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陶菊,杲 強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2016年某高校教職工體檢脂肪肝檢出情況分析
蒲陶菊,杲 強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高校;教職工;體檢;脂肪肝
我校一貫重視教職工健康問題,每兩年安排一次全面系統的健康檢查,目的是了解教職工健康水平及患病情況,增強其保健意識,提高身體素質。制訂合理的保健計劃、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早期發現、預防和治療疾病非常重要。我校2017年參加體檢的教職工共1 600人,現將本次體檢中脂肪肝檢出情況報告如下。
全體在職教職工和退休教職工(不包括正高級職稱的、正廳級職務的在職和離退休校級領導、外出學習者等)共1 600人,其中男性教職工897人,女性教職工703人;年齡最小27歲,最大89歲。
受檢者在校醫院進行體檢,由外院專家和本院醫護人員協同完成。受檢者均禁食8 h以上,檢查時采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常規行上腹部肝區超聲探查。
1.3.1 彌漫性脂肪肝診斷標準(1)肝近場彌漫性點狀高回聲,回聲強度高于脾臟、腎臟;(2)肝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3)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或變細;(4)肝臟輕或中度腫大,肝前緣變鈍[1]。
1.3.2 局限性(或非均質性)脂肪肝診斷標準(1)肝形態、輪廓無明顯變化;(2)局部肝組織回聲增強,與正常肝組織界限明顯或整個肝臟回聲增強,局部回聲減弱;(3)深部聲衰減明顯或不明顯;(4)肝內管道結構正常或改變不明顯[2]。
1 600 名受檢人員中,男性897人,女性703人,檢出脂肪肝309人,檢出率19.31%。其中,男性207人,占受檢男性的23.08%(207/897);女性 102人,占受檢女性的 14.51%(102/703),見表 1。

表1 教職工脂肪肝檢出情況
男性脂肪肝檢出率高于女性,與以往調查一致[3]。309名脂肪肝患者的年齡、性別分布見表2。

表2 脂肪肝檢出者年齡、性別分布情況
(1)脂肪肝是一種由多種誘因引起的疾病,同時也是很多肝臟疾病的病理過程,是最常見的彌漫性肝病之一,以肝細胞內甘油三酯(TG)蓄積過多為主要病理改變。當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質量的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肝細胞脂變時,稱為脂肪肝[4]。從表1可以看出,本次體檢脂肪肝檢出率為19.31%(309/1 600),其中男性207人,占受檢男性的23.08%(207/897);女性 102人,占受檢女性的 14.51%(102/703)。可以看出,男性脂肪肝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51~60歲,其次為61~70歲和41~50歲;女性脂肪肝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61~70歲,其次為>70歲和51~60歲。≤40歲男性的脂肪肝檢出率為18.75(33/176),明顯高于女性的3.06(9/294)。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脂肪肝發病率為5.2%~11.4%[5],20世紀80年代末日美學者在B超普查時發現本國脂肪肝發病率約為10%[6]。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及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水平的提高,脂肪肝檢出率逐年升高。在高校知識分子群體中,脂肪肝發病率較高,這可能是由于高校知識分子教學科研任務重、工作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有經常性伏案、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同時又缺乏體育鍛煉,不注意勞逸結合,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沒有嚴格的界限,生活無規律,飲食結構不合理,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如肥肉、蛋黃、奶油、巧克力)食物等。61~70歲組檢出率高可能是因為他們退休后,空閑時間較多,活動減少,同時過分講究飲食營養,體型肥胖等。脂肪肝是一種生活習慣病[7],因此,要加強教職工健康教育,提倡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2)目前對脂肪肝的確切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機制有4種:①游離脂肪酸(FFA)輸入肝臟增多,常因攝入脂肪過多、高脂血癥及脂肪組織動員增加所致;②肝細胞合成FFA增加或碳水化合物轉化為TG增多;③脂肪酸在肝細胞線粒體內氧化利用減少;④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礙等一個或多個環節,破壞脂肪組織細胞、血液及肝細胞之間脂肪代謝的動態平衡,最終導致中性脂肪為主的脂質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形成脂肪肝。總之,無論脂肪肝的誘因是什么,最終均可導致TG在肝細胞內沉積[8]。最常見的原因為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其次為營養失調、藥物中毒、妊娠、遺傳等。脂肪肝根據是否由飲酒引起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脂肪肝兩大類。長期飲酒,大量乙醇及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乙醛對肝細胞線粒體與細胞膜產生損害并能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正常氧化、促進脂酸合成,從而造成肝細胞內脂肪過量堆積[9]。酒是禍首,近60%的嗜酒者患脂肪肝,20%~30%的人出現肝硬化,輕度脂肪肝患者多無癥狀,重度者可出現脂肪變性、脂肪炎、肝硬化等病理變化[10]。近年研究發現,15%的脂肪肝患者會從單純脂肪肝轉變為肝纖維化、肝硬化,3%的患者進展為肝功能衰竭[11]。高校教職工健康知識較缺乏,意識不到脂肪肝的嚴重后果,對體檢結果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脂肪肝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后天性疾病,并非不可預防,只要加強衛生保健知識宣傳,提高教職工對脂肪肝的認識,摒棄不良飲食習慣和不良嗜好,“管住嘴、邁開腿”,做到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就能夠降低患病風險,保持健康的體魄。
[1]中華肝臟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J].世界感染雜志,2001(5):482-483.
[2]周勇昌,郭萬.超聲醫學[M].3 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3]白玲,范雪,王勇,等.高級知識分子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與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軍事醫學,2011(12):112-114.
[4]周玉娟,劉福林,張永健.脂肪肝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研究進展[J].臨床薈萃,2005,20(6):350.
[5]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
[6]曾明德.脂肪肝[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2):120-122.
[7]松崎松平,潘明鳴,趙慧.脂肪肝作為生活習慣病背景的現狀和問題[J].日本醫學介紹,2001,22(5):226.
[8]胡克章,黃正明.脂肪肝的發病機制與防治[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8(5):433.
[9]徐昌清,李士玉,徐云霞.生活中怎樣防治肝炎[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10]葉維法,鐘振義.臨床肝膽病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11]洪靜,李南方,邵亮,等.體重指數與高血壓患者脂肪肝的關系分析[J].新疆醫學,2007,37(1):4-6.
G451
B
1671-1246(2018)01-0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