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水庫移民,面對大量的水庫移民,如何解決水庫移民的安置問題,成為了國家和政府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移民人數多,為了工程快速順利的進行,既要盡快安置,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使移民正常生活成為了首要的目標。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水庫移民的概念及特點進行了分析,根據相關法律,列舉了征遷安置補償策略,提出了移民安置方案。最后,根據水庫移民對環境的一些不利影響,提出了應對措施,以優化可持續發展的水庫移民安置。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水庫移民;安置問題;東湖水庫
前言: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方洪澇,北方干旱,北方向南方借點水也是可以的”設想。在國務院、黨中央的帶領下,“南水北調”工程循序漸進地展開。“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來說,是一項具有重大戰略發展意義大型水利工程。為了引江水量到蓄干線,解決輸水與取水之間存在的空間障礙因素,保證干線輸水的江水量,在各個分配點修建水庫。水庫的修建必然面臨水庫移民的安置,例如,東湖水庫的修建共涉及了唐王鎮的三個自然村,其政府永久征地1984.5畝。為了保障水庫移民的基本生活、穩定當地社會的治安,以及修建工程順利完成,國家對水庫移民進行遷賠項目多、政策性強的征遷政策。本文以“南水北調”中東湖水庫移民問題展開了討論,并為水庫移民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一、水庫移民的概念及特點
水庫移民是指因水庫工程興建所需而引起大規模的人民遷移,為了讓其快速適應新環境可持續發展施行的全面規劃。水庫移民具有非自愿性、且移民數量大、移居費時長、安置難度大等特點。告別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以及熟悉的生活模式,水庫移民的安置是不可逆的。
二、征遷安置補償策略
(一)實物調查
在唐王鎮當地政府的極力配合下,東湖水庫的實物調查順利開展。其中,實物調查的內容包括土地、房屋、地上附著物、農業副業等。由各級村委會干部在現場指認,及調查人員利用GPS進行現場定位,并對征用土地面積進行核算。采用激光測距儀器對房屋面積進行測量,并對其村民進行登記。對農副業的性質,及從業人數,年銷售額,年稅、基礎設施等進行統計,同時,對林地樹木以及墳墓按等,按照其規模、占地面積進行統計。實物調查結果分析整理如下:工程永久征占土地1984.1畝,水澆地858.6畝,菜地453.8畝,林地566.7畝,其他用地105.5畝。臨時占地12.4畝,水澆地3.7畝,林地8.7畝。房屋征占面積70m2,樹木85.3萬棵等,其實物調查數量較大。
(二)資金補償及管理措施
依據相關法律與條例,水利電工程建設征占公民土地,國家依法安置搬遷移民,并對其進行一定的標準進行補償。其中,對于專業項目,則需要以原來標準、規模、功能一致的原則重新創建,并在安置方案中不斷對其補助,對不具備恢復條件的項目,則按照補償標準,合理進行賠償。政府對房屋、地上附屬物等相關賠償標準,會對其進行五天的補償資金公示。東湖水庫工程的投資項目主要有六項,農村部分包括土地、附著物、林木、基礎設施等;專業項目包括水利設施與道路設施;庫底清理包括建筑垃圾、現場衛生、林木處理等;不可預支費用包括個人附著物、等其他不可預見費用;其他費用包括管理費、機構開辦費,技術培養費等;有關稅費包括耕地開墾費、占用費、植被恢復費等;資金的管理措施包括設置資金管理機構,建設資金管理制度、報賬給財務,制定資金兌付方案等。
三、移民安置方案
(一)農村移民安置基本原則
根據水庫移民安置的可持續發展,對比當地居民的生活,周邊的環境,為水庫移民依法就近安排合理的生活環境,對社會和當地經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總的原則是結合貨幣安置與土地安置,以農業安置為主,以二、三產業為輔,引導個人及單位進行自我安置。貨幣安置是指:根據居民的土地、房產等直接對水庫移民進行貨幣補償,這種方法簡單、靈活且效果好。相對于貨幣補償,土地賠償要充分站在水庫移民角度進行考慮,及土壤、氣候等條件,避免在緩解移民過程中產生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穩定性。既能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又滿足下一代發展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基于資源對社會發展的長遠展望,也是水庫移民安置的可持續發展。
(二)水庫移民對環境的影響
項目拆建主要受道路復建、水利設施的影響。遷建的原則還是按照原來的標準,不可隨意擴建與降低標準,做到經濟合理、符合要求且節省工期的原則。設立合理的拆建方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質也在不斷地提升,安置移民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對于世代以農業為主的水庫移民來說,雖然改善農業安置模式的安置效果的意義重大,但其中設計的水環境、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也接踵而來,所以,為了兼顧社會發展與環境效益,采取科學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也十分必要。水庫對于土地資源的影響,在于植被與耕地的破壞,改變了原有的耕種模式,對自然環境也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工程中的一些建筑垃圾是引發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應進行合理規劃。同時,對森林、植被的影響也很大,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大損壞,面對這種情況,應當分散安置保護環境,在修建工程的周圍空地進行綠化。東湖工程是飲用水水庫,為保證水質、防止水受到污染,應提前對水庫進行清理措施等。在保障水庫移民得到良好的安置外,也要保證水庫工程周圍的生態環境。
結論:
本文以東湖水庫移民的安置為例,提出了貨幣補償與土地安置兩種安置模式,并列舉出了相關的賠償措施。根據當地居民的實際情況,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水庫移民安置一個良好的、嶄新的生活環境,維持社會穩定,避免社會矛盾,以實現水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在征遷過程中,還應注重保護庫區的生態環境,避免水庫移民過程中對地區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參考文獻:
[1]鄭凡.云南青山嘴水庫城市樓房安置方式分析及移民生產生活水平評價[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7,55(01):95-97.
[2]李曉兵.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模式研究及效果評價[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7,52(01):88-89.
[3]張志明.水庫移民農業安置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6,35(05):56-59.
[4]薛晨.可持續發展的水庫移民安置方案研究[D].山東大學,2016,54(03):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