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高安市被列入江西省四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之一,為解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四年來,按照“政府引導、行業指導、主體明確、管理規范”的原則,高安市對符合全市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的農田水利設施新建和改建項目,根椐實際需求和群眾意愿陸續實行了自主建設。根椐工程類型、建設主體、實施方式的不同,在明晰工程產權,完善管護組織基礎上,為保障小農水建設項目的建設投資績效,建立了“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理模式, 實現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提升了全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平。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管方式
一、明確補助項目范圍
1、建設資金不超過20萬的單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改建、維修養護項目。包括山塘、渠系建筑物、水池、陂閘、泵站、機井、高效節水首部工程的新建、改造工程等。
2、使用資金不超過50萬的成規模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項目的維修養護項目。包括小(2)型及以上水庫、小(2)型及以上水閘、排澇站、灌區引水工程等。
二、項目補助流程及方式
工程項目采取“先申報批復、然后建設實施、最后驗收獎補”的建設方式。在項目已經完成自主申報、實施方案編制、審批及組織實施后,按照農民用水戶協會自驗→鄉鎮初驗→縣級復驗→項目補助的流程進行。具體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小農水項目管護主體根據需要編制實施方案;
第二步:縣級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審核方案,并由主管部門對審查合格的方案進行批復;
第三步:項目主體根據已批復的實施方案組織項目建設;
第四步:農民用水戶協會自驗。由農民用水戶協會組織村民代表和受益群眾代表全程參與。
第五步:鄉鎮初驗。項目所在鄉、鎮(街道)政府組織初步驗收,并形成初步驗收報告;
第六步:縣級主管部門聯合相關單位復驗。初步驗收合格后,鄉鎮向市水利、財政局申請復核驗收。項目復驗時,建設單位(項目管護主體)提交相應的驗收資料。
第七步:對按要求完成的項目按標準落實補助資金,對未按時完工或工程質量不合格的項目不予獎補。
具體的項目補助方式有:資金直補,設備補助。
(1)資金直補主要包括山塘達標整治工程、泵站(機井)更新改造、小水閘、渠道改造工程。
(2)補助設備的方式主要在純公益性工程,如電力排澇站升級改造工程,按照土建部分主要由鄉鎮自主招投標,機電設備則由縣級采購辦統一采購執行。
三、制定項目補助標準
經過3年探索,高安市確定了兩種補助標準:山塘的庫容來補助和按照完成審計的工程量補助。
1.按照山塘的庫容來補助。山塘整治工程,按立方米水補助3元。高安屬丘陵地區,山塘大部分大壩較長,改造資金較大,一般投資在5元/m3左右。2015至2016年實施的山塘達標整治建設76座,完成投資1840萬元,上級財政補助1150萬元,群眾自籌690萬元;
2. 按照完成審計的工程量補助
(1)泵站(機井)更新改造、小水閘、渠道改造工程,按完成工程審計工程量的2/3進行補助。比如,2015年,蘭坊鎮的虎崗水閘重建,完成投資近50萬元,市財政獎補30萬元;太陽鎮火田提灌站改造,完成投資15萬元,市財政獎補10萬元。自2015年以來,全市此類項目支出獎補資金1100余萬元。
(2)河溝渠清淤,按完成工程審計工程量每方5元進行補助。2016年全市河溝清淤達100多萬方,投入財政補助500萬元。渠道清淤整治120多萬方,投入水利獎補資金600多萬元。
四、主要成效
1.解決了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績效問題。“先建后補”、“撬動社會資本”的好處在于讓國家的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看見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石頭,每一方混凝土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好后,是要為農業產業服務的,只有從質量上把關,建成實用的工程,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
2.解決了建設與管理主體缺失的問題。“先建后補”解決了小農水工程產權虛置、主體缺位、權屬不明、效益滑坡的問題,群眾真正成為了小農水工程的所有者、建設者、受益者、管理者,權責通過“自主建設”這個利益聯結點得到了統一。
3.解決了進度和質量的問題。群眾主體地位的確立,使制約工程建設的政策處理、施工材料“二次搬運”等問題得以迎刃而解。“先建后補”“建好才補”的機制,使群眾在自主建設中有一定的質量風險意識,樸實的“家業”情結對質量監督更實在、更有效。
4.解決了助農與增收的問題。群眾參與面、參與程度的提高,以及“幫工獲酬、錢勞找補”等方式,確保了更多的建設資金以勞務報酬的形式回饋給群眾,群眾不僅有工程帶來的間接收益,更有家門口務工的直接收益。
5.解決了政府行政單位直接參與項目建設的問題。以往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項目,多由資金歸口部門直接擔任或內部設立建設單位,政府行政單位既是行政監督部門,又是參建單位,政府部門“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尷尬身份使得行政監督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項目前期自建,完工后政府行政單位以獎勵的形式對驗收合格項目進行補助的模式,很好的解決了行政單位直接參與項目建設的問題。
五、需要注意的問題
“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管護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注意:
1.項目補助標準要合理:定額補助標準的制定要適應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充分考慮山區、丘陵、平壩等不同地形條件對小農水工程造價的影響,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簡便直觀、易于接受。既要兼顧當地農民群眾的接受能力,又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有利于推動多樣化的農田水利投入機制的構建和形成。
2.完善各類項目補助方式。應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不斷探索完善各種項目補助方式,根據各類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類型,逐步完善適用的補助方式。如物資補助,可以補助割草機、便攜式清淤機等。
3.做好項目補助公開公示。在項目補助環節實行全程公開公示制度,做到公開透明,陽光運行。
高安市農田水利設施自2015年實施“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建設方式已經三年,期間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有關辦法、細則來推動、規范管理模式的實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