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路上的那些心靈導師
袁章奎從小在偏遠的農村長大,小學是在村小讀的,那時他眼中的老師們每天除了要教好他們,還要回家做農活,但在所有農村人的眼中,他們都是為人師表的榜樣,這極大地影響著袁章奎的生涯觀念,那時的他就非常羨慕教師這份崇高的職業。高中畢業后,袁章奎考上了貴州師范大學,因考分較低被調劑到了當時并不熱門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習。在大學期間,袁章奎深受貴州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學老師們影響,在咨詢、科研和閱讀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立下了投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志向。在采訪一開始,袁章奎便興致勃勃地給我們講起了他在大學中的點滴故事。
大一時的袁章奎是盲目又貪玩的,沒有很好的人生規劃。直到進入大二后受到三位老師的影響,才堅定了他做一名心理教師的信念。一位是貴州專業心理咨詢第一人——何克教授,他為人謙和,心理咨詢專業能力強,帶領著還是學生的袁章奎開展了很多心理咨詢實踐,讓袁章奎一步步地體會到了心理咨詢的無窮魅力。另一位是在學術專長和人格氣質方面均散發著無窮魅力的田良臣教授,在大學期間,田教授耐心地指導袁章奎開展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項課題研究——“當代大學生性觀念和性行為現狀研究”,讓他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癡迷于教育研究。還有一位,是以淵博知識和酷愛閱讀著稱的劉兆永老師,劉老師的講座每次都吸引著無數的慕名者前往,場場座無虛席,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閱讀,家里藏書數萬冊,無論走到哪里,劉老師都會攜帶一個巨大的裝書的行李包,他癡迷閱讀的程度讓袁章奎驚訝不已,這也深深地影響了袁章奎一直保持到現在的喜歡買書和看書的習慣。
到現在,袁章奎作為工作室的帶頭人,他也有著自己的一些方向和理念。袁章奎說,很多的理念都來源于著名心理學家黃希庭教授的啟迪和指導。
在袁章奎剛參加工作時,因為課題研究的機緣有幸在著名心理學家黃希庭教授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深受黃希庭教授關于健全人格觀念的影響。黃希庭教授將健全人格定義為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袁章奎完全認同這樣的觀點,并始終以做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作為自我發展目標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張。工作十余年來,每當在工作不順和情緒低落時,袁章奎始終以此作為自己走出困境和向前行動的動力,受益匪淺。
“優點轟炸”課鼓舞學生
大學畢業,袁章奎毫無懸念地進入了教師行業。這一干就是十幾年。這十幾年來,袁章奎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講解法、體驗法、測試法、影視法等等,但效果最好,最受學生歡迎的還是體驗法。
“心理課不同于常規的一般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學生理解了多少心理學專業知識,而是對學生自我的心理狀態是否有體驗、有觸動、有提升,是否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品質、生命質量和發展動力。”
為此,在袁章奎的心理課上,大都是以活動的形式進行的,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感悟、反思、成長。
比如在一堂名為“優點轟炸”的課上,袁章奎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游戲,隨機點名一位同學(即被轟炸者)站到教室中間,其他同學靠著心理活動教室坐成一圈,然后讓圍坐的同學分別說出中間這位同學的一個自己感受到的和其他同學所說的不重復的優點。每位坐在中間的同學一圈下來都會收獲幾十個優點,最后讓收到轟炸的同學發表感言。很多同學既激動又興奮,他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原來如此多的優點,更加鼓舞了他們要努力、自信、積極的心態。
用海報激起的熱情
2017年2月,袁章奎在被教育部門授予名教師后,教育局為他的工作室授牌,袁章奎心理名師工作室正式成立了。在工作室成立之初,袁章奎常常聽其他工作室的老師抱怨:因工作忙碌很少走出去,導致工作室的學員往往都在本校內,成立幾年了,卻沒有達到工作室成立時設立的輻射帶動的初衷。
在同一批掛牌工作室領銜人的名教師里,袁章奎是最年輕的一位,招募工作室成員成了他在工作室開啟之初最為擔心的問題。為此,袁章奎特別邀請了國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專家和工作室助理一起擬定了學員招募海報。沒想到此舉效果尤其好,海報剛剛發出去,就吸引了幾十位同行的關注并積極申請加入工作室,甚至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業紛紛要求加入學習。
“他們的積極和熱情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課程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他們對這門課程的熱愛,這也更加激勵了我要做好這個工作室的決心。”
除此之外,在工作室開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學員參與工作室研修時間安排問題。因為心理老師在各個學校幾乎都是獨苗,一旦離開學校,心理教育課就停下來了,因此很多工作室學員定期長時間跟崗研修幾乎不可能。為此,袁章奎因地制宜,搭建了貴陽市中小學德育安全網格化培訓每月例會的制度,由教育局發文每月進行心理專職教師培訓,這樣就保證了工作室學員可以通過參加培訓的形式參與研修,工作室成員則受邀在每月培訓例會上做專題講座,在培訓學員的同時也輻射全市心理教育同行的參與。
“袁老師工作站”的公益微課
袁章奎喜歡做公益,對于此事,甚至有點“坐不住”,每當看到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太多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或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他便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到未成年人和家長們。
工作室成立后,袁章奎和工作室伙伴們一起開展了一系列的青少年心理援助公益活動,不僅幫助了大量學生、老師和家長掌握更多心理知識,同時也讓工作室的成員們獲得了巨大的成長。
在工作室成立前,袁章奎就成立了一個公益組織——袁老師工作站,這一年,他也把這個納入了到了工作室內,開設了“成長中的家庭”家庭教育公益微課直播間,邀請包括工作站成員、學員在內的近40位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于每周六20:00至21:00,根據不同的主題,為收聽的家長朋友們講授親子教育技巧。截至目前,累計授課50余節,累計聽課超過75000人次。
當問到袁章奎為什么想要做這樣一個微課時,他告訴我們,“現在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來源于其家長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問題,因此覺得不僅要解決學生的問題,還要給家長更多的一些指導,讓家長在家庭里面盡可能地給學生一個更好的環境,所以做了這樣的一個微課。”“為什么想在網上做呢?我做過很多公益講座,第一,受益的朋友比較少,很多家長或者老師由于時間或者是地域的問題,不能到現場來。第二就是活動很消耗老師的時間和資源,講課老師至少得呆上半天時間,還不算上路途上耽誤的時間。第三,希望能保證大家能夠隨時隨地準時地來聽課,資源不會被浪費。怎么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呢?現在網絡時代,很多網紅都在網絡上做直播,為什么我們不行呢?”于是,網絡微課便這樣做了起來。
從剛開始沒幾個家長聽課,到現在有兩個群,總共600多人,并且每一期的老師講課的內容還會在《貴陽晚報》成長教育版塊展示。問到袁章奎秘訣,他笑笑說,應該就是堅持吧。
不斷學習,才能走得更遠
除了對自身的打造,學習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袁章奎一直要求自己和成員們,都必須不斷學習,學習別人的經驗成果,再切合自己的實際情形進行融合、再造。
2017年暑假,袁章奎帶上工作室的成員,一行五人到臺灣建國中學、南山高中、內湖高中進行學習交流。在回來時,每人背了十多本心理方面的書以及很多的圖卡。在之后工作室成員間的總結分享會上,工作室20位成員,每兩人為一組探索圖卡的內在奧秘,探索其使用方法,探索它能帶給學生和家長的價值……隨后每組給其他成員分享圖卡的使用成果及感受。
在采訪最后,袁章奎也說起了一句最近的流行語——“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即使一輩子無法實現,最終成為妄想也好。因為沒有夢想的人生只能關注眼前,無法望向遠方,這樣的人生注定是沒有規劃的,相反,有夢想的人生可以不斷地指引我們面對現實,直面問題,挑戰自我,最終成為人生的贏家。即使夢想無法實現也沒有什么遺憾的,起碼自己奮斗過、努力過,萬一實現了呢。我作為一名心理教育者,我給自己未來設定的夢想是做一個幸福進取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也許這便是袁章奎對于未來,對于工作室規劃的最好詮釋。
名師面對面
本刊記者:工作室都由哪些人組成?
袁章奎:我們的工作室由主持人、專家顧問、成員、助理、學員五種不同身份的人員構成。其中專家顧問邀請到了來自復旦大學的孫時進教授和南京政治學院的賀嶺峰教授,成員則主要由來自貴陽市中小學的骨干心理教師組成,學員均由來自貴陽市十二所不同中小學的專職心理教師構成。由此可見,本工作室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保證了工作室發展的專業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室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兩位國內知名心理學學者的大力支持,孫時進教授和賀嶺峰教授在工作室建設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多專業的指導和方向的指引,為工作室發展過程中緊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趨勢保駕護航。
本刊記者:工作室成立時間并不長,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工作室主要進行了哪些活動?達成了怎樣的目標呢?
袁章奎: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助人自助·輻射帶動·特色發展”的建設理念,主要通過內部培訓、自主研修、參觀考察、公益援助、課題研究、成果推廣等六個主要活動作為載體。工作室雖然成立只有短短一年,但我們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共計開展了10余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成長培訓,每位學員累計完成560余次包括閱讀、培訓、輔導、觀課在內的自主研修活動,面向初高中10000余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講座和心理活動課,面向1000余名中小學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在線微課直播間面向20000余名全國未成人家長開設在線家庭心理教育微課,帶領部分學員前往上海、臺灣等地考察學習,共參與10余項市級、省級、國家級課題研究,累計發表論文5篇,獲獎10余人次,編輯出版《高中生涯規劃》教材和《家長助考手冊》(中考版、高考版)各一套共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