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主流婚戀觀對個體婚戀行為的影響

2018-01-01 00:00:00閔捷
南腔北調 2018年3期

摘要: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善于運用文學作品來討論人類一生中必將面對、無法逃避的孤獨,因此馬爾克斯曾被譽為“孤獨的寫手”。馬爾克斯在其作品中展現各式各樣的孤獨,借它們來剖析孤獨的本質。在眾多孤獨中,馬爾克斯對因愛情而造成的孤獨進行過詳細的探討。《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是這樣一部展現和探討愛情與孤獨關系的小說。這部小說以愛情為主題,以孤獨為線索,探討兩者的本質和關系。本文通過淺析小說主題,嘗試論述小說中所展現的因愛情造成的孤獨的原因——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發生沖突。本文主要對以下三部分做詳細論述:小說中主流婚戀觀對個體婚戀行為的影響、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的沖突、主流婚戀觀概括。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過文本細讀,人物分析的方式來進行論述。本文通過這三部分來淺析因愛情而造成孤獨的原因,嘗試總結小說中馬爾克斯表現的婚戀觀以及他所提倡的婚戀觀。

一提到拉美文學,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就無法被掠過。他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以他一部又一部的文學作品,客觀冷靜地觀察著人類社會,也影響著世界范圍內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創作者。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文學作品中,孤獨和愛情是最易被提起的高頻率詞匯。在馬爾克斯的作品中,“孤獨”是人類生活中幾乎如影隨形的情感狀態,小說《百年孤獨》就是以形形色色的人物來展示各式各樣的孤獨。“愛情”則是文學永恒的母題,幾乎在馬爾克斯的每部小說中都能找得到它的影子。馬爾克斯曾被譽為“孤獨寫手”,他善于用筆下的文字描繪形形色色的孤獨,并剖析它們的本質。于是在他筆下,“愛情”與“孤獨”便發生了奇妙的關系,人們因渴望擺脫孤獨、尋求幸福而追逐愛情,卻也因為愛情,而使孤獨愈加深沉。在馬爾克斯的眾多小說中,《霍亂時期的愛情》便是兩者關系的呈現。該小說以主人公的愛情經歷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向讀者呈現眾多孤獨中因愛情所造成的孤獨。愛情既然能夠使人擺脫孤獨,那么為何最后又使追逐它的人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孤獨深淵?馬爾克斯在這部詳細描寫各種愛情的小說中給出了答案。

一.小說中主流婚戀觀對個體婚戀行為的影響

《霍亂時期的愛情》主要講述了一個跨越半個世紀不斷受阻,但最終得以實現的愛情故事。年輕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愛上了十三歲的美麗少女費爾明娜·達薩。他先是因為兩人之間家世的懸殊,選擇暗自吞下愛情苦澀的果實。但最終他還是因愛情的炙熱,不能自已地向費爾明娜表白心跡。費爾明娜也正值情竇初開,在姑母的暗中幫助下與阿里薩書信交往。年復一年他們對彼此的愛不斷加深,卻最終被費爾明娜的父親發現。洛倫索·達薩在妻子死后答應將女兒費爾明娜嫁與尊貴之人,無法忍受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寒酸低下的電報員阿里薩。強權的父親趕跑了與費爾明娜情同母女的姑母,用盡一切辦法阻礙女兒的愛情。費爾明娜沒有因為父親的阻礙而放棄自己的愛情,卻在看見被愛情折磨得不成人樣、失去自我的阿里薩時果斷放棄。失戀的阿里薩失去了靈魂,而費爾明娜最后嫁給了眾人公認的尊貴優雅的烏爾比諾醫生。半個世紀過去,費爾明娜的婚姻磕磕絆絆,阿里薩的情人換到了622個。在烏爾比諾的葬禮之后,阿里薩將沉淀了半個世紀仍未褪色的愛情再次托盤而出,費爾明娜在經歷了生活坎坷和喪夫之痛后,最終還是和阿里薩走到了一起。

(一)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戀愛經歷及婚姻選擇

主流婚戀觀對個體婚戀的影響幾乎貫穿了整部小說,它影響著個體的婚戀行為,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通過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之間的沖突來表現愛情的受阻,凸顯愛情造成的孤獨。因此,在小說中,馬爾克斯通過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的沖突來表現因愛情所造成的孤獨。

1.因愛情而孤獨卻不懈抗爭的阿里薩

小說中的主人公弗洛倫蒂諾·阿里薩是一個因愛情而孤獨的典型人物,他在青年時期傾心于費爾明娜,在眾人眼中他是一個值得愛的情人,卻無法成為結婚的對象。阿里薩是一個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的私生子。他的身份人盡皆知卻永遠無法得到承認,作為見不得光的私生子,他只能跟著母親姓,父親私下撫養兒子卻幾乎不在他生活中出現。因為私生子的身份,神學院對他關上了大門。阿里薩認識費爾明娜的時候,是一個在他所屬的圈子中最討人喜歡的小伙子,他既浪漫又熱愛生活和文學,因此情竇初開的費爾明娜會愛上他。他們的愛情源于阿里薩作為電報員給費爾明娜家送去電報,在阿里薩完成了工作返程時,看見了正在教姑媽讀書的費爾明娜。阿里薩對美麗的費爾明娜一見鐘情。對美麗女子的愛慕使阿里薩產生了愛情,但家世、社會地位的懸殊使得兩人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阻礙重重。阿里薩應該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的愛情在世俗的眼光下是不現實的,雖然社會并沒有限制私生子的婚戀權利,但這樣一個身份在當時那個社會來說不但得不到社會的尊重,而且還是極不光彩的。因此在產生愛情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阿里薩都秘而不宣,只把自己的愛情告訴了相依為命的母親。阿里薩是其母和其父愛情沖動下的產物,他的家庭雖然在世俗的眼光下是應受到道德譴責的,但卻有為愛而生的傳統,阿里薩所保留的父親寫情詩的本子上,記錄著父親的格言“死亡讓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為愛而死”[1](193)。母親在得知阿里薩秘而不宣的愛情后對他的鼓勵是:大膽示愛,聽從心的旨意,對愛情的阻礙迎難而上。她告訴兒子“趁年輕,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盡力去嘗遍所有痛苦”[1](70),即使這種愛情在社會主流婚戀觀的影響下可能會夭折,但她依然鼓勵兒子即使失敗也值得嘗試。她告訴阿里薩:“這種事可不是一輩子什么時候都會遇到的”[1](70)。

阿里薩所遭遇的愛情阻礙首先源于費爾明娜的父親洛倫索·達薩。父親發現自己致力于培養成為貴族太太的女兒,在姑媽的幫助下與陌生男人私自通信,互生情愫。這對于一個在追求名望的家庭里出生的未嫁少女來說,本身就已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更何況對象是一個身份不光彩、家世不顯赫的年輕男子。對于洛倫索·達薩來說,阿里薩與自己理想中的女婿形象差之千里,他不能接受這份愛情發展成婚姻。因此他先趕走了自己的妹妹(費爾明娜的姑媽),然后又對費爾明娜禁足,企圖阻斷女兒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來達到阻礙愛情的目的。但這些都不能阻止女兒的堅定。于是他找到阿里薩,以恐嚇的方式企圖讓阿里薩選擇放棄。他認為阿里薩阻擋了自己把女兒培養成一位高貴夫人的夢想。阿里薩在得到母親的鼓勵后就對這份世俗不看好的愛情堅貞不渝。他以寧愿一死的態度表明自己的決心,洛倫索·達薩失敗而歸,只好帶著女兒遠行,暫時逃離這里。在旅途中阿里薩想盡辦法與費爾明娜暗中通過電報聯系,兩人始終堅持面對受阻的愛情。三年后,洛倫索·達薩認為女兒已經完全忘掉那段不堪的愛情,他帶著女兒歸家。阿里薩在與費爾明娜的暗中聯系中達成共識:只要兩人再次見面,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情形如何,都不征求其他任何人的意見,直接結為夫妻[1](100)。所以他對自己的愛情和婚姻胸有成竹。但當他們再次相遇時,費爾明娜看見了三年來被相思之苦折磨得狼狽不堪的阿里薩,想起了父親曾經勸誡她放棄愛情的話語:“這個年紀的愛情不過是海市蜃樓”,她只用了一句:“忘了吧”便結束了自己死命與父親對抗也不曾放棄的愛情。阿里薩在得知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醫生訂婚的消息后,他受阻的愛情完全破滅了。

主流婚戀觀對當時的人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阿里薩年輕時期的愛情受阻便首先源于費爾明娜父親的婚戀觀,洛倫索·達薩的婚戀觀代表著當時的主流婚戀觀,作為人父,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女兒得到幸福。但他對幸福的理解并非女兒對幸福的理解,首先他的觀念與社會主流意識相契合,認為一個女人的幸福就是婚姻。其次,他把婚姻的幸福,定義為女人與有名望有社會地位的男子結婚,這也是當時的主流婚戀觀。因此,阿里薩愛情的流產,最初的阻力來源于主流婚戀觀。

2.堅持真愛卻妥協于世俗的費爾明娜

費爾明娜是最終促成阿里薩年輕時期愛情失敗、走向孤獨的原因,她在主流婚戀觀中不斷搖擺,不斷做出順從和反抗的決定。年輕的費爾明娜作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在最初選擇與阿里薩交往之時,并非擁有婚姻的考慮。她對阿里薩的愛情,最初來源于對他飽受相思之苦的同情,以及對阿里薩身上神秘氣質的好奇。年輕的費爾明娜在最初選擇阿里薩成為婚戀對象時,還未受到主流婚戀觀的影響,也還未意識到主流婚戀觀,將對自己未來生活產生影響。對于費爾明娜與阿里薩分手的情節,作者馬爾克斯著墨甚少,似乎費爾明娜對于這段自己曾經一昧堅持、不顧世俗阻礙也要達成的愛情,在一瞬間,便突兀地結束了。但作者的意圖也許是想含蓄的表達,在費爾明娜和父親遠行的三年中,雖然依然與阿里薩保持通信甚至私下締結婚約,但她的閱歷不斷增長、心智也不斷成熟,潛移默化地接受著主流婚戀觀帶給自己的影響。所以在看到被相思之苦折磨得憔悴狼狽的未婚夫時,費爾明娜對于自己愛情和婚姻的放棄并不是突兀且沒有預兆的。她通過站在自己面前狼狽的阿里薩,來重新審視這段愛情和達成共識將要進行的婚姻。她發現阿里薩已經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他被愛情沖昏了頭,一個在生活中除了愛情以外沒有其他重心的人,無法與其步入婚姻,也無法給自己的妻子帶來快樂。她受到主流婚戀觀的影響,認為曾經的愛情是海市蜃樓,是孩提時期的游戲。對于即將成為妻子、步入婚姻的她來說,阿里薩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無法滿足她的所需。她認為這樣的阿里薩無法使自己幸福,于是與父親,與世俗的對抗也顯得沒有必要了。

費爾明娜受到主流婚戀觀影響的第二個標志是選擇將烏爾比諾醫生作為自己的婚姻對象。烏爾比諾醫生擁有尊貴的姓氏,良好的出生,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他是費爾明娜父親心目中理想的女婿人選,但費爾明娜在和烏爾比諾最初的接觸中卻是極度排斥的。這種排斥可能出于對于世俗的叛逆心理,費爾明娜自身性格中帶有固執和叛逆。父親曾說她是一枝帶刺的玫瑰,因此對于父親、表姐等眾人皆視為完美結婚對象的烏爾比諾,費爾明娜最初是發自內心的排斥。但對烏爾比諾的排斥不僅僅是費爾明娜性格使然,也來源于愛情的直覺。烏爾比諾雖然外表光鮮,但性格上無法吸引費爾明娜。費爾明娜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并不是能令她墜入愛河的人。因此可以說,費爾明娜對于烏爾比諾的愛情產生于婚后的培養,在結婚之初幾乎是不存在的。其父洛倫索·達薩一心促成這門婚姻,不斷幫助烏爾比諾制造機會接近費爾明娜,曾經幫助自己與阿里薩暗中通信的表姐,也承認烏爾比諾是完美的結婚對象。費爾明娜在放棄了與阿里薩的戀情后,沒有找到心儀的對象,又在眾人齊力促成這段美滿婚姻的行動中飽受折磨。最終她選擇順應主流婚戀觀對自己的影響。既然未來的幸福誰也不能確定,便索性選擇眾人都看好的婚姻來結束這種自己厭倦的生活。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的婚姻的達成,可以說是主流婚戀觀影響的結果。主流婚戀觀也通過兩人的婚姻影響了阿里薩,這段婚姻徹底使阿里薩心灰意冷,他青年時期的愛情也正式宣告失敗。阿里薩因此陷入因愛情造成的孤獨中。

在婚后,主流婚戀觀對費爾明娜的影響不斷加深,她和烏爾比諾的婚姻被世俗認為是最完美的婚姻,大家一致認為,嫁給了這樣一位有名望有學識有良好修養的男士,就理所應當能夠得到幸福。在費爾明娜的婚后生活中,有不斷與丈夫一起培養起來的幸福,但更多的是柴米油鹽和對各種瑣事的爭吵。烏爾比諾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媳婦作為一個高貴的太太還不合格(費爾明娜的家庭雖然富裕但并非高貴),因此對她有諸多要求。費爾明娜在最初的婚姻中飽受煎熬,因為在烏爾比諾的家庭中自己作為妻子的價值很難得到承認。烏爾比諾在兩人的對抗中選擇不作為,他既不阻止母親對妻子諸多無理的要求,也不強求妻子完全聽從母親的指令。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費爾明娜為了證明當初選擇這段婚姻不是一個錯誤,就極力維持這段被世俗看好的婚姻,自己做出了許多讓步。對于后來丈夫的出軌,也在一段時間的冷戰后選擇原諒。主流婚戀觀在費爾明娜婚后時期的影響,使她即使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和愛,也依舊選擇隱忍。她選擇相信真實的婚姻應當如此,她說服自己,做出犧牲便能夠獲得最后的幸福。因為這段婚姻曾經被眾人看好,因此即使很少從丈夫那里獲得本該擁有的幸福,她也極力維持這段婚姻。在日常生活和平日的交際中,也同樣因為“美滿婚姻”的名譽,她配合丈夫做出世人眼中完美婚姻所應該有的樣子。

3.屈從并享受“世俗幸福”的烏爾比諾

在三個主要人物中,主流婚戀觀在烏爾比諾身上得到最集中的體現。他與費爾明娜的第一次見面源于他出診為費爾明娜醫治。年輕美麗還帶有一絲驕傲的費爾明娜自然吸引了烏爾比諾的目光,洛倫索·達薩在了解了他的顯赫家世與社會地位后,認定烏爾比諾是當女婿的不二人選,他極力拉攏烏爾比諾。烏爾比諾對于費爾明娜是有喜愛之情的,但恐怕很難將之歸于愛情。費爾明娜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家世也算與自己匹配(財富方面與之相配,但社會地位方面費爾明娜的家庭不及烏爾比諾)。因此在洛倫索·達薩的鼓勵下,烏爾比諾對費爾明娜展開追求。烏爾比諾十分重視自己的家族名譽和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不參與保守黨與自由黨的政治紛爭,習慣閱讀擁有眾多讀者的流行書籍,熱衷社會事業(如改造污水溝、建立消防隊)來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諸多生活習慣都說明烏爾比諾是一個主動接受主流價值觀的公民。他想維護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良好形象,同時也致力于塑造家族和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烏爾比諾就很自然地會接受主流婚戀觀對自己的影響,這樣的婚姻在他認為就應當是美滿的。他并非因為愛情而選擇同費爾明娜結婚,而是因為這樣的婚姻在世俗眾人的眼中對于自己是合適的。烏爾比諾很清楚即使自己喜歡費爾明娜的高傲,最初被她排斥也激起了自己想要與她結婚的虛榮心,但自己選擇費爾明娜作為結婚對象卻不是因為愛。因此與費爾明娜成婚后,他不會為了妻子去反抗母親的一句話,即使母親的要求十分無理。他也帶著費爾明娜參加自己組織的或參與的各種名流社交活動,兩人共同塑造出外表美滿的夫妻關系。

為了維護這種在外界眼中完美的婚姻,即使自己為愛情動過心,也不顧一切選擇舍棄。與林奇小姐的這段婚外情既造成了對費爾明娜的背叛,也逃避了對于林奇小姐該有的愛情擔當。烏爾比諾的出軌異常狼狽。在愛情與婚姻中一直保持理性的烏爾比諾,唯一一次喪失理智,便是這次出軌。烏爾比諾在林奇小姐候診時對她一見鐘情,這次出軌讓他完全忘記自己已婚的身份。他假借出診之名,制造機會接近林奇小姐,他們在保護名譽不受玷污的前提下暗中進行著愛情。費爾明娜發現這段婚外戀后,烏爾比諾選擇的是大膽承認,因為為了這段見不得光的感情,烏爾比諾日夜不安、極力掩飾,擔心戀情敗露后名譽和婚姻的受損。他向費爾明娜坦白并非出于對于她的愧疚,也并非因為想要給林奇小姐與自己的戀情一個交代。他只是在感情的沖動與名譽的維持發生沖突時,選擇放棄情感,繼續保持自己良好丈夫、德高望重的社會形象。烏爾比諾曾在費爾明娜對婚姻產生絕望時對她說:“對于一對恩愛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1](345)。由此可以看出他更加看重當時主流婚戀觀中所提倡的那種婚姻幸福。對于在追求個人的情感訴求、婚戀幸福與主流婚戀觀發生沖突時,烏爾比諾選擇放棄,為世俗的幸福(婚姻的安全感與和諧)讓步。

(二)小說中主流婚戀觀對次要人物的影響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一些次要人物不僅或多或少地接受著主流婚戀觀對自己的影響,也通過對身邊人婚戀行為的干預,同時將這些影響擴大化,使之最終成為社會婚戀觀念中的主流。這樣的人物主要有洛倫索·達薩、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奧菲利婭(費爾明娜之女)等。

1.洛倫索·達薩

費爾明娜的父親洛倫索·達薩是有錢的商人,靠不光彩的生意發家致富。洛倫索·達薩追求費爾明娜母親時也受到眾人的阻礙,費爾明娜的母親出生于顯赫世家,可以說他當時的行為也是主流婚戀觀所排斥的,以洛倫索·達薩的身份地位是無法迎娶出生在這樣家族中的女人的。但洛倫索·達薩最終還是以婚姻的行為對抗主流婚戀觀,并有了女兒費爾明娜。但當窮酸的電報員——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對自己的女兒發起追求時,卻受到了洛倫索·達薩的阻礙,即使這種行為是自己當初愛情受阻的再現。洛倫索·達薩一心想將女兒培養成尊貴的太太,他也一直精心計劃著。于是他認為阿里薩的出現阻礙了自己和女兒通往幸福的道路,烏爾比諾才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好名聲、給女兒帶來完美婚姻的男子。洛倫索·達薩的前后行為看似沖突,其實并不矛盾。受到主流婚戀觀的影響,他渴望娶到費爾明娜的母親。這是因為出生于尊貴家庭的女子,基本上是大多數青年男子最完美的婚戀對象,同這樣的女子進行戀愛和步入婚姻是世人眼中得到幸福的途徑(女子的擇偶觀也與之相同,即選擇出生在尊貴家庭中的男子作為婚戀對象)。洛倫索·達薩也正是因為受到主流婚戀觀的影響,所以他認為應當把女兒嫁給富裕、有社會地位、家世顯赫的男子,只有這樣才能使女兒得到幸福。當時的主流婚戀觀,在婚戀行為中看重的更多的是物質和名譽,而對于真情和心靈上的共鳴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忽略的態度。

2.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

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是費爾明娜所就讀學校的校長,她在課堂上發現了暗中撰寫情書的費爾明娜,并把這件“不光彩”的事告訴了費爾明娜的父親。因為不肯說出情書是寫給阿里薩的,費爾明娜受到學校的處分被開除,費爾明娜與阿里薩的戀情也最終被曝光和阻礙。費爾明娜當時所就讀的圣童貞奉獻日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學校以前只接受名門望族的千金,學校也是以培養上流社會尊貴太太所必備的修養(相夫教子、體現身份的文化和藝術)為教學宗旨的。因此,在當時費爾明娜的行為顯然違反了校規,因為這顯然不是一個將來要成為尊貴太太的女子應該做的事。在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眼中,愛情是一種罪過。

諷刺的是,在洛倫索·達薩極力撮合女兒與烏爾比諾的婚姻時,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卻充當起了說媒人。她告訴費爾明娜:烏爾比諾是上帝恩賜的男人,與他結婚肯定能夠獲得幸福。如果費爾明娜能夠同意這門世人都看好的婚姻,當初被學校開除的記錄可以一筆勾銷,她還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小說中的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最初對愛情視為罪孽,之后又愿意充當愛情的使者,前后行為的差異是因為受到當時主流婚戀觀的影響。當時的主流婚戀觀有這樣一些觀點:年輕女子與家世不顯赫、身份不高貴的男子之間擁有的愛情不叫愛情,愛情只會光顧擁有尊貴身份的情侶,幸福似乎也只會降臨在世人所看好的婚姻中。

如果說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充當說媒人的本質原因是受主流婚戀觀的影響,那么剖析直接導致她產生這一行為的原因,便能夠使我們加深對主流婚戀觀的理解。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愿意成為說媒人是因為烏爾比諾的請求。在烏爾比諾決定娶費爾明娜時,雖然得到了費爾明娜父親和眾人的支持,但費爾明娜本人卻是不接受的,她明白自己雖然拒絕了曾經相愛的阿里薩,但也不會愛上烏爾比諾。烏爾比諾于是請求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這位曾經教導過費爾明娜的老師來當說媒人。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在當時是無法拒絕的,因為自從她所屬的修會建立以來,烏爾比諾的家族就給予過很多贊助,因此弗蘭卡·德拉路斯修女,即使冒著受到費爾明娜羞辱的風險,也甘愿充當愛情的使者。從這一點來看,主流婚戀觀是從屬于主流價值觀的,它也是為了社會中掌握較多資源的“精英階層”服務的,但這一點通常并不會赤裸裸地表現出來。

3.奧菲利婭

奧菲利婭是費爾明娜的女兒,主流婚戀觀對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她強烈反對暮年的費爾明娜和阿里薩在一起。烏爾比諾因為摔倒而意外身亡后,費爾明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接受丈夫的突然離世,她的生活因突變而失去重心,接近崩潰。阿里薩在烏爾比諾的葬禮上對年輕時期愛情的重申,最初讓費爾明娜憤怒而不安。因為,一方面她把此舉當作指責自己對婚姻不忠的羞辱,另一方面她隱約意識到半個世紀以來,自己雖然與烏爾比諾共度半生,但心中仍然無法完全放下阿里薩。阿里薩用自己半生積攢的智慧,以書信的形式寄給費爾明娜,開導她,使她走出生活的困境,為她打開了新生活的大門,費爾明娜也開始慢慢接受阿里薩。在此時,兒子烏爾比諾·達薩看到母親能夠重新振作起來而感到高興,奧菲利婭卻認為母親與阿里薩的交往行為其實是一種丑陋的關系。在奧菲利婭的觀念里,男人與女人之間不可能有純潔的友誼,所以母親費爾明娜與阿里薩之間的關系只可能是背叛父親的丑惡戀情。因此,母親罪行的第一條是對幾十年婚姻的不忠。其次她認為自己那個年齡(中年)的愛情已經是荒唐之事,在母親這個年齡發生的愛情只能用卑鄙形容。所以,母親罪行的第二條便是渴望擁有卑鄙的愛情。奧菲利婭所代表的主流婚戀觀,無法認同老年人的愛情。當時的主流婚戀觀認為:人可以追求愛情,但應當受制于年齡的界限。年少的愛情太過幼稚脫離現實,是不成熟的,這樣的愛情無異于孩童的游戲。中晚年時期的愛情又太過羞恥,這一時期的愛情無異于對于自己情感的放縱,不是一個得體而理智的成年人應該做的事。只有在適婚年齡發生的愛情才是應當被推崇的。這些觀念在奧菲利婭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她會認為費爾明娜與阿里薩交往的行為是一種羞恥,為家族蒙了羞。

二.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之間的沖突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著重描寫主流婚戀觀對個體婚戀行為的影響,但馬爾克斯在小說中不僅僅只書寫了主流婚戀觀對個體婚戀行為所造成的影響,他同時也花了許多筆墨描寫當主流婚戀觀和個體婚戀行為發生沖突時的各種情況。通過兩者的沖突,來更加深刻地表現影響,也使讀者更加明晰“愛情所造成的孤獨”的形成原因。小說中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的沖突主要集中表現在暮年時期阿里薩重新追求費爾明娜和費爾明娜突破阻礙接受阿里薩這兩個部分。

(一)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沖突行為

阿里薩在得知費爾明娜與烏爾比諾訂婚的消息后,受阻的愛情完全宣告失敗,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消沉后,阿里薩發現自己一生都無法放下費爾明娜。于是他下定決心,自己在不打擾費爾明娜婚姻的前提下,等待她重新回到自己身邊。他為了等待這一天的到來,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強大自己。他幾十年來不斷努力,最終接手叔叔的航運公司。幾十年來,他對自己身體的保養十分謹慎,這是因為他下定決心要健康活到費爾明娜屬于自己的一刻。雖然在實際行為上,阿里薩并未直接破壞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的婚姻,但其實他一直是一個待在暗處的婚姻覬覦者。這種行為其實是被主流婚戀觀所指責的。

主流婚戀觀認為,婚姻中可以沒有愛情和幸福,但婚姻一旦形成,就不能受到第三者的破壞。第三者就算是因為真愛而插足或覬覦他人沒有感情或幸福可言的婚姻,也應當受到道德的譴責。在這種情況下,阿里薩自然不能直接干預費爾明娜的婚姻,這樣對自己和費爾明娜沒有任何好處。所以這一時期因愛情挫敗的阿里薩,選擇了用等待和時間來對抗主流婚戀觀。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溫和卻擁有力量的反抗方式。半個世紀以來,阿里薩為了保持自己愛的能力也為了對抗常年來對費爾明娜的思念之苦,他的情人數量增長到了622個。與主流婚戀觀不同的是,阿里薩從不把這種行為當作對愛情的不忠,他認為自己心靈里的凈土依然屬于費爾明娜,自己是因為她而重新定義生活的。他認為自己雖然在肉體上不完全屬于費爾明娜,但心靈上卻對她死心塌地。這種婚戀觀念可以說是和主流婚戀觀完全對立的。主流婚戀觀認為無論戀愛還是婚姻,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必須完全忠于對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烏爾比諾在出軌后唯一感到羞恥的是自己竟然失去理智、甘冒風險為愛犧牲名譽。他唯一的不安是,這種行為破壞了世俗看好的婚姻,卻不是背叛了費爾明娜,傷害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費爾明娜對于主流婚戀觀的沖突行為主要集中在她重新接受阿里薩這一階段。和烏爾比諾的婚姻經過幾十年的風雨飄搖,從最初的排斥、防備到接受習慣再到烏爾比諾突然離世后的彷徨,費爾明娜在與烏爾比諾的婚姻中逐漸接受:愛并不是婚姻的必需品,穩定才是婚姻幸福的原因這一思想。所以她對于烏爾比諾的離世感到絕望甚至是憤怒,因為婚姻以不可預計的方式戛然而止,它完全打亂了生活的節奏,把她置于生活的泥沼中。阿里薩的重新出現,挽救了心如死灰的她。他充當了她的精神導師。費爾明娜開始接受阿里薩甚至重新愛上了一個與青年時期完全不同的阿里薩。

可以說這一時期,阿里薩還充當了費爾明娜反抗世俗婚姻、反抗主流婚戀觀的老師。阿里薩對于費爾明娜生活的指引,也使她重新思考自己與烏爾比諾的婚姻。不能說他們的婚姻中沒有感情,但很難說其中存在心靈的契合和愛情。費爾明娜對烏爾比諾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種伴侶性的情感。烏爾比諾對于她而言,更像是一個一同生活多年的同伴。在婚姻中,他們很少帶給對方精神上的理解,也就更說不上心靈上的慰藉和彼此溫暖。為了維持這段完美的婚姻,他們彼此都做出犧牲(烏爾比諾痛苦放棄自己的不軌之戀、費爾明娜為了做一個稱職的妻子在婚姻中不斷妥協),但他們所做的一切卻不是因為愛。

費爾明娜自身性格中一直帶有固執和反抗精神,少女時期的費爾明娜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而選擇眾人所看好的婚姻,暮年時期的費爾明娜在經歷了婚姻的洗禮后便明晰了自己的人生,性格中本有的固執和反抗精神讓她能夠有勇氣去面對和阿里薩的感情。在女兒奧菲利婭惡意中傷自己與阿里薩的感情時,她坦誠心扉,勇敢回擊女兒所代表的主流婚戀觀。她指責:“一個世紀前,人們毀掉了我和這個可憐男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太年輕;現在,他們又想在我們身上故技重施,因為我們太老了。”[1](372)

費爾明娜選擇與阿里薩重新在一起后,她曾一度希望能離開生活的地方,因為他們的關系在當時始終是要承受主流婚戀觀所帶來的壓力的。阿里薩提議一起乘坐他河運公司的輪船“新忠誠號”遠行。當要返程歸家時,輪船假借船上有霍亂患者(避免巡邏隊盤查、輪船返港)取消了規定的返航,輪船又開始了新的航行。阿里薩和費爾明娜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反抗主流婚戀觀。

(二)小說中次要人物的沖突行為

在小說中馬爾克斯除了描寫主要人物與主流婚戀觀的沖突婚戀行為,也通過一些次要人物來側面表現這些沖突。當他們因為自己的婚戀行為發生這些沖突時,有些人選擇向主流婚戀觀妥協,有些人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抗衡,追求自己所認定的幸福。

埃斯科拉斯蒂卡是費爾明娜的姑媽,四十多歲一直獨身,除了接受哥哥洛倫索·達薩的接濟,她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在年輕的費爾明娜和阿里薩戀愛時期,姑媽充當的是愛情的使者,她為兩人的書信溝通搭建著橋梁。埃斯科拉斯蒂卡多年來過著修女似的生活,她對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滿意但已無心反抗。對于視作女兒的費爾明娜,埃斯科拉斯蒂卡希望她能擁有自己認定和選擇的幸福。她也因為侄女的愛情想起了自己年輕時期的感情萌動,便對兩人注定前路坎坷的愛情懷著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因此,雖然她知道支持侄女的愛情會遭受自己哥哥的責難,她還是冒著風險,努力促成兩個年輕人的愛情。馬爾克斯在書中對于埃斯科拉斯蒂卡的行為解釋為“不忍心讓侄女遭受她從年輕時代就遭受的那種無可挽回的不幸”[1](77)。由此可以推測埃斯科拉斯蒂卡在以前也曾與主流婚戀觀發生過沖突和對抗,而如今支持侄女戀愛的行為,實際是對當時自己選擇妥協帶來的不幸所做的反抗。她從妥協帶來的不幸中領悟了“應該勇敢追求自己所認定的幸福”這一道理。

阿里薩的母親特蘭西多·阿里薩也是與主流婚戀觀發生沖突的代表人物。她是一個黑白混血女人,一生向往幸福卻為貧窮所累。她的婚姻從未得到承認。主流婚戀觀認為,戀愛應該以婚姻為目的。因此像特蘭西多·阿里薩這樣,沒有實現婚姻還生下一子的戀情是可恥的。在世俗的眼中,這樣的戀情也絕不可能有愛情的存在。然而阿里薩的愛情勇氣最初便是來自于這個女人。特蘭西多·阿里薩是一個稱職的母親也是一個獨立自強的女性。她經營著一家雜貨鋪,她用自己的精明干練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作為一個“不光榮”的未婚母親,她用自己的努力一點點獲得世人的尊重。特蘭西多·阿里薩的婚戀行為在當時是極不光彩的,她選擇面對世俗帶來的偏見,用心經營自己的生活,同時她也教會了阿里薩愛與被愛的能力。

三.主流婚戀觀及作者提倡的婚戀觀的概括

“婚戀觀”指的是人類對于戀愛、婚姻的看法和態度,它受到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對戀愛婚姻的行為通常也是由自己的婚戀觀所抉擇的。“主流婚戀觀”是指社會中大部分人所認同的婚戀觀,它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同時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主流婚戀觀在大眾中自發形成,形成以后對大眾的戀愛婚姻行為起到指導和規范作用。[2]

(一)小說中主流婚戀觀的概括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所展現的主流婚戀觀,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第一,以家世、名譽和社會地位為婚戀的首要考慮因素,反對跨越階級的婚戀。第二,適婚年齡的婚戀行為最為得體,年少和年老的婚戀行為被視為不恥。第三,婚戀中提倡穩定關系,婚戀中不允許有破壞者(即第三者)。第四,幸福只存在于被世人看好的婚戀中,與主流婚戀觀相悖的行為難以得到幸福也備受壓力。第五,婚戀中穩定和諧最重要,心靈契合、精神交流、愛情都可以被忽視。第五,戀愛以婚姻為目標,沒有實現婚姻的戀愛中沒有愛情存在。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所表現的主流婚戀觀是受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影響而形成的。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20、30年代的哥倫比亞,戰爭頻發,人們渴望社會能夠發生變化,但就如書中提到的一樣,這片土地似乎永遠不會改變。社會制度的落后、文化的封閉造成人們的麻木,造成無法突破的生活困境和情感困境。這一時期的主流婚戀觀保留著陳舊的觀念,帶有很重的階級味道。這一時期的主流婚戀觀反對跨越階級的婚戀行為、反對超越年齡的婚戀行為、反對小眾的婚戀行為。它提倡“名正言順”的婚戀行為,婚姻中可以沒有愛情,但不能失去美滿婚姻的榮譽,不可沖擊世俗對婚戀的底線。在主流婚戀觀中,對于人們的婚戀行為更多的是用道德的標準來評價,然而婚戀畢竟與人類情感有關,當情感促動個體、非主流的婚戀行為與主流婚戀觀發生沖突時,便會遭受壓力,這也是小說中人物愛情受阻挫敗甚至因愛情產生孤獨感的原因。

(二)馬爾克斯所提倡的婚戀觀

《霍亂時期的愛情》曾被譽為最偉大的愛情小說,小說的主題雖然是愛情,其中卻仍用“孤獨”這一線索貫穿。整部小說探討了愛情與孤獨的關系,也展示了因愛情而造成孤獨的原因。孤獨,因為是人類常見的情感狀態且令人感到不適,所以在一生中,人都與之抗衡,渴望孤獨感能夠消失。排遣孤獨的方式之一就是獲得愛情,得到除自己以外的另一個人類的情感認同和身份認同能夠使個體感到孤獨感消失,所以人們為了逃避孤獨而尋找愛情。但愛情通常是情感沖動的產物,當個體婚戀行為與主流婚戀觀發生沖突,來自世俗的強大壓力便會使個體的愛情、婚姻遭受巨大阻礙甚至挫敗。不論個體最后的戀愛、婚姻結果如何,都會受到相比最初更加強烈的孤獨感,因為自己的行為是世俗大眾所不認可的,這種不認可也就造成了身處于人群之中,情感孤立的孤獨感。所以說,馬爾克斯小說中因愛情而造成孤獨的原因可以理解為主流婚戀觀與個體婚戀行為發生沖突的后果。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作者馬爾克斯將小說的視點聚焦在阿里薩身上,讓讀者跟隨阿里薩的一生感受這種因愛情造成的孤獨。從《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其實也可以看出作者馬爾克斯對于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他曾在書中提到:“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于愛情,但它們究竟不是愛情”[1](235)。從書中關于烏爾比諾的世俗認同的婚戀和阿里薩世俗反對的婚戀的描寫,也能夠看出作者的態度。烏爾比諾一輩子都活在世俗所認同的完美婚姻中,他也相信自己只要擁有這樣的婚姻,便能夠擁有愛情和幸福。但晚年的他因朋友的離世而動搖(朋友赫雷米亞·德圣阿莫爾在“禁忌”之戀的重壓下選擇自殺),他開始疑惑自己的婚戀選擇。在烏爾比諾從梯子上摔下,即將離世之際,他像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一般對費爾明娜說:“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1](48),在烏爾比諾一生中,從未提到過愛,他甚至時常對自己的妻子灌輸婚姻無關愛情和理解,穩定才是重要因素的思想。所以這時烏爾比諾的行為更像是用盡最后的力氣說出愛的誓言,來使曾經疑惑的自己相信:我曾擁有愛,我獲得過幸福。

阿里薩卻與烏爾比諾迥異,雖然他的婚戀一直受阻挫敗,但他是一個為愛而生的人,他把獲得愛情作為自己的幸福,也因愛情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把愛情看作是婚姻的條件。馬爾克斯曾在書中提到:“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1](227)。阿里薩注定為愛而生,在他的生命之中,愛情成為了生命的核心,愛,則是一種本能。烏爾比諾注定一輩子也不懂得愛情,他渴望擁有世人津津樂道卻鮮有人一見的感情奢侈品,卻一直欠缺愛的能力。烏爾比諾帶給費爾明娜平靜和諧的婚姻,卻在把她變成世俗贊賞、認可的賢妻的同時一點點磨蝕著她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生活的敏銳感知。

烏爾比諾擁有世俗“美滿婚姻”卻至死也不懂得愛與被愛,阿里薩因主流婚戀觀,戀愛與婚姻阻礙重重,失意孤獨,卻也因愛而獲得重生,最終走向幸福。馬爾克斯通過對這兩人婚戀結局的描寫,也許是想告訴讀者:戀愛和婚姻雖然不單是兩個人的事,它們受周圍人們影響,也影響著周圍的人們。但戀愛和婚姻本質卻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情感的羈絆,它們是與個體的幸福息息相關的。因此,自己認定的幸福,就應當努力追求。在戀愛與婚姻中,也應該對情感訴求、精神的交流、心靈的契合更加重視,少一點對物質的看重。

結語

我們也許很難評價主流婚戀觀的對錯,但其中有一點卻顯而易見,那就是小說中所表現的那個時代的主流婚戀觀,不重視個體的情感訴求,更多方面看重的是物質和名譽,對于真情和心靈上的共鳴幾乎采取忽視的態度。人類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因此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發生戀愛與締結婚姻中免不了把物質條件(經濟情況、社會地位、家世名譽、才干能力)擺在重要的位置考慮,這是人類生存的理性。但同時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并且在很多情況下由情感主宰我們的行為。戀愛和婚姻的本質應該歸結于情感的羈絆。因此婚戀行為中忽視情感訴求、精神交流和心靈契合其實是與人類生存的感性相違背的。這一點也是對于人類的個性解放和追求幸福起阻礙作用的。無論是東方西方、古往今來,人類雖然一直追求著理性,但也一直與絕對的理性進行著抗爭,文學家們以文字的形式做著這種抗爭。馬爾克斯筆下的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便是這樣,他的婚戀行為也許不算光明磊落,與主流婚戀觀背道而馳、與得體的理性針鋒相對,作者卻給了他一個關乎感性最高的評價“為愛而生”。小說對阿里薩這樣的人物聚焦,體現的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和對人性的真正關懷。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世界也變得更加多元化,越是發達的社會,對于個體差異性的包容度就越大。樹立主流思想的同時,對于非主流的思想也給予尊重。馬爾克斯也許也是想借《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小說,告訴讀者,人生只有一次,選擇隨主流大眾而生活或者特立獨行都無關對錯,但只要是自己認定了的幸福,就應該勇敢追求。對于世界而言,因為有各式各樣的人存在,也因為有各式各樣的思想存在,世界才變得多彩而有趣。因此,人的價值不應該單一的定義,社會也應該給“邊緣人”更多的尊重和包容。馬爾克斯用文字探討孤獨本質,也用文字帶領讀者對抗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其實提到了一種對抗孤獨的辦法,那便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便是對差異性的尊重。

注釋:

[1]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M].楊琳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2]本報記者 姚鵬. 主流婚戀觀應是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結合[N]. 中國婦女報,2006-08-15(001).

參考文獻:

[1]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M].楊琳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2]加西亞·馬爾克斯.加西亞·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集[M].趙德明,劉瑛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3]本報記者 姚鵬. 主流婚戀觀應是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結合[N]. 中國婦女報,2006-08-15(001).

[4]朱景冬.別具一格的愛情小說——評《霍亂時期的愛情》[J].國外文學,1990(Z1):121-131.

[5]張慧云.癡情?濫情?——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論分析《霍亂時期的愛情》[J].名作欣賞,2006(22):84-86.

[6]張蕊.《霍亂時期的愛情》:一個逆行的世界[J].電影文學,2013(07):110-111.

[7]思郁. 馬爾克斯的“古典愛情”[N]. 文藝報,2012-09-17(005).

[8]李銀河.女性主義[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袜国产一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在线一二区|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538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福利片|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精品浪潮Av|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亚洲综合色吧| 美女啪啪无遮挡|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9伊人精品|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在线专区|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天堂啪啪|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亚洲aⅴ天堂|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va在线观看|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国产三级| 综合天天色| 国产99热|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在线黄|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