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五榮
(甘肅省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改良OTD教學法在心內科護理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汪五榮
(甘肅省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目的 探索改良OTD教學法應用于心內科護理臨床教學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心內科實習學生86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實習時間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分別采用傳統護理臨床教學法和改良OTD教學法。實習結束,對兩組理論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考核,比較考核成績,同時采用問卷調查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的組間及組內差異。結果 試驗組理論與實踐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習結束后試驗組自我效能感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將改良OTD教學法應用于心內科護理臨床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帶教質量,值得在內科系統推廣。
改良OTD教學法;心內科;護理臨床教學
OTD 是以觀察(Observation)、教學(Teaching)、探討(Discussion)為核心逐步推進的教學方法[1],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在OTD教學中,學生首先進入臨床接觸病人或病例資料,對學科疾病有初步了解,激發學習興趣;而后進行課堂學習,通過教材對知識點的歸納和教師教授,系統掌握理論知識;最后組織臨床病例討論,應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現實問題,將知識點融會貫通。OTD教學法對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有較大幫助,但在實踐教學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2]。結合我院心內科實際情況,我們對OTD教學法進行改良,在討論階段設計學科典型臨床病例供學生討論分析,而后將病例進行情景再現,學生模擬操作,形成“觀察—教學—探討—行動”模式。現將改良OTD教學法的應用與效果評價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進入我院心血管內科實習的86名護理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實習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實習學生作為試驗組,采用改良OTD教學法。兩組各43人,來自同一院校,年齡及學習成績無顯著性差異,入科前接受的護理理論教育相同(見表1)。
所有學生根據安排進入我院心內科實習。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入科后先利用1~3天時間熟悉科室及基礎操作,而后跟隨帶教教師參加臨床護理工作,每周三下午參加本專業護理教學(約60分鐘),實習期4周,期滿后參加考核及問卷調查。試驗組采用改良OTD教學法,具體如下。

表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1)觀察。帶教教師依照內科護理大綱中循環系統內容,確定心內科常見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根據本科室條件遴選病例資料,擬定相關問題,通過微信群發送給學生。學生入科后,與心內科病人面對面交流,體會內科護理一般程序,觀察病情要領和急救方法,學習護患、醫護交流技巧等。比如通過觀察急性心肌炎病人病情及入院后處置過程,掌握典型急性心肌炎臨床常見癥狀,即心悸、氣促、胸悶及胸痛,查體心率加快、心臟擴大,實驗室檢查見白細胞計數、乳酸脫氫酶及磷酸肌酸激酶增高,心電圖可見各類心律失常。明白此時病人應臥床休息,進行高蛋白、多維生素飲食,減少回心血量,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護等。
(2)教學。經過前一階段的觀察,學生對疾病的臨床表現及護理方法有了一定印象,激發了對病因、治療、護理的學習興趣。帶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本、互聯網查找有關材料,而后以“突出重點、講清難點”為原則進行理論講授,使學生對疾病和護理知識有系統認識。
(3)討論。經過兩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理論知識,但還需要進一步運用。這一階段可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討論,帶教教師針對疾病治療和護理過程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形成臨床思維,討論重點護理操作的意義和技巧。
(4)行動。完成以上學習后,組織當月在心內科實習學生(一般4人)進行情景模擬。學生在帶教教師指導下設計病例,分配角色,再現臨床工作情景,鍛煉臨床查體問診、應急處置、護患溝通能力,并在高仿真模擬人上進行操作。
實習前后對學生進行一般自我效能感調查。實習結束后,組織理論及實踐考試,皆為百分制。理論考試利用醫院題庫進行隨機組卷;實踐考試分為護理操作(70%)、護理禮儀(10%)、應變能力(10%)、團隊意識(10%)4部分,由3位護師進行打分。
表2 兩組理論與實踐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理論與實踐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踐考核成績n 理論考核成績護理操作護理禮儀應變能力團隊意識對照組試驗組43 43 t值P 76.53±7.19 80.05±8.19 2.110<0.05 55.17±4.65 59.66±4.73 4.439<0.01 7.02±1.39 7.49±1.29 1.605>0.05 6.77±1.51 8.10±1.09 4.673<0.01 6.53±1.32 7.93±0.30 5.570<0.01總分76.53±4.34 83.17±5.00 7.612<0.01
表3 兩組實習前后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實習前后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s,分)
n t值P對照組試驗組43 43 0.159 2.743>0.05<0.01 t值P組別 實習后2.85±0.53 3.15±0.60 2.809<0.01實習前2.83±0.55 2.82±0.52 0.071>0.05
醫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護理教學作為醫學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目前主要的理論教學方法有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實踐教學方法有臨床路徑教學法、循證護理教學法[3]。以上教學法已在我國內科護理教學中廣泛應用,并取得一定成效。熊良圣運用PBL結合LBL教學法,不僅使學生提高了考試成績,而且對教學法的評價較好[4];王思婷等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知識和技能[5];李平平等認為運用臨床路徑教學法規范護理本科生臨床帶教,可提高學生個人素質[6]。這些方法極大地豐富了內科護理教學手段,給護理教育帶來活力,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PBL教學法對師資要求較高,通常在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實行;臨床路徑教學法目前尚不成熟,缺少關于不同學歷層次護理專業學生帶教方法的研究[3]。
OTD是以觀察、教學、探討為核心逐步推進的教學方法,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增加了情景模擬與仿真操作。實習科室帶教教師經過探討,根據教學大綱及科室情況,確定常見病與常見護理操作,選擇具有典型性的病例和操作,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教學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揮積極性,一方面運用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鍛煉臨床思維。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情景設計,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并利用仿真人進行模擬操作,形成“觀察—教學—探討—行動”模式。結果證明,該模式在教學中兼顧了理論與實踐操作,所以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護理操作、應變能力、團隊意識成績以及實踐考核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在護理禮儀提升方面,兩組未見明顯差別(P>0.05),我們認為護理禮儀與個人修養有關,需要長期培養,短時間內難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是通過親歷的掌握性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生理和情緒狀態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的,在人們選擇任務、堅持目標和努力程度上發揮決定性作用[7]。在改良OTD教學法“觀察—教學—探討—行動”模式中,學生在觀察階段、教學階段獲得替代性經驗,在討論階段獲得言語說服的效能信息,通過行動階段獲得掌握性經驗,感受4個階段以獲得生理和情緒狀態提供的效能信息。因此,我們認為改良OTD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能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由于地域和教學機構的限制,本次研究樣本采用累積方式獲得,對照組和試驗組根據時間劃分,可能存在偏倚。改良OTD教學法需要帶教教師投入比傳統教學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可能增加其負擔,影響臨床工作。另外,改良OTD教學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部分未投入相應時間和精力的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挫敗感。
在心內科護理臨床教學過程中,應用改良OTD教學法可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與實踐考核成績,對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及團隊意識有益。此外,改良OTD教學法可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提升護理帶教質量,增強學生職業信心,值得在內科系統推廣。
[1]于梅,李連濤.OTD教學法在康復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2(5):398-399.
[2]張細梅.OTD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14):1788-1790.
[3]張鳳媛.內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研究進展[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1):58-60.
[4]熊良圣.PBL與LBL結合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12):1084-1086.
[5]王思婷,韋麗華,張媛媛.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5):209-211.
[6]李平平,吳莉俠,羅南.臨床路徑在心內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25):5258-5259.
[7]Zhang J X,R Schwarze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Orient,1995,38(3):174-181.
G424.1
B
1671-1246(2018)01-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