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海是全國經濟百強縣,2017年主要經濟指標大多實現了兩位數增長,GDP突破54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90億元,全國百強縣排名上升12位,達到59位。寧海是《徐霞客游記》開篇地,靠山面海,生態環境優越,榮獲國家生態縣、中國天然氧吧等美譽,400多年前,著名“驢友”徐霞客從這里開游,今天成為中國旅游日發祥地。寧海是運動休閑城,連續8年成功承辦中國運動休閑大會,被評為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等。近年來,寧海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有效轉化全縣的山水資源,大力發展以運動休閑為主導的體育事業,有力推動了運動休閑在寧海的全民化、特色化、產業化發展。
以步道連山水
串聯全域美景
近十年來,寧海始終在堅持和創新中提升步道建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無到有。2009年,寧海縣決定在全縣建設千里登山步道。這條步道依托徐霞客古道、原來的官道、現有和廢棄的山間小路修葺而成,全長500公里,覆蓋寧海縣所有鎮鄉(街道)、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后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首條國家級登山步道,榮獲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獎。第二階段是從有到優。2011年,寧海結合“大森林大景區”建設,啟動實施以千里登山步道、百家休閑農居和十大休閑觀光農業基地為主要內容的“千百十”工程,一手抓點上建設、一手抓線上提升,將沿線景區景點、自然景觀、生態資源、農業和漁業基地、農家樂等各種資源“串珠成鏈”,使整個縣構成一個大景區。第三階段是從優到精。2017年,寧海結合“三美”寧海以及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縣創建,統籌做好步道擴面、提標、連接等工作,實施推進投資11個億的造綠添彩行動,著力將游步道打造成100余條美麗精品線,實現春可觀花、夏可溯溪、秋可賞葉、冬可踏雪。
以步道連產業
促進全業融合
著重做好“步道+”文章。一是“步道+旅游”。構建集登山、垂釣、滑雪、游艇、低空飛行、山地戶外運動等“六位一體”的體育旅游發展格局,目前已培育體育旅游公司5家、戶外運動俱樂部32家。二是“步道+制造”。抓住步道帶來的運動休閑產業商機,大力發展戶外用品、健身器材等制造產業,并帶動了模具、塑料、五金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比如登山杖產業,目前寧海占據了國內80%市場,獲評中國登山杖生產基地,而縣內登山杖企業的快速發展期就是在登山步道建成的2009年以后。三是“步道+小鎮”。沿線打造運動休閑主題小鎮。東部的濱海新區打造以空中運動體驗為主的濱海航空小鎮;胡陳打造水陸空一體的戶外運動休閑小鎮;北部的強蛟打造海洋運動小鎮;西北部的深甽打造森林溫泉小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名單。寧海縣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2.2%,體育規上企業達到60多家,相當于8家規上企業中就有1家是從事體育產業的。四是“步道+賽事”。通過社會化辦體育模式,每年開展寧海越野挑戰賽、千里走寧海、環中國自行車業余賽、全國釣魚公開賽等10多個省級以上大型戶外品牌賽事,既擴大了寧海知名度、美譽度,又帶動全國各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匯聚寧海。
以步道連民心
帶動全民幸福
一是帶動全民健身。每年安排財政預算提升步道建設標準,建立健全線路個性化選擇系統、標志定位系統、戶外安全救援體系、社會化服務系統,并在全國首創登山步道智慧導航APP,以更安全、更便捷、更具個性化的體驗,激發群眾投入步道健身的積極性。現在,步道健身已經成為風靡寧海的運動時尚,全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6%。二是帶動全民致富。步道給寧海帶來了穩定充沛的客源,寧海順勢而為出臺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等扶持政策,實施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億元造血”工程。現在每年在健身步道上行走的人數超過300萬,沿途農家樂接待近200萬人次,直接收益2.1億元。2017年民宿總量、營業額、帶動農產品銷售額更是比上年實現“三個翻番”,分別達到248家、1.6億元和6億元。這條當年僅投入1000多萬元的步道,正數十倍、成百倍地放大效益。三是帶動全民文明。一方面,與游客的交流、商業活動的參與,極大地促進了群眾的生活觀念轉變,真正實現村莊美、村民富、民風好;另一方面,通過步道聯動打造文化陣地,投資2.4億元建設“桃花源里”文明示范步道,集中展現鄉風文明、傳統文化、特色文藝,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由“盆景”向“風景”轉變。
以步道連夢想
爭創全國強縣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寧海也成功舉辦了中國運動休閑大會2017年度峰會。為了貫徹十九大精神,放大峰會效應,寧海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傳達部署,全面總結提升步道建設中的經驗做法,推動寧海加快從體育大縣向體育強縣邁進,以體育強縣助力實現寧海躋身全國強縣第一方陣的既定目標。具體突出六個強:一是強領導,由原來的副縣長負責制升級為黨政雙重領導,縣委副書記牽頭抓總,分管副縣長直接負責,出臺體育產業扶持政策。二是強標準,整合、提升和推廣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標準,爭創國家休閑標準化示范縣。三是強市場,組建國家登山健身步道開發建設公司,擴大體育產業聯合會作用,完善政府購買體育服務政策。四是強平臺,爭取與北京體育大學合作設立戶外運動培訓中心。五是強品牌,將現有多項賽事打造成全國知名賽事。六是強基礎,以國家全民健身模范縣創建為抓手,推動“四提升、四覆蓋”,實現全民健身“六個身邊”。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