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水費征收制度。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刺激各個農協會有序運行起來,借助農田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舉措將各村農田按照管網化、科學化、實用化、有效化開展起來。使各村的農田管理的硬件、軟件有效結合起來,形成良性模式,為農業高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3.建立健全獎懲制度
各村要結合本村實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堅決做到有獎有罰,將管理成效與待遇程度掛鉤,按照群眾評、集體選、看實際等方式從設施建設、設施日常管理、設施后期維護、設施維護資金投入、設施作用發揮、用水高效管理等方面統籌考慮,實行逐級考核評價。
參考文獻:
[1]單軍、李黔湘、彭莉莉.北京市農業節水灌溉設施管理淺析[J],中國水利,2015(13)
[2]唐麗、單軍.北京市基層水務管理淺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