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論反壟斷法之寬恕制度
◎王麗
反壟斷法的寬恕制度是一種反壟斷執法措施,這種措施最初源于美國,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該制度實施以來,通過對壟斷行為進行查處,有效的凈化了市場競爭秩序,使得經濟維持在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直到現在,反壟斷法的寬恕制度成為了許多新興國家在維持本國市場競爭秩序方面所設立的一個制度,并且發揮了良好的作用。當然我國的反壟斷法也規定了相應的寬恕制度,但是由于可操作性較弱,加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使得具體操作起來存在不小的難度,實施效果也并沒有達到理想。本文首先從反壟斷法寬恕制度本身出發,深入剖析其內涵及由來,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寬恕制度及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
對任何一項制度的研究首先都必須要明白該項制度的內涵,以此為基礎才能進一步對該項制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反壟斷法的寬恕制度亦不例外。因此,筆者將在下文中將對反壟斷法寬恕制度的由來以及壟斷行為危害及特征進行論述。
反壟斷法寬恕制度的由來。壟斷協議特別是核心卡特爾可以說是壟斷行為中最為隱秘和市場危害最大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對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基于此,各國都對壟斷行為實施嚴厲的打擊,以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但是隨著反壟斷機構對卡特爾成員查處的越來越嚴格,卡特爾成員為了逃避懲罰,其簽訂的壟斷協議越來越隱秘,這導致查處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寬恕制度在美國應用而生。美國的反壟斷寬恕制度是指從事卡特爾行為的成員在被反壟斷機構調查前主動提供從事卡特爾行為的證據最終得到減免處罰。 實質上這種制度主要是通過對科特爾成員內部進行瓦解,以此逐步對其進行打擊。這種制度在美國的懲治壟斷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逐漸增多,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深受壟斷行為對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危害,由此,許多國家紛紛效仿美國實施反壟斷法的寬恕制度來規制日漸增多的壟斷行為。
壟斷行為的危害及特征。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壟斷協議又稱為卡特爾。壟斷協議包括橫向壟斷協議和縱向壟斷協議,不管是哪一種,都會對市場經濟造成嚴重的危害。橫向壟斷協議是指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達成的旨在限制或者排除相互競爭的協議。這種情況從消費者的層面來看,使得買賣雙方的地位嚴重不對等,賣方牢牢把握市場,消費者卻處于了一個極為被動的地位。從整個經濟市場秩序來看,這種橫向壟斷協議嚴重的影響了公平的競爭秩序。同樣,縱向壟斷協議也是如此,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或者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的方式,使得不同的經營者無法根據市場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影響公平公正的競爭秩序。 其他幾項壟斷行為也是這樣,對正常的競爭秩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壟斷行為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這也是為何會引起重視并嚴厲控制的原因之一。壟斷行為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兩點:
隱蔽性。國家對于壟斷行為的查處越來越嚴格,使得壟斷行為的實施越來越具有隱蔽性,這同時也使得查處變得越來越困難。壟斷行為更多的是采用口頭協議或者相互間的默契等非正式形式予以確定,因此執法機關很難獲得強有力的證據,這進而增加了執法的難度。
易發性。消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的同時壟斷行為也逐漸的多了起來,不少的行業領域均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壟斷現象。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壟斷行為的易發性。
上述對壟斷行為的危害、特征以及反壟斷法寬恕制度的由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下文中將對我國反壟斷法上的寬恕制度進行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規定
我國在反壟斷立法方面起步較晚,并且較為原則化不夠具體,其中關于寬恕制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在第46條第2款中對寬恕制度首先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之后國家工商總局制定頒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查處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規定》以及國家發改委頒布實施的《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對寬恕制度作了一些補充和細化,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這些補充和細化并不是在反壟斷法中,缺乏系統性,增加了實際操作的難度。
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我國寬恕制度并未規定個人寬恕制度,寬恕制度僅適用于經營者而不適用于個人的規定影響了實施效果。寬恕制度的適用與一國法律責任的建構密切相關。我國的反壟斷相關立法中并未有針對個人的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因此寬恕制度也就不適用于個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寬恕制度適用于個人,將會有更加明顯的實施效果。因為對于是否實施了壟斷行為,企業的高管甚至是職工是有所了解的,如果能讓這些人對企業存在的壟斷行為積極的檢舉揭發,那么對壟斷行為的監管必將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尚未規定停止侵害的義務。寬恕制度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如果對獲得寬恕的企業并未規定后續的停止侵害等義務,那么極有可能出現公司獲得寬恕后繼續實施壟斷行為,損害競爭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這樣寬恕制度設置的初衷就不能實現。因此,應當對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打擊,否則沒有后續的相關規定,寬恕制度極有可能成為某些企業逃避處罰的工具。

甘肅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