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習近平
女博士被騙,教育出了什么問題?
近期,在廣州某大學做實驗的女博士饒源接到一個自稱是經偵民警的電話,表示饒源在北京開的一張銀行卡涉嫌洗錢。此后,假冒的公檢法人員接連登場,要求其籌集128萬元,打入所謂的“國家賬戶”。饒源信以為真,連續(xù)5天匯款85萬元,等到再也聯(lián)系不上對方時,才發(fā)覺受騙。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引起了教育圈內外的熱議。直陳教育問題者有之,痛訴教育圈外問題者亦有之!
吳維煊(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博士也要注重情商培養(yǎng)
不可否認,博士作為國家的尖端人才,肩負著艱巨的科學研究任務。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需要專心專注,需要一個相對安靜與封閉的環(huán)境,需要與普通人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博士不能與社會脫節(jié),不能沒有真實的朋友圈,更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
博士需要利用和發(fā)展好自己的智商,在科學研究領域腳踏實地地做出成就。博士也要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好自己的情商,關注社會、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自己適應各種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對特殊事件有識別與應對能力。
智商與情商不是一對矛盾,兩者之間也不存在你高我低的蹺蹺板效應,而是助力人更好發(fā)展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作為有著高智商的博士,情商不高很難讓自己發(fā)展得更遠。只有注重情商的培養(yǎng),才能讓高智商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李蓬國(南方網(wǎng)時評人)誰有資格嘲諷女博士
此次女博士被騙事件,發(fā)布和傳播這則新聞的媒體,花大量筆墨敘述騙局如何老套以及女博士如何單純,尤其是詳細描述了她被騙后還要感謝詐騙分子的情形,“被人賣了還幫人數(shù)錢”的“傻子”形象便躍然紙上。再加上《十年泡實驗室,5天丟85萬》等具有明顯批評意味的標題,讀者的思想被誤導,不正是這些媒體刻意為之的嗎?為了吸人眼球,為了賺錢流量,不惜制造撕裂,不惜拉低道德。
女博士被騙遭嘲諷,足見某些自詡“高情商”之人已經淪為“冷情商”的偽君子。為了阻止“冷情商”這股寒流襲擊人心,以激濁揚清為己任的媒體應該負起責任,發(fā)揮正向引導、春風化雨的作用,別在“媚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楊紅星(長春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 女博士被騙,是一道無關學歷的法律題
女博士專注科研當然值得贊美,女博士被騙也不必嘲諷其“不食人間煙火”。但女博士專注科研和其被騙是兩個領域的事情,不宜混為一談。女博士被騙,與騙子有關,與必要的防備缺失有關,與防騙教育不到位有關,與高學歷無關,與博士無關。
一方面,專注研究或學術,這是博士的份內之職,因被騙而被引出的這種專注精神,值得肯定,但不應因為被騙就被賦予更高的贊美;另一方面,女博士這一“冠冕”也不是其被嘲諷的理由,女博士是人不是神,她的高智商往往也有“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的一面,不是在所有領域都能顯示優(yōu)勢和發(fā)揮相應作用。問題的關鍵在于,就自我保護而言,在提高防范意識和保持必要的戒備面前,任何人都無漠視和豁免的權利,女博士也不能例外。
馬得清(蘭州市第十中學漢語教師)防騙教育不可少
接到詐騙電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知道這是電話詐騙的人,可能會當機立斷掛掉電話,也有人會怒罵一句再掛電話。而涉世不深的人,上當受騙也是難免。近年來,類似的騙術沒少被報道,但是依舊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當我們撇開“博士”“律師”等標簽看問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如果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特別是缺乏防騙意識和缺少防騙常識,即便是騙子的欺騙伎倆很拙劣,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騙。因此,女博士被騙,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要讓更多的人提高識破騙子的能力,很有必要進行廣泛的校園防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