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很多城市依河而建,與一般的河流相比, 人類活動與城市河流間的相互作用更加強烈。城市河道對于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優化城市景觀,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在不斷改造著城市河流的同時,也對城市水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極大地改變了城市河流的結構和功能,給河流的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文圍繞如何進行建設生態型河道的必然性及存在問題,從設計的角度對河道生態化治理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和建議,拋棄傳統設計方法,對生態設計方法進行了簡述。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對策
細河是阜新的母親河,在阜新的城市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東向西橫穿新邱區、阜蒙縣縣城、阜新市城市中心區和清河門區。在阜新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生活和工業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嚴重污染了河道水資源,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污水排放量將會增加,河道水質污染將會加重。近幾年阜新依托“青山、碧水、藍天”工程,加大對水污染治理的力度,細河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同時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需要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區集中在河流兩岸,對河道已不再簡單要求形成蓄水水面,對整個河道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1、生態型河道建設的必然性
1.1 生態型河道應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型河道是親水型的,在體現以人為本的同時,更加注重和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樣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盲目性和投資的隨意性,特別是避免水利工程園林化的傾向。
1.2 體現生物多樣性和本地化。事實上,水利工程的建設本身是對自然原生態的一種破壞,只是在整體上權衡利弊得失時這種破壞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態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動態平衡的。因此,建設生態型河道時必須極大地關注恢復或重建陸域和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形態,盡可能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質工程。
2、建設生態型河道的問題分析
2.1 河道綜合整治涉及的問題
①治理的過程中要注意反對形式主義,防止片面強調景觀而導致水利工程園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觀建設,也要在設計中盡可能減少小品,減少污染物,減少硬質工程。要十分強調規劃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圍內的綠化和景觀建設,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體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綠地和大片空間,以后通過非水利的途徑再去營造景觀。②要處理好點與面、段與線的關系,可以一次確定目標,分階段組織實施。四是建設程序規范化問題。當前特別要注重貫徹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實行政府采購,對工程決算的審價和對建設的審計。項目建成投入運行后,要經過考驗,實行建設效益后評估。對上述這些問題都要綜合考慮,以扎實推進生態型河道的建設。
2.2 管理中的問題
①落實管理的經費。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須要有成本。②管理的投入要根據工程的性質和管理責任權限,由公共財政投入和社會性投入配套組成。提高管理的技術含量和科學調度水平。③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3、加強生態型河道治理的對策研究
3.1 加強水質監測,完善考核機制
環保部門調整增加考核斷面和排污口,動態掌握水質超標原因,分解落實縣區政府、園區管委會水質達標責任,對省政府扣繳的水質超標生態補償金進行分批追繳,并對有關責任單位門和責任人進行問責。
3.2實施管網維護和雨污分流工程
對細河沿岸排污口進行排查的基礎上,確保具備條件的城鎮污水全部進入市政納污管網集中處置或新建、改擴建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對截污干管進行排查和清理維護工作,確保管網輸水能力,杜絕地下水和河水滲入管網情況發生。實施雨污分流,將雨水和對建筑施工抽排地下水采取綜合利用和直接補充河流生態水等措施,避免進入市政納污管網加重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和導致入水水質偏低。
3.3 加強污水處理廠監管,保證污水處理廠達標、穩定運行
污水處理廠是保證水質達標、滿足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的關鍵措施。加強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管,杜絕偷排現象,在未滿負荷運行的情況下,不許發生溢流情況,對出水水質進行在線監管,保證污水處理廠安全穩定運行。
3.4進一步實施水質生態治理工程項目
2014年以來實施細河水污染及生態治理工程,主要工程內容為 “543凈水工程”,即:5條污染河流凈水工程、4個生態示范點、3個生態示范區。目前該工程已基本完工。建設一批人工濕地,有效的改善水質,恢復河道生態環境。
5條污染河流凈化工程,通過減排、挖填、沉淀、過濾、吸附、轉化等六項治理措施,遵照點線結合原則,進行全河段布置。煤泥池綜合整治工程主要針對細河下游段進行水污染治理,通過煤泥池綜合治理工程,將煤泥池變廢為寶,改善水質;通過懸浮物濕地工程,形成懸浮物沉淀池,減緩水流流速,促進懸浮物沉降,降低細河懸浮物含量,保潔河道,改善水質;通過煤泥河清污與潛壩工程,清除支流原有底泥污染,有效阻隔面源污染,改善水質。
4、總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河道的設計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設計者要拓寬思路,結合生態學、工程學、水利學的知識,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設計方法。生態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澇安全要求的除害興利工程。作為工程,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生態型河道建設并不是要求我們刻意地追求某種形式,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質工程,而是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河道整治,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態的簡潔樸素、自然通暢、水質改善、水體調活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林炎烽.對河道治理工程的分析研究與采取的措施[J].水利建設與管理, 2010,6(2):89-90.
[2]宋軍.河道治理工程的改善措施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2,19(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