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求,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本文結合丹徒區實際,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思路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水安全,加強農業用水需求管理,以完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基礎,以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目標任務和要求
全區2018年計劃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15萬畝,出臺丹徒區農業水價核定辦法,核定下發丹徒區農業水價指導標準,建立和執行丹徒區農業水價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民用水合作組織,2018年底前改革到位,改革區域內末級渠系管理組織覆蓋率100%。
三、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設重點
(一)工作組織建立和開展
成立由區政府領導為組長,區水利農機局、財政局、物價局、農委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區政府辦公室牽頭,建立以區水利農機局、區財政局、物價局、農委相關科室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具體負責改革工作的推進。各鎮(街道、園區)分別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明確分工,細化責任,協同推進。
(二)計劃完成綜合改革面積
全區2018年計劃完成改革面積1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18年上半年全面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小型灌區2018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
(三)相關政策辦法制定出臺執行情況
1、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1)測算農業供水成本
按照省物價局、省水利廳、省財政廳關于農業用水價格核算管理辦法要求,測算農業供水價格,包括全成本水價、運行維護成本價等,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兩部制水價,暫不具備條件的地區確保實行單一制水價。
(2)分級制定農業水價
農業水價按照價格管理權限實行分級管理,制定實施細則和具體規定。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實行政府定價;中型灌區末級渠系及小型灌區農業水價,根據區域特點實行政府指導定價,具備條件的由供需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按照有利于促進節水、保障工程良性運行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原則實行協商定價。
(3)探索實行分類水價
區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業等用水類型,在終端用水環節探索實行分類水價。統籌考慮用水量、生產效益、區域農業發展政策等,合理確定各類用水價格,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用水價格可高于其他用水類型。
(4)逐步推行分檔水價
根據區域條件實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合理確定階梯和加價幅度,促進農業節水。用水年際變化大的地方結合實際實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用水量受季節影響較大的地方可實行豐枯季節水價。
2、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
(1)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
在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的基礎上,建立與節水成效、調價幅度、財力狀況相匹配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補貼標準根據定額內用水成本與運行維護成本的差額確定,重點補貼種糧農民定額內用水。補貼對象為采取節水措施的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種糧用水大戶、規模經營主體等用水主體。
(2)建立節水獎勵機制
在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的基礎上,建立與節水成效、財力狀況相匹配,易于操作、用戶普遍接受的農業用水節水獎勵機制。
(3)多渠道籌集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
統籌各級財政安排水管單位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維修養護經費、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維修養護補助、調水費用補助、(高)揚程抽水電費補貼和有關農業獎補資金、節能減排資金等,落實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來源。
(四)水權分配
以各鎮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基礎,綜合農業用水定額、灌溉面積、水文數據、渠道水利用系數等因素,確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按照灌溉用水定額,逐步將鄉鎮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細化分解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戶、承包經營企業等用水主體,落實到具體水源,明確水權,頒發用水權證,實行總量控制。
(五)完善供水計量設施
目前全區已安裝計量設施共計115臺,2018年將繼續加快供水計量體系建設,新建、改擴建工程要同步建設計量設施,計劃在原有配備的計量設施基礎上,再完成配備計量設施150處,實現全區提水泵站計量設施安裝到位率達到80%,水庫、重點塘壩等自流灌區安裝基本到位;高效節水灌溉區域全部改革到位,其它改革實施面積范圍內計量設施全部配套到位。
(六)完善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機制
一是提高農業供水效率和效益。二是加強農業用水需求管理。三是探索創新終端用水管理方式。四是繼續統籌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和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四、保障措施
(一)落實工作責任
區人民政府對全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負總責,區水利農機局牽頭,區物價局、區財政局、區農委配合,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及時定期總結改革經驗。各鎮(街道、園區)人民政府(辦事處、管委會)對本區域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負總責,組建改革工作機構,細化明確改革時間表和分步實施計劃,細化年度改革目標任務,抓好各項措施落實。
(二)加大投入力度
2018年計劃投入約1000萬元,主要更新改造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灌區用水計量設施安裝和精準補貼工作,資金籌措主要以財政補貼為主,多方籌措資金,通過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護。
(三)強化監督考核
建立以區物價局、區財政局、區水利農機局、區農委為成員單位監督考核小組,定期對各鎮(街道、園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并上報區政府將各地工作進展情況定期通報,推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