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潔
摘 要:在現代的社會發展中,互聯網的迅速成長革新了企業管理模式與人們生活方式,快節奏的社會模式、碎片化的時間消費觀念走入人們的生活,逐漸影響并轉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訴求,并促進了航站樓的商業進步。本文在基于航空旅客流程的設計中,借鑒購物中心的設計理念,將其構架于航站樓商業規劃中,最大程度的提高航站樓商業空間利用率,打造購物中心的商業質感,提高非航業務的經濟收益。
關鍵詞:購物中心;航站樓商業;空間設計
隨著越來越多的非航空性經營活動收入的增加,國內大型機場集團逐漸意識到非航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追趕并可能超越航空主業帶來的經濟收入。因此,越來越多的機場集團在新建/改擴建機場中考慮增加候機設施中的商業面積、系統性的規劃商業布局,以滿足不斷發展的航空產業需要。
一、購物中心空間設計
1.購物中心的含義
現代化的購物中心,是根據周邊商業地產規劃情況以及城市、周邊居民的消費需求,以滿足人們商業購物活動為基本,提供商務辦公、美食餐飲、休閑娛樂、酒店居住、藝術展覽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商業性建筑體。
2.購物中心的商業動線
按照人流動線我們把購物中心商業動線分為:線形、網絡型、環形、放射型、啞鈴型、回字型。目前,我們新建的購物中心基本都以弧形動線為主,商鋪圍繞主力店排布,一個或兩個以上的中庭設計,巧妙的采用自然光,引導購物者視線向上,減少心理感受距離。好的商業動線能夠有效增強商鋪可見性、可達性且具有明顯的記憶點。在錯綜復雜的商業環境中,良好的商業地產動線設計,清晰的引導標識,能夠為游客提供一整套可辨、清晰的脈絡,可以讓顧客在商業體內部停留時間更久,在購物過程中盡可能經過更多的有效區域,避免出現過多的商業死角。
3.購物中心的設計特點
(1)靈活的商業設計空間
快節奏的生活模式為人們帶來心理需求與消費模式的變化,現代購物中心空間設計更加注重挖掘人們內在的心靈訴求與情感共鳴,更加突出空間的層次性和多樣性,空間設計的色彩、尺寸、材質更加適應顧客的消費需求和心理狀態,加之完善的服務功能,營造出的舒適優雅的環境,給人們傳達出更契合人心的感觀感受,從而引導人們樂意并且愿意為此產業消費意愿。
(2)融合更多的新鮮元素
從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本質出發,同時增加購物中心的吸引力,現代購物中心融入了更多藝術、生態和科技等元素,將文化、綠色、科技以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合理而有序的融入建筑空間,創造出自然、舒適、怡人的商業效果,豐富商業空間的多樣性,增添購物中心的藝術質感和先進的體驗性。
(3)便捷立體的交通設計
便捷的交通流線就似其良性運動的血脈,立體化的交通組織,看似復雜凌亂的扶梯設計實際打通了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人流動線,能夠使消費者迅速且方便地抵達消費目的地,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實現了空間組織的無阻礙延續。
二、航站樓的功能與設計
1.航站樓的功能
航站樓又稱候機樓,是機場設施的重要組織部分,如果說機坪是為飛機起飛、降落、停放服務的話,那么航站樓就是為旅客辦理登機/降落前相關手續而服務的。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辦理值機、行李處理、安全檢查、旅客服務、商業休閑、候機休息、商務辦公等。
2.航站樓的設計
無論何種航站樓的設計都是依據旅客流程與行李處理流程為主線,在滿足航站樓旅客能夠安全順利登機/降落的基本條件下,拓展延伸酒店、貴賓、商業、娛樂、休閑等其他服務。國外知名的大型機場早已大力發展廣告與商業等非航產業,在航站樓內部設置大型購物中心、酒店住宿及商務辦公區域,將購物中心設計理念構架于機場航站樓商業設計中,有效且巧妙與航空旅客流程銜接。而國內大型機場近幾年才認識到非航產業(廣告、商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開始逐步拓展商業面積,合理規劃商業布局。
三、購物中心空間設計在航站樓設計中的應用
將購物中心的空間設計理念嫁接于航站樓商業空間設計上,在滿足航空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提供零售、餐飲、休閑娛樂、人文藝術展覽等多元化的設施,豐富航站樓的趣味性,從而增加機場的非航產業收入。
1.基于旅客流程的商業設計
航站樓的商業布局與購物中心不同,不僅平面空間跨度大,涵蓋的服務功能繁多,且旅客流線復雜,商業空間設計更要基于旅客值機、安全檢查、候機等待、中轉停留而進行設置,包括旅客動線與機場運行相結合;旅客停留時間長短的考量;旅客視覺和空間布局相結合;黃金區域(人流密集區域)價值分析;商業種類與不同區域的旅客動線相結合等。
2.基于需求面積的商業設計
航站樓本身集多種類型的服務功能于一體,是人流匯集的聚合點,因此在設計時平面空間跨度比較大。對其進行商業體量測算時,應基于片區的整體考慮及航空旅客、接送機人群、周邊人群的需求因素,綜合分析考量,不宜開發平面空間過大、商業層數過多的商業面積。還應與周邊旅游資源、會展及商務資源形成片區閉環,統一對外進行吸引,提高整體航站區域的商業輻射效應,增加空港機場商業辨識度。
3.基于功能需求的商業設計
按照航站樓的功能和旅客辦理乘機的時間節點劃分,安檢之前的陸側區域客流量最大,客群停留時間也較長,此時除了出行的旅客外,還有接送機人員,不僅有國內旅客還包括國際旅客,消費者構成主要為旅客、居民和商務人士,他們對零售、餐飲、休閑娛樂都有較大需求。而安檢之后的空側區域主要有機場工作人員和乘機旅客,此時客流量和和客群停留時間都在中等水平,消費人群主要為旅客,對零售、餐飲、服務都有一定的需求??諅绒D機區域的客流量最小,但停留時間最長,消費人群主要為旅客,因為停留時間較長,除了對零售、餐飲、服務的需求外,對休閑娛樂也有一定需求。交通換乘區域也有中等水平的客流量,但停留時間最短,該區域消費者主要為旅客、居民和商務人士,因為停留時間短,因此對快餐和服務有一定的需求。
4.基于旅客特征的商業設計
機場商業主要由航站樓商業和交通換乘中心商業組成。從客群來源分類,可以分為國內/國際旅客、片區辦公/居民和城市居民三類;從消費態度分類,可以分為高收入人群和價格敏感性人群兩類。能夠在機場消費的人群主要有:商務人士、乘機人員、機場員工以及周邊居民,這些消費者呈現出時間性、多樣性、創新性、體驗性的特征。
航站樓陸側主要涉及客群包括旅客、片區工作/居住人群和城市居住客群。該區域的商業布局定位為多元化業態,滿足旅客餐飲和配套服務商業的基礎上,增加體驗、創新、特色業態,增加對居住人口的輻射力度。
航站樓空側主要涉及人群就是旅客。該區域商業布局應以餐飲及配套服務為主,也需要更多的多元化業態。
交通換乘中心主要涉及客群有:交通換乘客群、周邊生活人員、酒店及商務客群、臨空區從業人員。這個區域的商業布局應以便利配套和快速通過商業為主。
5.基于消費習慣的商業設計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國內機場的航空旅客乘機主要以25歲-50歲年齡段為主,從消費客群來看,以商務和旅游客群為主,70、80后旅客以高端性居多,80、90后已成為未來旅游的主力消費客群,占比已經超過50%,該人群更加強調文化旅游的體驗性與參與感,更加習慣于互聯網消費,不再局限于傳統旅游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集散式商業,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依托航空產業社群聚合平臺的作用,抓住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這兩個趨勢,使機場由單一化走向復合化發展道路成為關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