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無處不在,保險已成為化解風險的代名詞。1384年,世界上第一張保險單誕生,標志著現代保險業的開啟。早在1864年,寧波就成為浙江省最早開辦保險業務的口岸。1905年,寧波人朱葆三、嚴信厚等以非凡的魄力和敢為人先的精神創辦了華興保險公司,吃上了保險業的第一口“螃蟹”。之后的“寧波幫”從沒有止步于保險事業,為中國保險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寧波在保險領域一貫秉持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大膽實踐的精神,眾多的“寧波經驗”“寧波模式”“寧波解法”和“寧波樣板”呈現在世人眼前。2014年,寧波獲批全國首個“會省市共建”保險創新綜合示范區,并在2016年摘得首個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寧波的保險業所以在全國“一枝獨秀”,就是因為保險已成為當下寧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社會治理的“穩壓器”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加速器”。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經濟發展沒有質量就會失去競爭力,經濟發展的高質量離不開服務的高效率。寧波在推進保險創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上動了不少腦筋,花下不少功夫,創出更多能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發展的保險項目。在推進保險服務“中國制造2025”上,創新重大裝備首臺(套)保險項目。該項目的意義在于為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和應用商實現“零風險”,這顆“定心丸”真正打通了新產品、新技術和市場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借力首臺(套)保險這一“助推器”作用,會有更多的“寧波制造”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產業優勢。諸如此類的保險創新還有很多,如“專利保險+服務+維權”項目的落地,使企業申請專利被駁回可得到理賠,專利被侵權同樣可獲賠;小微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差,通過企業財產險種和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的推出,能使小微企業風險管控更小化。高效率的保險服務為寧波經濟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社會治理的“穩壓器”。寧波作為社會治理全國試點城市,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機制,創下了很多經驗和做法。讓保險參與到社會治理領域,是寧波人敢試敢闖的結果。2008年,寧波借保險這只市場之手,在全國率先推出醫療責任保險,使久拖不決的“醫鬧”矛盾得以成功調解。只有咬上“第一口”才知螃蟹味鮮美,這十年間,寧波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和650家村級衛生室全部推行醫療責任保險,在調解處置的6708起醫患糾紛中,成功率高達95%。寧波是臺風登陸的主戰場,自2014年起,寧波市每年由財政部門出資向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讓全市1000萬城鄉居民及外來人口最大限度減少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各類損失。另外,寧波還將群體性踩踏、危化品爆炸、食品安全等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和“執行不能”的司法援助列入保險范圍,保險業成為政府公共管理的“穩壓器”,在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同時,實現了社會治理的精細化。
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加速器”。寧波在保險創新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真正把保險為民、惠民和利民的民生工程做扎實。農業生產一直有“看天吃飯”的說法,寧波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為地方提供特色農業發展的風險保障,從“保成本”“保基本”向“保價格”“保收益”“保產值”轉變,通過各種補償機制,構筑起一張農民致富的風險防護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如何防?2014年9月,寧波通過建立城鄉居民統一的大病保險制度,憑借保險特有的風險阻隔、經濟補償功能,將其綜合運用到扶貧攻堅的全方位,構建了以“三農保險為基礎、大病保險為核心、民生保險為抓手、產業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多險種、多領域的精準扶貧、防貧保障網。正是由于這一張張防護網、保障網,編織成向美好生活邁進的“加速器”。
十年磨一劍,寧波在保險業上始終圍繞服務產業、改善民生、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等內容不斷創新發展。省委書記車俊在一次專訪中對寧波提出期望:把保險業做成寧波的特色優勢產業。相信寧波秉持敢為人先的精神,必將保險創新進行到底,積極踐行保險的全產業鏈和全領域保險,為寧波“名城名都”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責任編輯:方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