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祥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報告,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讓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看到了未來發(fā)展的光明前景。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方法論意義,為我們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xiàn)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等根本性問題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作為一名法治工作者,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倍受鼓舞,倍感振奮?!胺ā边@一高頻詞貫穿報告始終,報告中不斷出現(xiàn)有關法治的新表述、新定位、新論斷,這拓展了法治建設的新方向、新目標、新作為。其一,“依法”貫穿于黨的建設、國防建設、經濟社會建設等各領域,特別是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這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地位和意義。其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作為到2035年的奮斗目標之一,法治建設的內涵將更加豐富,體系更為完整。其三,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fā)展道路,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這加強了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tǒng)一領導。其四,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強調了憲法的監(jiān)督作用和權威地位。其五,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從強調領導干部帶頭學法守法,拓展到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深化了依法治國新實踐。由此可見,報告是一篇充滿法治精神的綱領性文件,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強國夢的新篇章。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對江蘇發(fā)展提出了“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huán)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要求。法治既是新時代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江蘇省司法行政系統(tǒng)作為“法治江蘇”建設的重要力量,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主旨要求,以系統(tǒng)化思維加快推進法治的共建共享,以深入推進人民滿意的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建設為總目標,努力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創(chuàng)造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公正規(guī)范的法治環(huán)境,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環(huán)境。在推進的總思路上做到“四個堅持”:堅持目標導向,圍繞“人民滿意”的宗旨,以“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為總抓手,加快推動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堅持問題導向,精準選擇司法行政結構、資源、區(qū)域發(fā)展等不均衡問題,并以此為突破口,提高司法行政工作與群眾需求的相適度;堅持服務導向,把司法行政工作定位在“服務”上,破除條線化、碎片化等弊端,增強服務的關聯(lián)性和融合度,以提供精準、精細、有品質的服務為目標,實現(xiàn)工作模式整體轉型;堅持改革導向,以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從自拉自唱向協(xié)調督促轉變,矛盾糾紛化解從事后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從底線安全向治本安全轉變,公益性法律服務內容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實現(xiàn)新時代江蘇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跨越。
深刻認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打造人民滿意的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可以預見,從小康社會向現(xiàn)代化社會邁進的過程中,群眾求發(fā)展、要公平、想參與的愿望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法治將成為人民的必然需要。司法行政機關必須準確把握主要矛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深化人民滿意的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建設,做到“三個轉變”。一是政府主導向公民主導轉變,完善社情民意收集研判機制,以群眾需求推動服務流程再造,解決好單項灌輸,供需脫節(jié)問題,讓民意成為司法行政服務的主軸。二是粗放管理向精準服務轉變,樹立以精細、具體、準確為核心的精準思維和服務意識,依托大數(shù)據(jù)技術實現(xiàn)對需求的精準把脈,形成差異化、多層次、適銷對路的服務供給模式,推動服務落細落小落實。三是自我評價向群眾評判轉變,健全群眾滿意度評價、執(zhí)法質量考評和工作績效考核三大機制,打破評價的內部循環(huán),將工作成效評判權交給群眾,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群眾滿意度。
深刻認識“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任務,聚焦司法行政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群眾有所呼,我們有所應。就司法行政而言,著眼“均等普惠”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綱舉目張解決司法行政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總抓手,也是滿足多層次、多領域、個性化需求的有效路徑。江蘇探索構建了“一條主干”、“四張網”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實體平臺縣鄉(xiāng)村三級全覆蓋,率先開通12348熱線,形成線上線下、網上網下“7×24小時”服務模式。下一步將在“建好”基礎上“用好”全覆蓋網絡,加快推動服務資源由集中向全面覆蓋拓展,綜合運用政策引導、市場調節(jié)手段,打破資源集中在城市、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格局,推動資源向生產生活急需、社會矛盾集聚、風險高發(fā)領域注入。加快推動服務內容由單一向綜合拓展,進一步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等資源,構建點單式、一站式、綜合化服務模式。特別是依托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立“全科醫(yī)生”加“??崎T診”制度,普遍建立心理疏導室,開展“法潤江蘇”活動,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堅戰(zhàn)”提供服務。加快推動服務手段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拓展,利用互聯(lián)網等技術,打造“智慧法務”、“普法智慧云”,實現(xiàn)網下服務網上提供、跨地服務當?shù)靥峁?,放大科技理性和法治理性相互疊加的融合效應,以“看得見”、“有質量”的服務滿足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更高需求和更多期盼。
深刻認識“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新要求,聚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目標,扎實履行深化法治的職責使命。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位一體”建設目標中,法治社會是重要基石。司法行政機關應立足職能,把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夯實法治江蘇的堅實基礎。圍繞“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化創(chuàng)新型服務型互動型普法模式。全面落實“誰執(zhí)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責任制,實現(xiàn)在執(zhí)法中普法,在服務中普法。按照“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要求,總結推廣蘇州昆山市在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建立法治型黨組織實訓基地的做法,加快推進法治型黨組織建設。完善法治社會建設指標體系,加快法治社會建設進程。圍繞“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發(fā)揮人民調解在預防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基礎作用。強化“協(xié)商民主”,推動人民調解組織從“3531”向“3N31”發(fā)展,指導律師、公證行業(yè)開展家事、商事調解服務,構建“調解綜合體”,做到“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人民調解組織”。圍繞“兜底線”,讓更多弱勢群體遇到法律問題或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及時獲得法律幫助。落實“兜底線”要求,將更多涉及勞動保障、食品藥品、教育醫(yī)療等民生事項納入援助事項,全面推開法律援助刑事訴訟辯護全覆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圍繞“建設平安中國”,全面落實治本安全觀。推進司法行政、刑罰執(zhí)行一體化建設,構建監(jiān)獄,社區(qū)矯正,安置幫教目標一致、流程銜接和內容貫通的工作新格局。推進監(jiān)獄分類和罪犯分押分管分教、社區(qū)矯正損害修復和安置幫教“前置化、協(xié)議制、社會化”改革,把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向社會輸送合格“產品”。endprint
深刻認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新部署,聚焦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要求,開創(chuàng)基層法治建設新局面。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在率先開展司法行政領域社會組織培育基礎上,一方面,加快社會組織培育發(fā)展,拓寬其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立足村(社區(qū)),建立“鄉(xiāng)賢會”、“百姓議事堂”等基礎型社會組織,建立具有行業(yè)特點的樞紐型社會組織,壯大社會力量,同時暢通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基層治理的渠道,實現(xiàn)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工作重心向基層下移,促進基層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新格局。聚焦基層特別是廣大農村,全面落實一村(社區(qū))一法律顧問制度,明確服務標準,變“被動接案”為“主動上門”。堅持“重心向基層下移”,深化基層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創(chuàng)建,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區(qū))動態(tài)考核機制,發(fā)揮其在基層治理中的示范作用。深入開展“德法同行”專項活動,將法律與道德的元素導入基層自治中,加快打造“三治結合”新格局。
深刻認識“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新舉措,聚焦增強改革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提升司法行政改革質效。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啟動“改革攻堅年”行動計劃,結合江蘇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意見,不斷強化改革主動力、主抓手意識,做到“三個堅持”。堅持深化改革與服務群眾相結合,結合實際抓好司法部92項改革部署的落實。比如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上,要向弱勢群體和農村地區(qū)傾斜,提供家事法律服務等個性化服務制度機制,實現(xiàn)推進改革與提升群眾獲得感的同頻共振。堅持科技運用與機制創(chuàng)新相結合,深入推進江蘇司法行政“2+1+N”一體化智能平臺二期建設,促進司法行政工作與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升改革規(guī)范化和實效性。堅持問題導向與注重實效相結合,針對服務與群眾需求對接不到位,法律服務行業(yè)管理不完善,基層力量薄弱等問題,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改革整體效能。
深刻認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新標準,聚焦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全力打造司法行政忠誠鐵軍。繼“打鐵還需自身硬”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鐵必須自身硬”,彰顯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鮮明態(tài)度和堅強決心。司法行政系統(tǒng)作為政法隊伍的重要力量,必須鍛造一支過硬隊伍。要“硬”在政治上,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加強律師黨建工作,確保律師行業(yè)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硬”在能力上,緊扣“三化”建設,對監(jiān)獄戒毒警察和機關公務員,推行“中心+大隊”勤務機制,提升實戰(zhàn)能力。對律師等法律服務工作者,抓好“維權”與“懲戒”,提升服務能力。對專職社工和調解員,推行等級評定,提升專業(yè)能力。推動隊伍由粗放型向內涵型,數(shù)量型向素質型,傳統(tǒng)型向現(xiàn)代型轉變。要“硬”在紀律上,重點強化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深化紀檢監(jiān)察機制改革,推動紀律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從嚴從實從細抓好紀律作風,將江蘇司法行政隊伍打造成一支忠誠鐵軍。
(作者系黨的十九大代表,江蘇省司法廳廳長)
責任編輯:張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