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河道工程的大力開發,河流當地的水域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為了改善當地水域環境,提高生物生存質量,河道治理工程已刻不容緩。本文列舉了河道治理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技術要求。通過展望未來河道治理工程發展趨勢,探討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來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水平,以服務大眾,改善已遭破壞的生態壞境。
【關鍵詞】河道治理工程;建設;管理
1、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河道治理的責任劃分不明確
在我國河道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工作的開展都是要由多個部門共同負責的,但相關管理制度規定中對于各部門之間的職能責任卻沒有給予明確的劃分,這也就造成了部門間存在職能交叉情況,各部門工作人員對管理工作規定的理解各有不同,且出于本部門利益考慮,在部分管理工作中互相依賴、推脫,協同工作的過程中配合不夠默契,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影響了管理工作開展的效率。在城區主河道、一些支流等區域內污水排放的指標嚴重超標,生活垃圾倒入河流對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還容易造成河道堵塞問題的發生。還有一些人為原因,對河流的堤岸以及河道的景觀設置造成了破壞,導致其不能發揮正常作用。對于此種現象,由于不具備完善的責任機制,導致責任不能細化落實到個人,也使得管理工作不能有效銜接,造成管理過程中一些環節的管理缺位,對于河道工程破壞等問題的管理整治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發揮,一旦出現問題,部分管理部門相互推諉,導致實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河道管理工作的開展嚴重缺乏效力。
2.2存在不合理開發占用河道問題
隨著部分城鎮地區人口的增加,城區內住房建設壓力也相應加大,一些政府部門則將河道周邊區域作為了開發用地加以利用,也因此占用了部分河灘、護岸用地,擠占了河道工程建設的空間,盡管在開發過程中開發商也會承諾進行河道保護工程的建設,但由于重視不足,以及施工水平限制,導致所建設的河道工程質量達不到防控洪澇災害的標準,增加河道管理中的安全隱患。而一些處于非城市建設規劃區域的河道,由于管理不到位,圍河造田、河道采砂的現象也十分普遍,耕作、采砂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河道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加速河流沼澤化,生產生活排污也加劇了河流水體污染的問題,給河道管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2、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設技術與發展
2.1河道治理工程建設的技術要求
針對河道治理工程造成的水污染問題,我們需要有明確的生態河道建設目標,以生態治理為指導,恢復自然河道的生態系統。為了恢復和營造出好的都市河道景觀,改善遭污染河道的水體水質,在河道邊坡地區種植植被,進行生態防護與環境綠化。采取生物治理與技術治理并用的方法,以滿足水安全和人們對水的各種需求,恢復水域系統的完整性。
2.2河道工程未來發展趨勢
在生態化發展方面河道工程建設需要了解周圍的生態環境,根據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河道建設與管理方案,使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免遭破壞,將河道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在生物的治理過程中,可以通過生物技術改善河流水域環境。如使用動植物和微生物來凈化水源,提高生物生存環境;在河岸兩邊種植植被,進行河岸防護,使河道治理向生態化,長效化,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
在經濟化發展方面,要以生態化發展為前提并提高技術質量和研究水平,做到“因河制宜”來推進河道治理,使大多數河道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達到效益最優化和最大化,來更快更好的造福人民。
3、河道治理工程的有效管理的方法
3.1加大科技創新,引進新型技術
人才是水利施工技術創新的重點,只有引進那些先進的富有創新技術的人才才能建立起新的建設模式與管理機制,推動河道治理工程更快更好發展。
3.2科學的規劃、有效的施工質量管理
科學的規劃、設計是確保工程質量的基礎。在河道治理工程的規劃、設計中有許多需要遵守的原則。如要準守河道的平順和走勢,始終本著上下游、左右岸統籌的原則來建設河道。此外還要根據河道,河床的演變特點,因河勢利導。在寬河固堤時,要為泥沙淤積留下較大空間,確保河道有足夠的斷面來調節洪水,儲存泥沙,確保防洪堤的安全,減緩淤積速度等。
3.3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管理氛圍
加大水利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組織開展水法宣傳活動,面向全社會普及水利法律、法規知識。同時還應抓好日常宣傳活動,如在河道兩岸設置法律、法規宣傳牌。對于在河道范圍內的河灘地進行種植、填墊、采砂活動的群眾,應加以制止并引導,使其意識到這種行為引發的嚴重后果,而不是一味地罰款,忽視對群眾的教育引導。
3.4加大河道管理工作資金投入,合理配備相關人員
積極探索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的資金投入機制,發動社會群眾捐款,投資。同時政府也應該正視河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抽調相應款項到河道管理工作中去,增加河道主管部門編制,更新監管設備,配備相關人員,各司其職確保河道治理工程規范且有序的進行。
3.5對河道范圍內新建和已建的非防洪工程,應加大監管力度
對于新建項目,主要從建設項目申報入手,按照《水法》《行政許可法》《防洪法》及地方河道管理條例所規定的程序對其報送的技術性資料進行審查,同時探討建設項目長期占用河道及影響防洪工程抗洪能力等補償救助方案,明確建設方應履行的防洪義務,并簽署協議,掌握落實的依據。對于一些未經河道主管部門同意便擅自施工的建設項目,應堅決依法處理,責令其補辦申報手續或依法清除,維護正常的河道管理秩序。對于己批準并開工的建設項目,應建立專門的監督管理機構,抽調技術骨干,監督、檢查施工中是否有違章、違規行為。
總之,城市的河道生態系統是城市建設及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改善,有的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河道污染及各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辦法進行管理,在生態水利建設的過程當中,要樹立自然和諧與經濟發展共存發展的基本理念在不斷使用的過程當中,做好生態水利建設對于環境保護的具體作用,促使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做到生態環境與人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榮杰,李子健.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問題及管理[J].科技經濟導刊,2016,06:63+62.
[2]劉國印.白浪河治理工程中的生態景觀設計與研究[D].山東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