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管是一般意義上的非營利的民營機構,還是營利性的民營辦學機構都越來越多,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多元化辦學的局面。只有多元化辦學的體系建立得更豐富、更全面,才可以讓教育的活力更好地被激發出來。
我們仔細琢磨一下,中文當中“教育”這個詞帶有很強的主動計劃經濟的思維。“教”和“育”是每一個人都要改變的標的,因為我們覺得人來到世界上不能沒有文化,也不能沒有一門技巧,所以我們就要把人通過“教”和“育”改變。仔細想一想,很多關于教育的說法,觀念工具化、功利性的色彩和內容是很強的。我們一般會強調學以致用,每天我們都在批評應試教育,其實應試教育只不過是學以致用的衍生品。如果是以興趣學習,學的東西不一定有什么用的話,就不應該學嗎?還有因材施教,這些觀念放在一起來看,其實有一個很強的、非常突出的價值傾向,就是教育不能是白白地教一些東西,而是要把每一個人都培養成為有技能,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今天我們談到教育的時候,有很多觀念、很多出發點要做一些轉變和調整。比如前面說到學以致用,我們就要改變一下,不能還是像原來那樣那么強調學以致用。只要是學生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他就去追求。或者表面上在其他人看起來不一定學了有什么用,只要是他感興趣的,只要每一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自己有激情的學科去追求的話,到了最后,整個社會能夠看到“看不見的手”形成的效果:大家根據興趣、根據激情學到的東西,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多的價值。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不同的文章當中強調,學校辦學,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還是要多元化,不能只是有政府獨一的辦學。現在不管是一般意義上的非營利的民營機構,還是營利性的民營辦學機構都越來越多,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多元化辦學的局面。只有多元化辦學的體系建立得更豐富、更全面,才可以讓教育的活力更好地被激發出來。
我們今天要放棄工具化教育的理念,推崇和推廣興趣化的教育理念。為了做到這一點,不同辦學主體的出現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否則,就只能按教育部的體系來辦學,目前應試教育方方面面的問題就是必然的結果。之所以應試教育我們批評了這么多年,最后還是很難完全改變,就是因為這是我們熟悉的體系。在多元化辦學的大現實背景下,興趣化教育不僅是社會,尤其是做父母的越來越追求的新的理念、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