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粵西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目前正處于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的最佳機遇期,在項目實施的工程中發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通過分析,提出以科學化、系統化的管理流程,盡量避免在勘測設計工作中重復犯同樣錯誤,以期加快進度,提高質量。
【關鍵詞】粵西;小流域綜合治理;勘測;設計
1、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社會經濟、農村城市化和城市工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區域和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廣大的丘陵山區,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氣象條件和區域生態環境,導致山洪災害不斷發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經常受到威脅;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未能得到全面治理,直接影響當地的農村經濟發展。因此,為全面落實國家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關政策,改善丘陵山區小流域內群眾居住和生產生活條件,治理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和面源污染,從根本上解決小流域的安全、生態、發展、和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意義重大。
通過調查分析粵西近些年小流域綜合治理完工驗收階段及正在進行施工設計部分項目,不難發現:目前粵西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存在項目前期規劃工作較粗;勘察設計周期短、前期經費少、設計任務重;后續施工面臨項目經費不足、現場工農關系復雜、協調難度大等諸多問題,認真分析這些問題性質、誘因、處理方法,尋求其規例性,通過在前期勘測設計工作中較準確的預判,并在施工圖設計工作中有針對性地處理,讓小流域綜合治理設計工作少走彎路,合理規避風險,為項目提供盡量完善的勘測設計產品。
2、現階段勘測設計中存在的部分問題
選取其中一些項目,對現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梳理,發現主要問題包括:①勘察力度不夠充分、技術精確度較差②現場踏勘不細致、項目現場環境掌握不夠③工程設計較為盲目④無人居環境和污水治理工程設計或內容過于簡單,深度不夠等問題。
(一)勘察力度不夠充分、技術精確度較差
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設計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工作,一定要按照水利水電工程的勘察設計要求進行勘察和測繪。小流域綜合治理范圍較傳統的河道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廣,治理措施、手段較傳統的多,這就使得勘察的工作量增加,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勘察單位往往需要控制成本,使很多勘察工作不能到位,再加上很多勘察人員的技術水平不足,而且由于此類工程本身相對隱蔽,加大了勘察難度,在沒有完成全面勘察、基礎資料收集不足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設計,導致設計難以與工程實際情況相匹配,存在較大差距,設計質量得不到保障,影響了工程施工。比如小流域治理措施中的谷坊、攔砂壩、格柵壩等,很多單位對此都采用少做、甚至不做勘察實驗,導致后續設計依據不足。
(二)現場踏勘不細致、項目現場環境掌握不夠
現場踏勘是項目設計的重要環節,由于水利工程既具有它的共性同時也有它的特殊性,現場踏勘更是不可缺少的,它對工程選址、工程方案選定有重要意義。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通過小流域現場的踏勘,我們能判定相應的工程措施是否與實際相適應;通過走訪,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地群眾的訴求,從而使后續項目施工得到當地的支持和擁護,從而促進項目順利向前推近。但實際上,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現場踏勘成果不能滿足后期設計要求,而后期的設計又在此基礎上為了完成任務而設計。比如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措施(谷坊、攔砂壩、格柵壩、坡地改梯田等)與實際地形不適應,沒有新建該類措施的必要;植物措施(補植水保林、新增水保林、經濟果林)沒有合適的土地來容納該類措施,未與當地老百姓充分溝通,后期施工得不到當地人的認可和支持,亦未與林業局或其他部門的規劃是溝通,造成重復規劃和設計,后期變更較多;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崩崗、滑坡、泥石流等)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等。
(三)工程設計較為盲目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中,一些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過于盲目,有的設計人員在沒有充分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就憑借以往的經驗進行設計,未充分了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內涵,使工程措施過多的偏重于河道治理及防洪工程的建設,而忽略或淡化了流域河道上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及地質災害防治等內容,從而使得項目過多的體現在“治”上,而不是“防治結合”上,容易造成流域范圍內河道一直在治理,但卻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項目確立后建設時間短,勘察人員需要在規定工期內完成建設任務,對現場的勘察、測量并不完全,得出的數據不具備科學性,有的設計人員過于依賴工程勘察、測量的結果,對于其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在設計方案形成之后也沒有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比較和論證,確定了基本的可行性就完成了任務,忽略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很多地方都考慮不周,最終方案常常會與實際情況脫軌,不能正常進展或進行中不得不中止,造成資源浪費、缺乏經濟性、影響工程質量等隱患。
(四) 無人居環境和污水治理工程或內容過于簡單,深度不夠
隨著人們的居住環境在人口迅速增長所造成的壓力下不斷惡化,人居問題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能有力提高流域范圍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兩岸的防洪能力,能夠防治項目區域內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增加項目區域內的森林覆蓋率,減少泥沙入河,使當地自然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使之成為天然的森林氧吧,出門便能看見青山麗水,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既有金山銀山,也有綠水青山”的期望將不在遙遠。因此,在項目設計當中應盡可能充分考慮人居環境和污水治理工程內容,提出具體措施,留足工程經費!
3、粵西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勘察設計工作的應對與思考
隨著小流域綜合治理類項目在粵西的大量實施,很多在前期勘察設計階段為考慮到的問題會漸漸暴露出來,現僅從個人角度出發,總結了上述部分問題,提出如下建議,在今后的勘察設計工作中少走彎路,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盡量完善的勘察設計產品。
a、①勘察單位未進場前需編制勘察大綱,與主體設計人員對接,明確勘察任務,進場后應加強地表地質調查基礎工作,嚴格控制勘察原始資料質量,認真分析問題實質,加強前期工作的分析預判;后期勘察工作及勘察報告嚴格按照國家規范執行,保證成果質量,同時做好現場補堪的準備,在施工圖階段更應結合施工期地質勘察工作,做到“質疑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步工作法;②業主單位應充分配合勘察單位協調現場情況;③審查單位嚴把審查關,進一步完善成果質量;④批復單位按照《工程勘察設計收費管理規定》取費標準留足勘察設計經費。
b、①現場踏勘前,做足充分的準備,列出資料收集清單,區分踏勘工作的主次點。②去現場必須帶圈定設計范圍的現狀地形圖,參照地形圖對現場用地范圍的地物、地形等進行檢查,復核擬定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措施(谷坊、攔砂壩、格柵壩、坡地改梯田等)是否與實際地形相適應,有無新建該類措施的必要,是否需要增加治理措施,并做標記;對設計范圍內必須受保護的相鄰建筑、古樹名木等要查詢,尤其要查看其是否會對委托的項目構成不利條件的制約因素;必須對圈定的設計用地邊界范圍進行現場核定,復核擬采用的植物措施(補植水保林、新增水保林、經濟果林)土地容納面積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是否與林業局或其他部門的規劃相重合;亦可與當地老百姓充分溝通,向其解釋項目的意義和將會給其帶去的實惠,得到當地人的認可和支持③聽取甲方對設計項目的功能和使用的意見和要求,對設計上的重大問題同甲方研究討論,以利于工作開展。
c、在設計的過程中不能過于盲目和執著,過于依賴工程勘察、測量的結果,對于其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進一步的研究,對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比較和論證,因地制宜,充分體現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內涵,使工程措目標化,防治結合,使小流域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同時,設計單位應加強管理,做好項目各專業溝通及設計接口資料對接,項目設計應加強專業素質,提高溝通能力,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根據本單位情況及個人經驗有如下認識:
①數據庫的建立(動態問題模型的建立)。以上問題僅是在粵西小流域綜合治理勘測設計工作中較為常見的,可以建立問題數據庫,在實際工作中采用PDCA方式不斷補充完善,適時修正并監控本單位在項目中出現問題的類型,及時糾偏。通過數據庫的建立和適時修正,可以讓勘測設計人員(建立風險意識)在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比對分析。
②問題預測機制的建立。采用國內、國際目前通行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建立問題預測體系。
③問題分析判斷機制的建立。 在勘測設計進展到各階段具體方案成型之前,由項目組綜合分析并將初步成果報送院總工組織評閱,通過院ISO管理系統進行留痕管理,形成報批方案。方案通過上一級評審后還應及時對應補充。
④問題對應處理方案。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及時跟蹤處理效果,及時反饋、及時修正,采用項目管理中的WBS(工作分解結構)方法對應分解。
如果將以上幾點認識結合項目管理、風險管理、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的相關知識,可以得到以下簡要流程圖(見下圖),管理和控制可以更直觀。同時,勘測設計單位通過引入項目管理的理念,建立適合自身的項目管理體系,可使設計單位少走彎路、提高效率、提前把控風險。
4、結語
近年來,廣東在抓好大江大河水利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以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新嘗試,將“安全、生態、發展、和諧”確定為廣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總體目標,粵西目前正處于加快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的最佳機遇期,勘測設計單位如何在諸多不利因素中更好更快地為項目業主提供高質量的勘測設計產品、提高自身水平,依然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應當更多思考的重要問題。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使粵西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勘測設計工作及管理水平更上臺階,為整個粵西、乃至全國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服務。
參考文獻:
[1]邵艷,水利水電工程勘察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20):125-125.
[2]李敏,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設計要點淺析[J],水電與新能源,1671-3354.2015.05.001-03
[3]余新曉.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幾個理論問題討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1672-2841. 2010.04.001-04
[4]劉長軍,水利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