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資源的利用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漸突出,城鎮供水管網漏損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進行漏損控制成為了供水部門節約用水,增加效益的重要內容。雖然現在先進的科學檢漏技術、科學的管網管理技術以及精細的管網壓力調控方法,已經在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當中,發揮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漏損評價的方法上面還存在著漏洞,沒有統一的標準,也因此對管網實際的漏損狀況還是處于模糊的狀態,對此,本文針對供水管網漏損評價的指標進行神父的分析研究,并進行了對比改進。
【關鍵詞】供水管網;漏損評價;漏損率達標度;管網漏損指數
1、進行供水管網漏損評價的重要性
城鎮供水管網漏損問題是和供水單位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的,一直是供水單位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隨著現在溫室效應以及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政府部門對供水管網漏損問題的關注度也是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并且有效的減少管網漏損也等同于對了一處新的水資源,面對現在用水資源緊張的局面能夠大大緩解壓力。也正是因此,各種對管網進行檢漏的技術以及相關設備相繼出現,相關的管網管理維護的方法以及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越來越精細。
但是,雖然相關的技術設備、管理方案越來越成熟的同時,其隱藏的眾多因素使得現在的技術以及設備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就如對漏損評價的方法認識不全面因素,導致了漏損控制無法搞笑的進行??茖W的漏損評價進行漏損控制的前提條件,只有在漏損最嚴重的區域采用先進的技術,應用先進的設備才能達到最好的控制效果。在漏損評價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相關漏損指標的選取,只有漏損指標選取的恰當,才能真正的掌握實際的漏損情況,進而有針對性的制定科學的漏損控制計劃,進行有效的漏損控制,反之,則效果低微。
2、常用漏損評價指標及其優缺點
2.1漏損率
在漏損指標當中,漏損率是最常見也是最常用的一個評價指標,漏損率被廣泛的運用于管網漏損的評價當中,也是我國對供水單位進行漏損情況評價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漏損率,實際上就是漏損量占據了供水總量的比例,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的理解,也是反映出供水單位經營情況的重要表現。當然以漏損率作為評價的指標也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漏損率非常的不穩定,漏損率收到了用水量以及漏損量的影響,不能明確的分析出漏損率是否是直接受到漏損量的影響,因此,漏損率的變化不一定是漏損量的變化導致,還可能是用會亮的變化所至,也正是因此,不管是在對漏損狀況進行不同管網之間的比較(橫向比較),還是同一管網不同時期的比較(縱向比較),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2.2單位管長漏損量
單位管長漏損量是漏損的水量和管長之間的比值,對管網漏損狀況的反映,是比較客觀、真實的。當管網的連接長度增加時,其連接點,也就是漏水點的數量增多,同時,在管網上進行私自接水、用水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并且因為用戶的增多,計量損失也會也會逐漸增加,最終導致漏損量大幅度增加??傮w而言,漏損量就是有管網決定的,并不是由供水量決定的,所以說,單位管長能夠更加客觀、真實的反映出管網的漏損水平,不管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都能夠適用。
當然,造成單位管長漏損量降低的一個原因,不一定是因為漏損量的減少,還可能是因為管網長度的增加當然,如果是單單為了評價管網本身的漏損現狀,采用單位管長漏損量這一指標還是比較合適的。另外,這一指標的最大缺點就是不夠直觀,比如,我國城市某一年度的供水管網單位管長漏損量為2.14m3/ (km·h),單看數字,并不能讓人們直接看出漏損的嚴重程度,這樣就會對后續的漏損控制方案的制定造成不利。
2.3管網漏失指數(ILI)
與漏損率和單位管長漏損量不同的是,ILI,也就是管網漏失指數,只能用來描述管網的物理漏失。但從指標本身的科學性上來說,ILI要漏損率和單位管長漏損量這兩個指標都要科學,原因是其考慮了不同管網屬性( 管長、用戶連接數) 和運行工況( 壓力) 的影響。同樣,ILI 指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計算不可避免物理漏失時,考慮不顧周全,如管材和管齡的影響,這對于管網老舊、管材質量差的水司來說,計算出的ILI值自然就會偏大,因此,在使用 ILI 值評價管網漏失管理水平時,對于老舊管網、管材較差管網來說就會有失公平。
3、漏損評價指標的改進及對比
3.1漏損率達標度(DoR)
管網漏損率這一指標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出管網的漏損狀況,更不適用于管網之間的漏損狀況比較。在進行管網漏損狀況比較時,應當全面考慮管網的具體情況,正是出于這個考慮,國家在制定供水管網漏損評定標準時,在基本漏損率( 12% ) 的基礎上根據管網特征進行了一定的修正,以保證管網漏損狀況考核時的公平性。這些修正因素包括抄表到戶率、單位供水量管長以及供水壓力。因為實際上每一個管網的漏損率標準都是不同的。在考慮管網漏損狀況的比較時,應當將其漏損率指標考慮進去。
3.2管網漏損指數(WLI)
由于管網漏失指數(ILI) 描述的是管網物理漏失,而我國目前通常考慮的是漏損,而不僅是物理漏失,因此 ILI 并不太適合.WLI 與 ILI 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關注的是管網漏損,而不僅僅是物理漏失,更加符合我國目前的實際狀況。但 WLI 沒有采用管網壓力這一變量,一方面是因為管網壓力僅僅顯著影響到物理漏失,而對計量損失和其他損失影響較小,因此無法確定壓力的影響系數; 另一方面,根據《城市供水統計年鑒》的數據,我國的管網平均壓力多數比較相近,計算發現在此范圍內漏損量與壓力沒有顯著性相關關系。盡管如此,筆者認為,WLI 仍然比 ILI 更加適合在我國應用。
3.3管網漏損評價指標的對比
漏損率受供水量的影響,能夠直觀表達漏損占供水量的比例,適合作為經濟指標。
單位管長漏損量受管長的影響,能夠表明管長對漏損的影響,適合描述管網健康狀況,但不夠直觀。
管網漏失指數( ILI)受到管長、用戶連接數、管網平均壓力的影響,考慮了不同管網特征對物理漏失的影響,但不適合評價漏損,而且我國缺乏應用的數據基礎。
結語:
總之,管網漏損評價對制定科學、合理的漏損控制方案、控制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采用漏損率、單位管長漏損量、管網漏失指數(ILI)等評價指標進行評價,還是采用管網漏損率達標度和管網漏損指數,都要根據現實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進行評價,當然,為了保證最終的漏損評價能夠更加的真實、客觀、有效,就要盡可能地采用多個指標進行評價,從而保證最終的漏損控制方案能夠更加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徐強,陳求穩,顧軍農等.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研究進展[J].中國給水排水,2012,28(24):5-9.
[2]徐強,供水管網漏損評價指標對比與改進[J].中國給水排水,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