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桂,孫香梅
(深圳市南山區西麗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55)
兩種手背靜脈穿刺方法對比研究
劉丹桂,孫香梅
(深圳市南山區西麗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55)
目的 對比兩種手背靜脈穿刺方法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6年1—12月我院門診輸液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握拳式穿刺法,研究組采用新穿刺法,即在患者手不握拳、自然放松的狀態下進行靜脈穿刺。對比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穿刺不良反應發生率、患者滿意度、穿刺時疼痛情況。結果 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8%,高于對照組的84%(P<0.05),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為2%,低于對照組的16%(P<0.05);研究組穿刺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低于對照組的16%(P<0.05);研究組患者滿意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88%(P<0.05);研究組穿刺時的視覺評分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相較于傳統握拳式穿刺,手不握拳、自然放松的靜脈穿刺法能夠有效提高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不良反應發生率,減輕疼痛感,提高患者滿意率,值得臨床推廣。
手背靜脈穿刺;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
靜脈輸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最為基礎的操作項目,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護患者靜脈是提升護理工作效率與患者滿意度,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重要條件[1]。手背靜脈是穿刺操作最為頻繁的部位,具有活動限制小、暴露部位少等優勢。然而,傳統手背靜脈穿刺要求患者先握拳,之后穿刺、松拳,但握拳后靜脈被拉成扁平狀,充盈效果不佳,且不易固定,給穿刺帶來了一定難度[2]。同時,穿刺時針頭扎在緊繃的皮膚上,明顯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松拳時還易因血管回縮而發生針頭滑出的情況,導致穿刺失敗。為改善手背靜脈穿刺效果,我院于2016年1—12月對100例患者分別采用不握拳與握拳兩種穿刺方法,現就兩種方法的穿刺效果做一介紹。
隨機選擇2016年1—12月我院門診輸液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50例。入組標準:(1)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與認知能力;(2)雙側肢體淺感覺正常,無知覺障礙;(3)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溝通障礙、意識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對照組:男28例,女22 例;年齡 15~60 歲,平均(38.5±5.3)歲;輸液時間 1~7 d,平均(3.2±0.5)d。研究組:男 28例,女 22例;年齡 15~60 歲,平均(38.8±5.2)歲;輸液時間 1~7 d,平均(3.5±0.8)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輸液時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
(1)對照組采用傳統握拳式靜脈穿刺。護士準備7號輸液針頭及常規用物,囑患者體位隨意,選血管,扎止血帶,常規0.2%安爾碘消毒待干,囑患者握拳繃緊皮膚,進針,見回血后平行推進針頭少許,松止血帶,患者松拳,松調節器,輸液貼固定針柄。(2)研究組采用新穿刺法,即手不握拳、自然放松式操作。選擇7號輸液針頭及常規輸液用物,囑患者體位隨意,肢體放松,選擇手背血管,扎止血帶,常規0.2%安爾碘消毒待干,操作者左手拇指拉直固定患者靜脈一端,將患者五指握在手中,選擇穿刺點穿刺,見回血后沿血管方向平行進針少許,松止血帶,松調節器,輸液貼固定針柄。
(1)一次穿刺成功率、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靜滴通暢,穿刺局部無液體外滲視為穿刺成功[3];穿刺局部青紫、無回血且無藥液滴注,回血但局部液體外滲均視為穿刺失敗。(2)穿刺不良反應,包括液體外滲、血管周圍淤血、靜脈炎、針頭阻塞致皮下青紫。(3)自擬手背靜脈穿刺滿意度調查表,了解患者對本次穿刺操作的滿意度。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4)視覺評分量表(VAS)。評價兩組患者穿刺時的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評分越高說明越疼痛。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5.0軟件處理與分析,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8%,高于對照組的84%(P<0.05);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為2%,低于對照組的16%(P<0.05),具體見表 1。

表1 兩組穿刺情況比較[n(%)]
研究組穿刺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低于對照組的16%(P<0.05),具體見表 2。

表2 兩組穿刺不良反應比較(n)
研究組穿刺滿意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88%(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穿刺操作的態度(n)
研究組VAS評分為(2.00±0.22)分,對照組為(3.02±0.52)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t=3.856,P<0.05)。
手背靜脈穿刺屬于基礎護理操作,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如何穩、準、好、快地將藥物通過手背靜脈輸入患者體內,是護理人員不斷探尋的問題[4]。傳統手背靜脈穿刺法因患者緊握拳頭,使得皮膚處于緊繃狀態,導致血管在壓力作用下變癟,針頭刺入血管后無明顯落空感,極易導致穿刺失敗[5]。同時,多數患者在面對手背靜脈穿刺時會有緊張感與恐懼感,而傳統握拳式穿刺法無形中加重了患者的這種緊張心理,增加了進針阻力與穿刺難度。此外,握拳后松拳會使血管移動、針頭脫出,最終導致穿刺失敗。
有研究指出,不握拳穿刺可以減輕患者的緊張感與恐懼感,且避免手背皮膚變緊、血管變癟,保證穿刺效果[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8%,高于對照組的84%(P<0.05);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為2%,低于對照組的16%(P<0.05);研究組穿刺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低于對照組的16%(P<0.05)。可見,新穿刺法能夠有效避免傳統穿刺法因握拳導致的指關節高于穿刺點的問題,使穿刺操作更安全。研究組患者對本次穿刺操作的滿意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88%(P<0.05),且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手背皮膚由皮下組織、真皮與表皮組成,皮膚血管分布在皮下組織與真皮層,其中上淺靜脈在皮下組織中最多,而皮膚痛覺纖維主要分布于表皮,痛覺感受器呈點狀分布,手背約有100~200個痛點,25個觸點,所以表皮對疼痛十分敏感[7]。采用新穿刺法操作時,患者不握拳,手背靜脈未受到皮膚繃緊的限制,不僅利于穿刺,同時減少了對皮下神經末梢、組織的刺激,以及對肌纖維的損傷與牽拉,減輕了疼痛程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新穿刺法中自然放松手部能夠提高患者的舒適感,消除緊張、恐懼心理,進一步提高對穿刺操作的滿意度[8]。
總之,相較于傳統握拳式穿刺,手不握拳、自然放松的新穿刺法能夠有效提高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穿刺不良反應,減輕疼痛感,提高患者滿意率,值得臨床推廣。
[1]孫雪琴,何續遜,嚴文躍,等.腫瘤內科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感染與消毒液關系的探討[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24(1):111-113.
[2]李春蕾.不握拳法在高熱高齡患者手背靜脈穿刺中的優越性探討[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29(1):136-137.
[3]蔡小玲.靜脈留置針自流式采血法在兒科的應用[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6(4):128-129.
[4]鐘月明,陳慧,張柳華,等.新生兒疼痛評估在外周靜脈穿刺中的臨床應用[J].全科護理,2016(21):2219-2221.
[5]沈雪萍.兩種不同方法留置針引起成人靜脈炎的對比[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29(10):131-133.
[6]黃惠民,鮑同柱,陳墾,等.燒傷早期兩種大隱靜脈置管效果的比較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9):111-112.
[7]楊遠玲.大角度沖擊式淺靜脈穿刺術的臨床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29(11):135-137.
[8]周濤,唐甜甜,李云濤,等.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兩種不同植入方式對比研究(附 2897 例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7):753-755.
G424.4
B
1671-1246(2018)01-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