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第二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選拔”高校高中教育發展論壇在重慶巴蜀中學隆重舉行。來自全國20余所知名高校和100余所重點高中的近千名專家學者、校長名師集聚山城,暢議新時代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養與選拔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中文系與課堂內外聯合主辦,以“新時代、新高考、新人才”為主題,旨在創新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交流方式,解讀教育改革政策,落地研討成果,建立人才選拔與培養的教育新機制與新路徑,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國家儲備創新人才。
作為主辦方代表,課堂內外董事長劉信中表示,高考改革40年來,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并不意味著高考就沒有缺陷。高校要選拔人,高中在培養人,課堂內外搭建了“雙高論壇”這個平臺,把雙方聚合在一起,共同探討“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應該怎樣跟上新時代的變革和需求,希望由此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路徑和方法,讓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
篇章一 共話:新高考,新變革
期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招制度 特邀嘉賓:劉志軍 河南大學副校長
中國高考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起以國家統一考試為主,與多樣性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約束、政府宏觀指導、調控,專業機構命題和組織考試,社會有效監督,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招生制度。
對此,有四個方向可以考慮:一是逐步建立若干個區域性的高校入學考試中心或者考試院。這個考試院應該有大量的研究人員,我們現在這方面的研究人員還是不夠的;二是在統一高考的大格局下,采取多樣化的入學方式,逐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三是推動考試形式與內容改革,比如自適應性測驗;四是高考改革還要依法治考,要建立國家教育考試法和招生考試法,加強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加強高校招生考試管理。
大學與高中合作可有六種方略 特邀嘉賓:王洪才 廈門大學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對此,大學與高中合作應該有六種方略。
第一個是興趣小組,把中學的科技興趣小組和大學的科技興趣小組聯合起來,這樣讓中學生盡早地進入一種科學探究的氛圍之中;其次,要開設選修課,特別是給高中學校開設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選修課,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第三,高中生夏令營是一個很有效的選拔機制;第四,大學和高中聯合舉辦的實驗班的機制非常好,可以避免用高考的思路來選拔人才;第五,大學可以參與高中建設,有利于讓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第六,戰略合作也是解決應試教育難題的一條出路,也是實踐精英教育的一條策略。
系列優質的比賽是高招錄取的新參考 特邀嘉賓:濮曉龍 華東師范大學招生辦主任
高考改革帶來了不少挑戰,其中學科導向比以往更加強化。選考科目多種組合給高校招生更多選擇,但該怎么合理設置一些選考科目組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大學的自主招生肯定不是招高分生的,一定是為了有專長或者有偏長的人準備的。這方面,系列優質的比賽可能是一種方式。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讓那些在高中階段有所專長的學生嶄露頭角,也是大學所關心的。
另外,大學要力推教授進中學做專業講座。向中學介紹大學的專業、優勢,這是自主招生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通過高考改革,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了解自我、了解專業,以及確定生涯發展目標、進行生涯規劃。
高考改革撬動高中育人模式的變革 特邀嘉賓:任學寶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任
浙江的高考改革源于課程改革、基于課程改革,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課程改革,推動了育人模式的改變。其中,本次改革的一個積極的影響是,學生的發展從隱性向顯性轉變。辦學由千校一面向差異化轉變,學生的發展指導制度由隱性向顯性轉變。
其次,學校要順應高考改革,學校必須要構建差異化的課程體系,要考慮必修和選修的關聯,要架構學校的精品課程、特色課程、學科教室、線上線下的課程。要有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采用多樣化助學手段,為學生個性化輔導提供方便。同時,學校還要根據學生的選擇如何進行三年的教學安排,建立跨年級課程教研,進行強化資源化的管理系統。
篇章二 交鋒:“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選拔”
中學應注意學生科學思維培養
陳文波:中山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書記
在招生環節,從大學的角度,首先希望在選拔階段注意學生科學思維的評估,我們覺得習慣的思維能力是最重要的;二是希望考量一下學生在中學階段是否得到有效的科學訓練。學習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優秀的,這個過程需思考到底是什么讓這個學生脫穎而出;三是希望看到學生有使命感。
我提幾點建議:第一,我們希望在中學能夠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一個系統的方案,而且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培養;二是希望中學能夠搭建跟大學教育相連接的橋梁,包括可以對接的選修課程;三是我們希望有優秀的中學給予學生學科的學習、引導和支持。
中學應給考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陳志清:湖南大學招辦主任
出于對孩子成長的考慮,中學一定要給小孩樹立一個正確的成才觀,讓小朋友們在選擇大學時有一個正確、健康的選擇思路。有了正確的思路以后,中學和高校就有可以搭建一個平臺,開設必要的選修課。
其次,高考改革僅僅是個手段,目的還是育人、還是人才培養。所以高考改革過程中應該更多和高校的人才培養有一個良好的對接,要不然就會只注重下面基礎的教育。我們最終選拔出來的人才還是要為高校培育的,高校需要什么樣的人、怎么培育人、要選什么樣的人,這需要認真思考。所以高考改革還要多聽聽高校的意見。
中學關注的是成長心態
唐江澎: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
針對中國教育的應試傾向,我們完全可以對試題的改革,考察出具有創新潛質的拔尖人才,使“分”和“人”等值化,取分就是取人。
另外,在高中與高校的連接中,我主張“五業貫通”:把中學學習的課業與大學的專業聯系起來;把大學的專業同未來安身立命的職業聯系起來;把職業和建功立業的事業聯系起來;把事業與安頓天下的志業聯系起來。通過“五業貫通”,我們希望能夠塑造學生的一種成長心態。在拔尖人才培養中,中學應注重的最大要點是基礎性,而這些學生未來能否成長為“拔尖人才”是大學要做的事情。中學更應關注的是學生能先長多“粗”,大學才應該關注拔尖人才能長多“高”。
高中要為拔尖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王玉璋 :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目前,大學與中學的對接顯然是不夠的。在拔尖人才的培養上,中學迫切地需要和大學對接。同時,中學還特別希望有一些高校不能做的工作由社會機構來承擔,像課堂內外的一系列活動,一系列核心素養提升的工程,對學校資源來說是一種豐富。
我們盡管在談拔尖人才培養,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沒有天才的英才教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中學的責任就是給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資源,提供適合他成長的條件和環境,為他未來的成長成才奠定基礎。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現有的一些機制體制是需要打破的。
篇章三 關鍵詞
在“雙高論壇”為期一天的對話之后,各位教育專家的討論轉入更為微觀具體、深入實際的層面,也由此誕生了本次論壇上的眾多備受關注的“關鍵詞”。
諸多“關鍵詞”雖不能完全“解碼”此次“雙高論壇”,但我們仍然希望能夠從中“窺斑見豹”,與大家一起回顧本次論壇的同時,從中展望教育未來。
01 生涯教育
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最合適
易國棟 成都市第七中學校長
要改變一所學校最關鍵是改變這所學校的校園精神,要改變一個學生最關鍵是改變他的人生目標。生涯教育就是給學生一個愿景、一個希望,它的目標是發現學生潛質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實現個性成長。
高中階段是生涯教育最重要的階段。高中階段的生涯教育主要包含三項內容:第一是學業規劃;第二是職業規劃;第三是人生的規劃。當然學校生涯教育最關鍵的是要夯實基礎,建成常態。這個常態我覺得就是要進課堂、進課程、有教材、有師資,有推進這項工作的專業團隊。
學生的生涯教育關鍵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和家長只是只是促進的力量。只有把這樣,學生才能成為成才的主體。
此外,生涯教育要讓所有老師不僅是學科教師,都成為學生的生涯導師。如此,全員育人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02 教育供給側改革
高校高中銜接面臨供給側改革
李浩 南京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招生辦主任
我們的大學、中學應當展開以貫通為目的的銜接工作。未來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是通過自主招生來選取的。這種情形下,中學應該有所準備。而這其中,高校與中學開展真正實際意義的貫通和銜接,在未來會是一個方向。
另外,我們也發現現在在大學、中學銜接中業面臨供給側的改革。我們很多貧困縣的中學,大學很少有人愿意過去。而類似于像巴蜀中學一樣的名校,大家卻都擠破頭要來。因此,從教育的未來出發,我們應該更多去關注這些貧困中學。而實際上,未來的課程、未來平臺和載體也會面向這些貧困縣。
03 人文底蘊
中學應培養學生人文底蘊
于亭 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文學院副院長
對于大學來說,我們面對的困境是,學生普遍缺乏內在動力,缺乏對知識內在的學習的渴望。大學很渴望招進來的學生不僅是高考中的成功者,而且在人生中是能夠做出明智選擇的人。
中學是一個學生重要的發展階段,中學應在課程中或者應通過一些課堂內外的活動,讓學生明白人文傳統和時代智慧對于人生的至關重要性。有了這種認識后,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才能真正朝向文化,而不是朝向技術和分數。
再有,我們強調專業教育的品質,我們要求的是一流人才,我們也希望產出的是一流人才,一流人才的品質在哪里呢?在于學問所具有的空間、品質,以及面向社會可以產生的持久影響,而不是造一座橋或者修一棟樓的技術問題。
04 教育發展共同體
建立高校高中教育的發展共同體
赫學穎 重慶課堂內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核心素養最終的落腳點是全面發展的人,這樣的人應該有溫暖的心、聰明的腦、勤勞的手。
既然未來人才有這樣的需求,我們就要建立與未來人才發展所匹配的教育和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系統的選擇,讓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大學專業,提前進行專業、職業的規劃。這方面,我們提出建立高校青少年學習中心。高校青少年學習中心的理念就是以高校、高中共建學習中心,建立互通互聯、共享、長效的育人機制,讓高中生走進大學,體驗大學生活、感悟大學生活、了解大學專業,做好學業選擇和生涯規劃。建立高校青少年學習中心,就是建立互通互聯、共享、暢銷的育人機制。
05 課程架構
拔尖人才選拔要求課程架構更合理
龔少華 西安市鐵一中學副校長
針對拔尖人才選拔,我們希望一方面要繼續探索高中校本課程立體基礎上的序列化和科學化,使整個課程的架構更合理,能夠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將來的人生職業規劃。二是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還應該多樣化,同時對于高中三年應該有更加科學的規劃,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現在我們都還在初步探索的階段,還需要就這個方面的規劃能夠做得更科學。三是學習方式的問題。現在的課程還都是以學科教學為準的,不管是幾選幾,都還是建立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下一步可能還是要借鑒美國甚至歐洲先進的教育教學的模式,比如項目式學習的引進,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能夠成就高中更豐富的人才培養目標。
06 協同育人
高校高中需要協同育人
程學軍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校長
高校高中的“協同育人”應該有持續性,主張在知識積累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同時,“協同育人”應真正建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有效銜接,逐步減少以高分數為核心的銜接。以高分為核心的銜接其實造成了大學與中學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一種斷裂,中學希望大學能夠信任中學向大學的推薦。
另外,“協同育人”需要改變單一輸送模式,建立互動機制,希望高校能夠為中學多做一些公益化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