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疏勒河灌區水資源量、灌溉管理用水現狀、灌區供需水及灌溉定額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從灌區現狀出發,通過加強水資源管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用水結構、高效節水、灌區節水改造等綜合手段,逐步降低農業灌溉用水,逐步達到水權水量和“三條紅線”總量控制指標的落實。
【關鍵詞】疏勒河;灌區;灌溉情況;現狀分析;研究
1、疏勒河流域自然地理概況
疏勒河流域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著名文化寶庫敦煌的母親河,發源于祁連山脈的崗格爾肖合力嶺冰川,經青海省天峻縣、甘肅省肅北縣、玉門市、瓜州縣、敦煌市,由東向西流入羅布泊,干流全長670km,為甘肅省三大內陸河之一。
疏勒河流域包括疏勒河干流中、下游的昌馬灌區、雙塔灌區和石油河下游的花海灌區。灌區內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海拔高程在1100~1600之間,屬暖溫帶極干旱區,年平均氣溫為6.9~9.3℃,無霜期為182~198天。光熱資源豐富對農作物和天然植被的光合作用有利,而夏季氣溫日差較大也有利于植物干物質積累;降水少、蒸發量大,干燥度高。灌區內年降水量僅為36.8~61.8mm,年蒸發量高達2490.6~3522.3mm,多年平均風速為2.2~4.2m/s。
2、灌溉管理現狀
疏勒河干流的昌馬、雙塔和跨流域調水的花海三大灌區,在地圖上呈倒“品”字形,各據一方形成三角之勢,疏勒河水承擔著酒泉市的玉門市、瓜州縣22個鄉鎮和7個國營農場耕地的農業灌溉、甘肅礦區等單位的工業供水、轄區生態供水及水利發電供水等任務,是甘肅百萬畝以上大型自流灌區之一。
2.1現狀灌溉面積。《甘肅省疏勒河流域農業灌溉開發暨移民安置綜合項目的建設規劃設計灌溉面積為106.22萬畝,現狀灌溉面積為134.24萬畝,現狀灌溉面積已遠遠超出規劃設計面積。
2.2現狀水利工程。經過多年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尤其是疏勒河綜合開發項目的建成,已初步形成以蓄、引、調、排為主的骨干工程體系,目前,灌區有昌馬、雙塔、赤金峽三座水庫,總庫容4.722億m3,有干渠17條445.86km,支干渠11條116.77km,支渠120條548.10km,斗渠619條1105 km,農渠6247條2950 km,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水利灌排體系。
2.3末級渠系管理現狀。灌區有農民用水戶協會104個,涉及104個行政村34000農戶16萬人,協會的運行模式基本上以“兩委合一”的形式開展工作, 目前協會各項規章制度日趨完善,可開展正常的管理業務。
3、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3.1 水資源總量。疏勒河流域地表水年徑流總量為10.82億m3,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為0.73億m3,水資源總量為11.543億m3。
3.2 水資源利用現狀。
3.2.1供水量。疏勒河流域是以河川徑流為主要水源的自流灌區,以農業灌溉為主,居民生活用水、工業及其他行業用水主要以地下水為主,近10年疏勒河干流平均來水13.54億m3,來水情況屬豐水年,灌區地表水供水量11.35億m3,
灌區現狀灌溉用水量、灌溉定額分析
全流域總灌溉面積141.61萬畝(其中:純井灌溉面積12.37萬畝,泉水灌溉面積0.82萬畝),全灌區現狀平均灌溉定額為802m3/畝,糧、經、草比為20.4:69.3:10.3。疏勒河灌區農業灌溉用水以地表水為主要灌溉水源,本次研究僅考慮地表水可供灌溉水量與灌區灌溉需水量。 疏勒河灌區農業灌溉現狀需水量為9.35億m3,可滿足現狀灌區用水,2014年7月,水利部將疏勒河灌區列為全國7個水權試點之一,通過對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確定疏勒河灌區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為5.02億m3,灌區實際用水量為9.35億m3,水權水量與實際灌溉水量相差4.33億m3,由此看出,確權水量與現狀用水量差距很大,現狀用水遠遠超出確權水量和“三條紅線”總量控制指標。
4、灌區管理對策及建議
隨著灌區內《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節水工程的建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的提高和灌溉定額的下降,將逐步改善疏勒河灌區用水,但由于灌區多年用水現狀和和灌溉方式,僅靠工程節水還難以將用水控制在定額指標內。因此,在節水措施目標實現的途徑還應包括管理措施、農業結構的調整等方面逐步進行完善和實施。
加大常規節水工作力度。在通過平整土地、大地改小、溝灌、畦灌、地膜覆蓋等技術措施的同時,應進一步發揮用水者協會的作用,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田間水利用率,推廣常規節水技術,并給予相應的技術支持,使常規節水工作成為節水的主要工作。
通過改造水利工程設施來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利用率。灌區斗渠以上骨干工程通過《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改建后,利用率達到了大的提升,但末級渠系水利工程的維修方面還不盡人意,應加大末級渠系的改造力度,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得到進一步提高。
加強用水定額管理。全流域在用水定額管理方面,主要靠用水計劃來實現。在宏觀方面,按水權核定的年取水量給配水,通過總量控制實現節水。在微觀方面,根據各灌區的水量、作物、土質、氣候等因素,調整和優化作物種植結構,合理制定用水計劃,加強定額管理。
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目前灌區核定的運行水價為0.15元/m3,成本水價為0.24元/m3,現行水價為0.121元/m3,水利工程水價低于供水成本,由于水價較低,造成水的浪費現象嚴重,群眾節水意識淡薄。只有通過深化水價改革,規范水價管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水價形成機制和管理機制,逐步理順和規范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樹立和強化用戶水的節水意識和商品意識,利用已建立的多級互聯互通的水權交易信息平臺,逐步培育水市場,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節約、保護和利用水資源。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法制體系建設
節水的核心是制度建設,要建立有效的用水管理制度,積極探索流域水資源管理科學合理模式,制定流域水資源管理辦法、灌區水權交易規則、水票制灌溉管理辦法等,全面規范用水規范,用水行為,用水責權,用水監督,把強制節水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