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銳
摘 要:當前我國內陸自貿區的成立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內陸開放水平,使我國多層次的全面對外開放體系得以形成。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作為內陸自貿區之一的重慶自貿區的建設特點、三大機遇和三大挑戰;基于上述認識,指出重慶各區域應從區位和發展現狀出發,對自貿區戰略格局中區域發展的一些新的、可行的目標進行定位,分析融入自貿區發展的路徑、努力方向及切入點,最后筆者提出做好內外聯動發展是重慶自貿區建設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內陸自貿區;重慶;定位分析;域內;域外
我國的自貿區是指在國內某區域通過制度性安排,采用較少的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以消除貿易關稅及配額等障礙,提升投資、貿易水平的經濟區域。它是我國打造經濟升級版,先行先試、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的重要舉措,同時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目前我國有3批共11個自貿區,其中,在第3批自貿區中的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5個自貿試驗區是內陸自貿區,成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載體,使我國多層次的全面對外開放體系得以構建和形成,進一步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和經濟上的對外關聯及影響能力,是對內陸地區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探索。
一、重慶自貿區建設的特點、機遇和挑戰
1.內陸自貿區的共同特征
新近內陸自貿區的成立,引起了專家學者極大的研究興趣,當前關于內陸自貿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站在國家層面的高度對內陸自貿區作總體的分析并提出宏觀意義上的建設策略;二是在中、微觀的角度以具體的某區域自貿區建設為對象探討一些具體的發展舉措。從相關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內陸自貿區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當前內陸自貿區是從國家全局戰略出發而設立的,帶有方向性、區域性的高層次開發開放要求和先行先試的使命。比如,重慶自貿區既關系到長江經濟帶建設,又與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密切相關。二是內陸自貿區是以我國內陸傳統城市為底蘊成立,同時又與現今城市群的大區域理念相結合進行建設,重慶自貿區和四川自貿區分別以重慶主城核心區、成都市為基礎,依托成渝城市群“雙核”結構進行建設。三是針對內陸自貿區這一新事物,在新的戰略定位梳理和調整中要注意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各內陸自貿區之間、重慶各區域之間,都應從各自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融入自貿區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實施差異化發展。
2.重慶自貿區的典型特點
在內陸自貿區的三個共同特點之上,重慶自貿區的獨特特征是,重慶是廣大中西部地區中唯一的直轄市,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上,即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這是重慶當前一切發展包括自貿區建設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國家對重慶自貿區的戰略定位是:全面落實中央關于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連接點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區門戶城市開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要支點。重慶自貿區總面積119.98平方公里,涵蓋3個片區,兩江片區66.29平方公里,西永片區22.81平方公里,果園港片區30.88平方公里,其中兩江片區即兩江新區中心區域,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發力點。重慶作為內陸地區重要的連接城市,要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和渝新歐中歐班列、“渝黔桂新”南向鐵海聯運通道,建設我國內陸的國際物流中心;發揮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互聯互通所帶來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培育和促進新興產業的布局。
重慶自貿區建設的具體特點,是基于對重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獨特區位的正確認識,結合重慶經濟社會各方面實際出發而確定的,這可以從重慶自貿區最初申報計劃和建設步驟的選擇上得到體現:自貿區按功能區分,主要有自由港型、轉口集散型、貿工結合型、出口加工型、保稅倉儲型、商業零售型、金融自由型及綜合型八種。重慶自貿區申報計劃首先是以兩江新區為中心、結合各處主要口岸,構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框架,充分發揮鐵、公、水、空聯運優勢,發揮口岸功能,在對外貿易、加工、物流等方面發力。在自貿區形成了一定規模之后,進一步發展金融期貨、保稅消費、文化旅游等功能。在借鑒和復制其他自貿區經驗的基礎上、并比對全球主要自貿區的建設情況,不斷升級打造,最終將自貿區建成為功能更綜合、環境更開放的內陸國際平臺。
3.重慶自貿區建設面臨的機遇
目前,重慶已形成“四區疊加”格局,即重慶自貿區與之前中央批準成立的重慶兩江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及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形成了區域空間上的重合疊加特點。在這種格局下建設自貿區,面臨著可以說是各個內陸自貿區中最好的機遇,一是能夠使重慶充分發揮重要的戰略節點及其功能的優勢,不斷拓展開發開放大通道、大通關,推進向東、向北和向南三個主要方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區間流動速度,構建起內陸國際物流中心和西南地區綜合交通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慶樞紐。當前要加快自貿區內各個口岸之間的交通體系建設,做到無縫銜接、方便轉換,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打造好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在重慶連接的地理坐標和經濟坐標,進一步鞏固和增強重慶獨特的經濟地理區位優勢。二是可以獲得更多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重慶自貿區復制前兩批自貿試驗區的成功改革經驗,推出120多條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將借此成為政策高地和成本洼地。自貿區成立之前的中新重慶項目的經驗做法,如多式聯運規則、離岸金融政策等將直接成為自貿區運行制度規則的組成部分;其暫未實現的創新探索,則將在自貿區的先行先試中得以體現。三是可以提升開發開放平臺的價值。通過自貿區建設,加強國際間產業協作,在更高水平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以前內陸地區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末端,只能等“國外-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順序依次布局,如今則可以依托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來爭先,匯聚全球要素資源,打造外向型產業體系,使傳統的內陸城市不斷躍升為內陸開放的最前沿平臺。endprint
4.重慶自貿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是內陸地區各省市間區域競合的問題。各省市間的競爭壓力難以避免,在各自區域發展進程中出于不同的發展考慮,也會出現互相不配合的情況,比如在開放大通道的構建上,可能就需要兄弟般的情誼加上市場規則的共同遵守。還有產業發展目標也常常出現趨同;對于生產要素的競爭和合理流動還有約束和限制。二是自貿區建設進程中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等方面的挑戰,要充分發展外向型經濟,培育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穩步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對外貿易依存度比例;要增強企業開放意識,支持企業走出去,提高國際化程度;要培養和吸引各類外向型人才,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育力度,進一步提升人才支撐水平。三是對重慶歷史文化的挖掘,涉及到城市品牌的樹立、人們文化觀念的進步,加強對外文化溝通,從而優化自貿區建設大環境。要加強對外文化、藝術、教育等交流與合作,增進共識、深化合作,全方位展示重慶的地域文化和資源優勢,提高重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爭取優質外資企業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增強重慶發展優勢。
二、重慶各區域融入自貿區戰略布局中的新定位和思考
基于上面對重慶自貿區建設的認識,重慶各個區域都要從自身區位和發展現狀出發,分析各自融入重慶自貿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要主要研究在自貿區戰略格局中區域發展的一些新的、可行的目標定位,弄明白可能發生的產業項目布局上的變化方向和趨勢,對融入自貿區經濟發展路徑、努力方向及切入點作出分析。
1.域內區域要注重發揮好集聚作用
重慶自貿區范圍內的近120平方公里區域,會在吸引外資、經濟活力與制度創新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政策高地和成本洼地。在產業發展上,域內區域以自貿區的吸引效應、與國際相通的產業政策、國內外一流的營商環境等,通過投資、貿易的便利化,吸引制造加工、高新技術研發、物資交易平臺、金融服務、跨境電商、科教文衛領域、總部經濟等產業往自貿區集聚。在改革創新上,域內區域一方面將率先推廣和實施前兩批自貿區的成果,提供國際化服務水平,減少企業成本,釋放改革紅利;另一方面在重慶自貿區個性化的制度創新上,主要體現在內陸區域間聯動發展機制和陸上跨國貿易規則制訂兩個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前重慶正在充分利用自身山水城市的空間結構加快打造現代多式聯運體系,其中正以渝新歐為重點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支持體系,比如對國際鐵路行郵、國際鐵路外貿綜合服務、國際鐵路冷鏈進口等方面新規則的探索。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綜合發展上,重慶自貿區域內會通過集聚各類國際化要素,促進和拉動經濟水平、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使人們的觀念、意識發生進步,整個城市不斷向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發展。
2.域外區域要注重承接好輻射效應
重慶自貿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將沿著“自貿區-母城-經濟腹地”的路徑外向輻射,它對域外區域,即母城和廣大經濟腹地主要帶來以下三個作用:一是推動域外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域內發展新經濟新產業的同時,傳統產業及配套產業將向自貿區邊緣和域外發生產業轉移。域外區域要在調整過程中找準自身的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專屬的區域特色品牌,努力避免同質化發展;要引導核心企業外向型發展升級,更便利和廣泛地接受開放政策的輻射,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分享一流的配套服務,實現以自貿區為跳板近距離走向世界。二是為域外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由于自貿區域內的要素稀缺度的逐步提高,將進一步推動其土地、勞動力、交通等有形要素成本上升,進而導致各種要素向周邊地區溢出,為周邊地區承接自貿區的輻射效應提供前提條件。自貿區內的企業特別是制造加工企業,其配套的產品倉儲、售后服務、技術研發及后勤供給等將會布局在成本較低而交通條件方便、生態環境優美的域外區域,域外區域應結合當地區位和發展特質,布局高端制造業配套產業、休閑康養產業、商務、文創等產業,借力自貿區,為其提供配套服務,實現差異化發展。三是促進域外區域的社會民生、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域外區域應強化對自貿區的認識,尋找適合的政策組合,加強與自貿區的對接,改善發展環境,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自貿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必然會輻射帶動域外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自貿區周邊城鎮的道路、綜合管網等基礎工程項目將得以優化規劃和加速建設。
3.內外聯動發展是重慶自貿區建設的關鍵所在
重慶自貿區成立所形成的疊加格局,使重慶各個區域能夠直接對接于國家全局戰略,為進行高層次開發開放、開展先行先試提供了空前的前提條件,要深入掌握、奮發有為,當前謀劃好自貿區域內外的融合聯動發展是自貿區進一步建設的重點。自貿區重在體制創新、政策引領和發展示范,雖然保稅區、加工區和海關自貿區有嚴格的地域邊界、封閉運行、通道管制,但自貿區的理念、政策等影響力是沒有邊界的。同時,自貿區通過產業重組形成全區域的產業梯次,推動全區域產業發展,自貿區會推動資本、人才、技術的流動,既給處于域內的區域帶來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又能實現域外區域的產業聯動轉型發展,從而使整體經濟水平得以提升。不僅是自貿區域內這個電源“總開關”要積極創新,釋放經濟活力,在自貿區建設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拖出“接線板”,域外區域做文章,尤其是重慶自貿區作為內陸自貿區的獨特特征,決定了其不光是要在近12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發展好,還要更多地引領周邊的各大內陸區域,首先就是重慶各個區域要加快對自貿區成果的復制和推廣,進而以重慶自貿區的個性化創新規則為整個內陸地區提供參考的藍本。從亞洲乃至全球的主要自由貿易園區發展經驗看,自貿區域內好比是一座金字塔的尖端,還需要母城和廣大經濟腹地這些域外區域作為塔尖下各個層級來對自貿區進行支撐,域外大量要素的參與是自貿區域內不斷發展的動力,重慶自貿區的經濟腹地越大,說明自貿區的發展越好;同時通過融合聯動發展,母城和廣大經濟腹地將不斷加速發展,在轉移、承接和配套的過程中,在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特質和潛力的基礎上,密切跟蹤自貿區改革創新,形成錯位發展,尋找區域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沖.重慶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新機遇[J].對外傳播,2015(4):75.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31/con tent_5182300.htm,2017年03月31日.
[3]賓建成.積極借鑒亞洲主要自由貿易園區經驗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又快又好發展[J].國際貿易,2014(8):54-59.
[4]吳娜,曹晨濤,等.欠發達地區承接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的瓶頸和超越路徑-以江蘇連云港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5(10):150-151.
[5]石平.融入川渝自貿區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之必然選擇[J].當代縣域經濟,2016(11):1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