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群
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每年從內地選派800名教師進藏支教,當年底國家有關部門即做出安排,組織對口援藏的17個省市各對口支援西藏的一所中小學,2016年秋季開學之際首批800名內地援藏教師如期到達西藏崗位。這一輪教育援藏在借鑒以往對口教育援藏經驗基礎上,采取了一種嶄新方式:以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為示范、援藏省市學校為主體,每10—50名教師組成一個團隊,集中對口支援一所中小學,首批幫助西藏打造20所高水平的示范性高中和標準化初中、小學,內地教師團隊三年一輪換,從而在西藏保持一定數量的穩定的內地教師隊伍。西藏稱這種方式為“組團式”教育援藏,群眾稱其為“家門口的西藏班”,它的出現使教育援藏工作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從1985年到現在,教育援藏的一項重要方式是招收西藏籍孩子到內地各指定的中學上初中或高中。至2016年底,國家下達西藏內初班招生累計4.96萬人,內高班4.12萬人。內地西藏班培育出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和各方面專業人才,對西藏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是,由于財政和各方面條件限制,這種異地教育招生人數不可能太多,內初班創辦之初每年只能招收1300人左右,到現在每年錄取率也只有10%左右,遠遠不能滿足西藏學生的實際需要。而“組團式”教育援藏有可能改變這種只有很小比例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內地優質教育資源的狀況,使整校孩子能夠在家鄉就地接觸到內地教育方式特別是內地優秀教師群體,受益人數大大增加,而國家用于每個學生的平均費用可望比上內地班降低。
由于內地更為先進的教育觀念和更為完善的教育、管理方式進入,受援學校教學水平在短時間內普遍明顯提升。如湖南首批“組團式”援藏教師45人對口援助山南第三高中,一年后該校高考專科及以上上線率達到79.3%,比上年提高近27個百分點,本科上線率在上年幾乎為零的基礎上達到20%,并實現重點本科零的突破;上海組團40名教師支援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高考的文理科上線率都達到100%,重點本科率和普通本科率在自治區均名列前茅;湖北組團50名教師對口支援山南一高,一年即使該校高考文科上線率達到98.7%,理科上線率達到90.1%,創歷史最高。“組團式”教育援藏以“一對一”的形式促進援藏團隊和受援學校團隊的合作,形成漢藏教師互補互融,有力帶動當地教師的教學、管理、科研、培訓水平的提升,也使援藏教師加深了對西藏高原環境下辦教育的特殊性的理解,從更深層面上為西藏區內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組團式”教育使大量的內地中青年優秀教師進藏,集中于各地中心城鎮,一方面切身體會到當地干部群眾的艱辛與奮斗,另一方面于無形中把內地的理念、習慣、風尚帶入社會,給藏區基層注入一股清新之風,特別是給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長時間內,內地教師普遍受到藏族孩子們的尊重和喜愛。一位藏族作家曾回憶自己對文化的追求就是因為當年受到幾位來藏區教書的青年教師的影響,指出:有文化的人到了一個地方,會有形無形、有意無意之中改變那片地方,而且是柔性改變。教育要盡可能在地化,因為教育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對學校里的青年學生而且對學校的周邊社會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組團式”教育援藏作為一種創新方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細化、調整、完善,探索形成更加符合西藏當地實際和教育、管理規律的工作模式。內地優秀教師組團援藏,并不是要將內地某個學校具體的做法簡單照搬、替代藏區原來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將兩地多方面優勢結合起來,打造優質教學樣板,發揮示范效應,走出一條有利于當地教育全面較快發展的更好路子。受援學校教學成績的提高往往很快,這時要特別注重保護當地的教育生態,防止形成過度吸收周邊優質生源和教育資源的“超級中學”,工作的著眼點最終還是應放在當地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上。教育援藏工作非常艱苦,最適合承擔這項工作的青壯年優秀教師正處在家庭負擔和經濟壓力最重的年齡段,有關省市要注意加強對他們生活、待遇的保障,消除后顧之憂,充分調動一線教師的積極性。
目前,“組團式”教育援藏規模還很有限,但是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模式。以國家的快速發展為后盾,持之以恒做下去,逐步擴大規模、深化內涵,將有力推動內地優質教育資源在西藏的在地化,有力促進西藏教育事業的交融與發展。▲(作者是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
環球時報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