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防汛抗旱工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分析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創建了防汛抗旱減災的工程體系,并且對新時期如何提高防汛抗旱減災進行對策的分析。
【關鍵詞】防汛抗旱;減災對策
各種干旱洪澇災害在我國自古以來時常發生,我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人為情況和自然環境影響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越來越嚴重,氣候異常現象愈發突出。各地經常發生嚴重的干旱、洪澇、臺風、泥石流等災害,嚴重威脅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命財產。隨著我國不斷研究新對策,政府領導力度加大,加強了防汛抗旱體系,減少自然災害對我們的損失。
1、我國防汛抗旱減災歷史與現狀
據統計長江流域自然災害數量隨著社會的變化呈上升趨勢,長江沿途植被的破壞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對防災和減災基礎工程建設的不重視使人們應對旱澇災害能力差,再加上多雨氣候,更容易遭受水災的襲擊。歷史上記載長江上游水流清澈,植被茂盛,很少出現水土流失現象,長江中下游屬于平原地區水流緩慢,有效防止了洪澇災害的出現,眾多湖泊的蓄水工作也有效緩解干旱。在建國后,我國逐漸重視對長江流域的旱澇災害的治理工作,大規模增加植被、改良河道、建設防洪灌溉工程等治理長江流域,有效的減少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澇災害的發生。現如今的環境變化對防汛抗旱減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當前的防災減災工程體系完善,組織機構健全,指揮調度統一,防御能力提高。目前我國的各大江河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防洪能力,臺風易發地區也提高了防臺風的標準。基本保證了干旱地區的農業和生態環境不會受到較大的損失,政府提高了對各大江河湖泊的管理與調度,并成立了防洪抗旱的協調領導班子,對各大鄉鎮的防洪抗旱情況進行匯報分析,對城市的安全發展也有了一定的保障。通過合理的布局與管理控制來實現防洪抗旱減災自救的工程體系,對于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和防控響應有更為及時的規范,在政府的指揮調度與決策上更加的科學、快捷,使得災后搶救更為及時,運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加強人們對于水災旱災的關注程度。
2、新時期關于防汛抗旱面臨的挑戰
第一,新時期依據我國的國情,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人生態環境。水旱災害防御要以人為本,從人民的需求出發,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防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人們的生命安全工作的首位。
第二,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為蓄水興利或景觀效益進行節節攔蓄,梯級建設漿砌石低壩。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質較多,造成河床淤積,阻水嚴重,壩前庫容迅速衰減,嚴重影響河道行洪。
第三,統籌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協調發展,防汛抗旱減災工作應該兼顧城市和農村的利益,兼顧一般地方保護區和重要堤防區的利益。中小型河流大多河槽寬淺,洪水來勢迅猛,要合理的選擇蓄水建筑物類型。目前,適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類型主要有砌石壩、提升閘、翻板閘和橡膠壩。合理的防御洪水,保證缺水地區的需求,并且科學利用洪水,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近年來全球變暖,中國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洪澇、干旱更加凸顯并將長期存在,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局部強降雨和突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的發生給防御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其五,目前一些地區通過地方財政對部分中小型河流進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專業規劃設計和先進的治河理念,還是存在著措施不當、投資浪費等問題。
3、 防汛抗旱減災對策與分析
3.1 更新防汛抗旱減災的理念
新時期的防汛抗旱減災理念在不斷的更新,隨著我國針對防洪工作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防洪條例》的出臺對防洪工作的進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堅持防汛抗旱舉措的同時,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洪水的發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從根本上解決洪水的發生。現在,我國的防汛抗旱體系已經不僅是傳統的保護農田,還有注重保護城市和生態環境。規范人類的社會活動,加大對于洪水的控制和管理。
3.2 建立完善指揮系統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把科學技術引進到防洪抗旱減災工作中來,通過建立完善的指揮系統有效的整體把控實現對防災減災工作。及時調整解決其中薄弱的環節,在人員及物資的配置上從全局出發實現最優配置,實現防洪抗旱減災新體系的構建,有效的提高了防汛抗旱減災工作效率。此外也要各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防洪抗旱減災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監督。
3.3 規范人類社會活動
控制水旱災害發生除了使用工程技術外,還要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規范人類活動,加強社會管理,嚴禁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嚴禁在洪水高風險區盲目建設開發,嚴禁擠占河道、湖泊,嚴禁在水資源嚴重匱乏地區建設高耗水企業,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致災的可能性。
3.4 加強能力建設
首先對于一些邊遠山區、農村普及防洪抗災理念和群眾性的搶險救援力量能力,加強專業化的防汛機動搶險隊和抗旱服務隊建設。事實上,我國面臨的防汛抗洪任務非常的艱巨,一定要建立一只能力強大的抗災隊伍,運用先進科學的技術來實現防洪抗災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3.5改善環境注重生態
一般情況下泥石流以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發生在偏遠山區情況較多,因預警應急響應措施不健全,易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受到威脅。因此河道整治中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樣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寬窄交替、深潭淺灘交錯、急流緩流并存、偶有彎道與回流的自然形態,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樣性,另外,盡量不要對天然河道進行人工渠道化護砌。
4、結束語
雖然我國在防汛抗旱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仍需要強化防汛抗旱的風險管理,不斷加強宣傳力度進而規范人們的活動。防汛抗旱減災工作的質量關系給環境帶來的破壞,也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要充分利用經濟發展帶來的優勢,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新的角度推進防汛抗旱工程的建設,從進而提高防汛抗旱減災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敬玉.淺談防汛抗旱工作中幾個實際問題[J].水利建設與管理,2008,28
[2] 丁留謙.實施并不斷完善山洪災害的綜合防御措施[J].中國水利,201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