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聰:云南省瀘西縣中樞鎮石洞小學教師,云南省特級教師,曾獲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勞動經濟技術創新標兵”、瀘西縣“科技創新能手”、瀘西縣“十大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著有《做個愛思考的老師》《36號教室記事》《邊教邊想》等著作。
云南瀘西石洞村的村街小巷,四十余年間循環往復著同一個場景:拄著雙拐抑或坐著輪椅的石洞小學老師李本聰,每日早晚往返于不過400米的路上,常人十分鐘就能走完的路程,李本聰卻需要一個多小時。40余年,每天6趟,這條路上到處都有李本聰跌倒過、休息過的痕跡。而40余年的執教生涯,李本聰的學生遍及這個自然村,有些家庭連續兩代或三代都是其學生。
赴一堂精彩的教學課
出生于石洞村的李本聰,自幼身患小兒麻痹,靠拄雙拐走路。為了謀生也曾學過竹編手藝,甚至還一度萌發過承繼爺爺、父親鄉村郎中職業的夢想。然而,18歲高中畢業,由于鄉村教師缺乏,村里安排李本聰做民辦教師。于是,李本聰就這樣站立在了三尺講臺上,開始了“傳道、 授業、解惑”的教書之路。
幾年后,眼看著和自己一起教書的老師紛紛轉正定級,而自己還一點信息都沒有時,李本聰有些著急了。不過,面對家人,李本聰把那份一直沒有轉正的希望埋藏于心底,他不想讓家里人和他一起擔心,一個人默默地承受這份無望。
那一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一天早上,李本聰起床后,看到樹上、房屋、院子里滿地茫茫白雪,他試著踩上去,雪卻足足有一尺多深。家人準備去向學校請假,李本聰卻本能地舉起手表示不贊同。幾年了,每一天他的語文課晨讀,他都堅持和孩子們一起早讀,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風雨無阻。于是,他讓家人把給他做好一直沒有使用過的輪椅抬出來,把他送到學校去,他要和孩子們一起晨讀。一步步,潔白的雪地里留下了妻子和兒子的腳印,還有那歪歪斜斜的輪椅碾過的印跡,從鄉村小路延伸到石洞小學門口。
當孩子們看到李本聰被家里人用輪椅推著來上課,那一刻,孩子們的朗讀聲悄悄地停了下來,教室里出奇地安靜,靜得仿佛連地上掉下一根針的聲音都能夠聽見,有幾個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迅速出來幫著推輪椅。那一天早上,孩子們特別的安靜,沒有打鬧聲,師生互動配合非常默契。李本聰后來回憶說,這是他人生教學生涯中最成功、最精彩的一堂教學課。
向學生請假的老師
“小學教師的責任就是播種?!倍嗄杲虒W經歷讓李本聰相信,只有先教學生做人,再傳知識,才能在孩子心中播下求知、仁愛、文明、堅毅的種子。為此,李本聰雖然行動艱難,卻依然會提前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放學后有孩子護送其回家,總不忘說聲“謝謝”。
一天早上,李本聰班上舉行四單元數學測試,在考試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后,李本聰突然想出去方便一下??扇艘怀鋈?,教室里便“缺監”了。缺監產生的結果是明白的,學生們會借這段時間互相交流答案,觀看答案。畢竟這不是平時的作業,獲得好分數是每個學生的心理追求……
怎么辦呢?情急之下,李本聰站了起來,喊學生們??计?,鞠了一躬說:“我給同學們請三分鐘的假,上個廁所馬上就來。能做到安靜考試的請舉手。”出乎意料的是,每個學生都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等李本聰方便回來時,教室里依然很安靜,沒有一點異常。學生們埋著頭寫卷子,以往的混亂局面得到了避免,這讓李本聰感動萬分。
而除了給予學生信任、尊重之外,李本聰也有一顆善于發現學生的眼睛。
一次,李本聰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有個小和尚,常違反寺規于晚間翻越圍墻外出,再翻越圍墻返回。由于圍墻較高,小和尚不得不借助一只小凳子出入。老禪師想管教管教小和尚,移開了凳子。李本聰有意略去了一個細節,讓孩子們思考。孩子們的推想千奇百怪,而學生梁濤的回答卻令李本聰眼睛一亮:小和尚深夜歸寺,按照以往習慣由圍墻上跳下,不想沒有落于凳上,卻落在了老禪師背上,羞愧難當卻又感動不已,向老禪師承認了錯誤,改正了惡習。
梁濤當時是語文成績最差的學生之一,卻是唯一一個解開這道題目的人。李本聰由此發現了梁濤的善良與長處,常推薦一些書給他看,漸漸地,梁濤由只翻看插圖到閱讀內容,再到發現書中有不少新奇事,還常常令他激動不已,常常有向別人轉述的沖動。一次無意間的發現,卻讓梁濤由此改變,李本聰欣慰之余,更深感教師需要有一雙發現孩子們善良的慧眼。
“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即使培養不出圣人,但一定要追求培養君子!” 40余年的執教生涯,李本聰說自己至少教出了兩千多名學生。他們中間有普通勞動者,也有辦廠做生意的老板,但不管是什么身份,李本聰認為,只要學生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就值得驕傲。
大匠誨人以規矩
“大匠誨人以規矩”。為推進班級文化建設,李本聰在自己的36號教室,建立起“開放型班規”。而所謂“開放型班規”,由兩部分組成,基礎部分和添加部分?;A部分是恒定的,也可以叫普世價值取向,譬如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書寫要認真……添加部分的條款就不同了,是帶這個班級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新問題解決后的成果鞏固。譬如說,農村孩子,親戚朋友家辦喜事,去赴宴席,貪吃,把肚子吃壞了,第二早請假的學生多起來,是個很具體很現實問題。于是,李本聰和學生商量寫了一條班規:赴宴席的時候不要吃得太飽。這些在常人看來“不現實”的班規,卻在李本聰的班上實實在在地執行著。
同時,為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有事可謀,有事可做。李本聰還在36號教室里,組織每周人文講座、詩歌朗誦、社會觀察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興趣提升了,成績進步顯著。
或許,正是李本聰的努力。五十歲那年,李本聰榮獲云南省特級教師稱號。在瀘西這個擁有5000余教師的縣份,鄉村教師中獲得這般殊榮的,當時也僅僅李本聰一人。而鄉村殘疾教師能評上特級教師的,更是在當地“鳳毛麟角”,以至于在李本聰評上特級教師那天,當地教育局長甚至親自坐鎮指揮。而事實上,除了是特級教師,李本聰還是當地的“勞動經濟技術創新標兵”、“十大道德模范”……李本聰工作的36號教室,長7.5米,寬5米,總共才37.5個平米,但就是狹小的天地里,李本聰卻創造出令人敬佩的業績:五百萬字的教育筆記、六部教育專著、二百余篇教研文章、二十一年副校長、三十屆六年級畢業班、二千余學生……
當時間凝結成數字,沒有人會再懷疑他的數十年的堅守。而這也許,正是李本聰成就現在的自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