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產堤是黃河下游灘區群眾自發修建的,由于歷史原因和沿岸居民認識水平的不同,現狀生產堤兩岸間距、斷面尺寸和施工質量都呈現出較大差異。生產堤阻斷了黃河下游河道灘槽水沙交換,對加大河槽淤積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生產堤對河道淤積的部位和形態有重要影響;生產堤對河道沖刷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目前逐步廢除生產堤是黃河下游灘區治理的上策。
【關鍵詞】黃河灘區;生產堤;灘槽演變;漫灘洪水
黃河下游灘區既蓄滯洪水又沉積泥沙,是灘區人民賴以生存的場所。黃河下游洪水漫灘完全是自然的,灘區滯洪沉沙與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矛盾突出。一方面,為生命財產安全,灘區人民修建了大量生產堤;另一方面,生產堤的存在縮窄了河道過洪斷面,對下游防洪安全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本文在分析了黃河生產堤現狀分布的基礎上,探討了黃河生產堤對黃河下游河道沖淤的影響,試圖為科學解決生產堤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1、黃河生產堤分布特征
生產堤是灘區群眾自發修建的,由于歷史原因和沿岸居民認識水平的不同,現狀生產堤不論兩岸間距,還是斷面尺寸和施工質量都呈現出較大差異。
(1)生產堤斷面差別大。保護灘區面積比較大、灘區村莊密集、經濟較好的河段,生產堤斷面較大,頂寬一般6.0~8.0m,高出當地灘面2.0~3.5m,主要分布在濮陽、范縣、長垣、東明、蘭考、臺前、梁山等東壩頭以下低灘河段;保護灘區面積不大、灘區村莊密集、經濟狀況一般的河段,生產堤頂寬一般4.0~6.0m,高出當地灘面2.0m,可防御當地流量8000m3/s左右,主要分布在鄆城、鄄城、菏澤等地河段;灘面較高的東壩頭以上河段,以及在嫩灘區修建的生產堤,頂寬1.0~4.0m,高出當地灘面1.0~2.0m,可防當地流量4000~5000m3/s,主要分布在原陽、開封、中牟等河段。
(2)生產堤間距上寬下窄,平面布局雜亂無章。一方面受黃河下游河道形態及灘區范圍影響,夾河灘以上河段兩岸生產堤間距較大,一般都在3.0km以上,夾河灘至高村河段1.5~2.5km,高村至孫口河段0.8~2.0km,孫口以下河段1.0km左右;另一方面由于修建目的及時間不同,保護村莊、耕地、經濟園區和兼做交通的生產堤橫七豎八交織在一起,加之近幾年汛期洪水很小,嫩灘裸露,不少地方與水爭地現象十分嚴重,隨著河槽的萎縮生產堤修建不斷向河道主槽推移,不少地方不僅修建一道生產堤還修有第二道,更有甚者在河槽中修建了第三道生產堤。
2、黃河生產堤對河道沖淤的影響
黃河下游河道沖淤具有“多來、多排、多淤” 演變規律。將歷史各典型時期生產堤狀況、水沙條件、灘槽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以下認識:
(1)生產堤對河道沖淤的影響存在差異
生產堤的修筑,阻斷灘槽水沙交換,限制了泥沙的淤積范圍,加快了主槽淤積抬高的速度。例如1950~1959和1965~1973年兩個時段,前者年均來水480億m3,來沙17.95億t,平均含沙量37.4 kg/m3,后者年均來水480億m3,來沙16.26億t,平均含沙量33.9 kg/m3,兩者年均來水來沙十分相近。前者年均淤積3.61億t,主槽淤積占23%,灘地淤積占77%,后者年均淤積4.39億t,主槽淤積占67%,灘地淤積占33%。這種差別雖然與水沙過程和河道擺動受限等因素有關,生產堤的存在無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1960~1964,2000年以后小浪底清水下泄時期和1981~1985年豐水枯沙時期,雖有生產堤的存在,對河道沖刷均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沖刷期水流挾沙能力大多處于不飽和狀態,生產堤約束水流,使之少出支汊串溝,還可截支強干,使主流保持較強的沖刷能力。
(2)生產堤對加大河道淤積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1975-1977年各灘區主槽年均淤積量為0.69億m3,灘地的年均淤積量為1.12億m3,全斷面的年均淤積量為1.81億m3;而1981-1985年各灘區主槽的年均沖刷0.48億m3,灘地的年均淤積量為0.10億m3,全斷面的年均沖刷0.38億m3。綜合分析原因主要是水沙條件的改善所致,從來沙時間分布上比較,前者比后者水枯沙豐且來沙集中,后者水豐沙枯且水沙組合、搭配比較理想。因此,生產堤對加大河槽淤積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生產堤對于中常流量洪水的漫灘和灘地淤積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生產堤本身質量較差,抗沖能力弱,大洪水期間經常漫決、沖決或掉入河中,所以對大流量洪水條件下的洪水漫灘和灘地淤積影響并不明顯。
(3)生產堤對河道淤積部位和形態有重要影響
對某一漫灘洪水,自然情況下漫灘洪水以灘唇淤積為主,灘區深處淤積很少,漫灘水深愈大,淤積影響的范圍也愈大,靠近灘唇附近的灘面淤積厚度遠大于灘區深處,灘面橫比降增大,尤其是洪水流量接近平灘流量時,這種規律表現尤為突出。如將觀測大斷面與當年的漫灘水深和生產堤情況進一步聯系得出:生產堤擋水標準較高,不易被洪水沖決的生產堤可以割斷河槽與灘地淤積的聯系,凡是存在生產堤、且連續成系統的河段,泥沙大都淤積在生產堤前,堤后則是低洼地帶;但如果灘區存在串溝與上游有缺口相連、洪水通過口門及串溝進灘時,灘區深處也發生大的淤積,以上現象在92、94和96年洪水時表現尤為明顯。
3、結論與建議
在目前槽高灘低的情況下,全部廢除生產堤,危及灘區防洪安全,很不科學,所以,逐步廢除生產堤是黃河灘區治理的上策。建議近期控導工程連線之內的生產堤必須全部破除,控導工程連線之外的生產堤也要防止無序修筑與加高;遠期處置可視將來灘區安全建設、中水河槽塑造、灘區補償政策落實及其它處置方案的論證結果而定。
參考文獻:
[1] 胡春宏,等著.黃河水沙過程變異及河道的復雜響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潘賢娣,李勇,張曉華,等著.三門峽水庫修建后黃河下游河床演變[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1624052)
作者簡介:馬琳(1981- ),女,山東濱州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勘察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