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淮河流域三處行蓄洪區位于淮河及沂、沭、泗中下游結合部,面積占整個淮河流域行蓄洪區的40%、人口接近一半,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江蘇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區在流域防洪體系中的作用和各自特點,提出治理對策措施。
【關鍵詞】行蓄洪區;建設;管理;治理措施
1、概況
江蘇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區有三處,一是淮河中游干流洪澤湖入口處的鮑集圩行洪區,二是淮河中下游結合部的洪澤湖周邊滯洪區,三是屬于沂沭泗水系駱馬湖邊的黃墩湖滯洪區。總面積2392.14 km2,總人口132.09萬人。
鮑集圩行洪區北臨洪澤湖,西、南、東三面臨淮河,西、南為淮河北堤,面積153.4km2。設計條件下分配給鮑集圩的洪水泄量2450m3/s。
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范圍為沿湖周邊高程12.5m左右蓄洪墾殖工程所筑迎湖堤圈至洪澤湖校核洪水位17.0m高程之間圩區和坡地,滯洪區總面積1883.63km2,當洪澤湖蔣壩水位達到14.5m時破圩滯洪,至洪澤湖設計洪水位16.0m時滯洪庫容30.07億m3。
黃墩湖滯洪區位于駱馬湖西側,北以房亭河南堤為界,南至廢黃河北堤,東到中運河西堤,西至邳濉公路。如預報駱馬湖水位超過26.0m,當駱馬湖水位(洋河灘站)達到25.5m時,啟用黃墩湖滯洪區滯洪,最高滯洪水位為26.0m,相應總面積335.8km2,最大滯洪庫容為14.7億m3。
2、流域防洪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鮑集圩行洪區的主要作用是在淮河河道泄流能力不足時擴大河道的泄洪斷面,增加泄洪能力。淮干洪水安排及淮干整治明確,鮑集圩行洪區在浮山以下河道通過13000m3/s,浮山水位達18.50m時分洪,分配給鮑集圩的洪水泄量2450m3/s,占整個淮河過流能力的19%。
洪澤湖周邊滯洪區是在現狀下游出路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流域防洪規劃及流域洪水調度方案規定明確的設計標準內的滯洪區。作為防洪設計標準之內的滯洪區,可保護洪澤湖大堤及下游1700多萬人口,2100多萬畝耕地以及揚州、泰州、鹽城等重要城市。
黃墩湖滯洪區是東調南下沂沭泗河洪水防洪工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防御超標準洪水和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護駱馬湖保護區792萬人口,1020萬畝耕地以及下游宿遷等重要城市。
3、治理對策措施
江蘇省淮河流域三處行蓄洪區位于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的下游平原地區,歷史上就是洪水調蓄的自然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既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受洪水威脅較大、人口較稠密的地區。迫切需要根據當前江蘇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區存在的突出問題、淮河下游的防洪形勢及行蓄洪區在流域防洪體系中的地位,并從歷史和現實發展的情況提出治理措施。
3.1加強行蓄洪區安全建設
江蘇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區應針對各自特點,進一步完善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要做好人口和經濟總量集中的地區保安全,興建縣城及重要鎮場等安全區;依托交通部門縣鄉道路為框架,通過新建少部分干線道路及溝通干線的支線道路建立與撤退預案相協調的撤退道路網絡;黃墩湖滯洪區、鮑集圩行洪區以撤退道路建設為主,并附以部分人口密集鄉鎮所在地建保莊圩,保證滯洪時區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2調整行蓄洪區運用方式,減少行蓄洪影響和損失
江蘇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區面積較大,一旦運用,損失將十分巨大,但多年來都是根據調度運用原則一次性全部使用來考慮的,未能充分體現行蓄洪區的具體特點、流域防洪及洪水調度對行蓄洪區的要求、行蓄洪效果和影響。應根據洪水來量,各行蓄洪區的特點,采取分級分片滯洪,以減少損失。
洪澤湖周邊滯洪區總人口的90%居住在高程15.0m左右以上離湖較遠圩區及以上坡地;迎湖圩區地勢較低,人口少,占總人口的比例不足10%,集鎮及重要設施也較少,針對此分布特點,根據地形及人口分布情況將滯洪區按高程進行分級。迎湖地勢低洼、滯洪效果明顯的低洼圩區滯洪時先實施滯洪,其余部分視水情發展情況,待下游河道走足設計流量之后再實施滯洪。
黃墩湖滯洪區可以徐洪河堤防為分隔堤,徐洪河以東為第一分區,徐洪河以西為第二分區,進行分區滯洪。通過分析在現狀工情遇50年一遇洪水和規劃工情遇100年一遇洪水時,徐洪河以西片均不需要滯洪。可以研究將徐洪河以西調整出滯洪區范圍。
鮑集圩行洪區團結河以南地勢較低,團結河以北地勢較高。可考慮沿團結河堤防分隔,將團結河以南部分作為行洪通道,群眾遷入團結河堤后,不僅保證了人居安全、減少了經濟損失,也能提高行洪效果。
3.3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
行蓄洪區的管理涉及多市縣眾多部門,職責交叉,易造成相互制約、管理混亂,建議由省政府成立江蘇省行蓄洪區建設與管理委員會,相關市、縣政府的行政首長參加省級管理委員會。各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成立管理機構,作為管理辦事機構。安全建設工程設施和通信、報警設備必須在建設的同時,本著“誰使用,誰受益,誰負責維護管理”的原則,由管理機構或鄉鎮政府組織有關村鎮進行管理和維修養護。
3.4建立健全行蓄洪區社會保障體系
行蓄洪區人民為流域防洪保安做出很大貢獻,災后損失理應得到補償,研究由政府出資建立防洪保險基金,開展洪水保險研究,以補償群眾的直接損失,減輕群眾負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發展地方特色經濟,保障行蓄洪區人民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4、結語
淮河流域的地形特點和防洪形勢決定了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行蓄洪區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淮河流域三處行蓄洪區面積大、人口多,行蓄洪效果明顯,但存在問題也較多。對其治理一方面應立足于加強安全建設,并調整運用方式,強化管理等;另一方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擴大下游洪水出路,結合淮河干流治理以及淮河下游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擴挖新沂河、建設三河越閘工程等作分析研究,減少行蓄洪區使用幾率和滯洪范圍,甚至逐步取消滯洪區。
參考文獻: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編,淮河流域防洪規劃簡要報告 2004年9月;
[2]陳茂滿,洪澤湖蓄泄關系與淮河下游防洪,水利規劃與設計,2004年第2期。
[3]何孝光等,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分級運用研究,江蘇水利,2007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