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景竹++李南星
摘 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對公眾的版權意識與素養、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版權需求、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利用行為和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功能需求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被調查者樂于使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認為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過程中,應當尊重版權人的權利;在利用其作品時需要得到其授權。要求公共數字文化平臺上作品版權歸屬清晰,便于了解作品的具體情況。在公共數字文化網站能夠有效保護版權的條件下,大部分被調查者愿意提供自己的作品。被調查者在面對版權限制時,能夠通過合理渠道滿足對作品的需求。對于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類型,被調查者有較明顯的偏好;在使用作品付費方式方面,被調查者按照便利性從高到低進行選擇。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公眾需求;版權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97
Copyright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Public Cul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ons
Abstract Copyright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cy, copyright need, utilization behavior and platform functions need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The investigation finds that most of the respondents are willing to use public culture resources and require constructors to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holders and ask for their authorization if their works would be used. The respondents also argue that copyright attribution situation should be articulated for patrons to know clearly about the work. The patrons would like to upload and share their work in the condition that enough copyright protection is provided.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pondents are rational enough to get access to desired work through fair and legal channels when their utilization constrained by copyright limitation set by platform or by authors. As for the desired resource style, patrons' preference is clear; and when asked to choose preferred royalty payment channel, their choices are of accordance with the degree of convenience.
Key words public cul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public need; copyright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公眾平等、便捷地獲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滿足公眾的公共文化需求。公眾需求是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據,公眾對資源種類、使用權限、平臺功能等的需求,是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考量。版權是影響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和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聚合優質資源并提供公眾需要的使用權限和服務類型,需要掌握公眾的偏好,制訂合適的版權規劃和政策。本文對公眾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版權問題的基本看法,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類型、作品版權信息、使用權限以及平臺功能等方面的需求。
從公眾需求視角,一方面可以直觀掌握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版權信息揭示的需求、與作者溝通的需求、使用作品支付方式的需求及其版權授權意向等,還可以掌握民眾對文化資源、平臺功能、權限等的偏好和需求,投射到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過程,提示建設方應該關注的版權問題和版權方案側重點。本文還將調查結果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現狀進行比對,探討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的差異,分析需求視角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面臨哪些版權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 文獻回顧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妥善處理發展公益性信息服務和保護知識產權的關系”[1],在政策上反映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與服務同知識產權保護之間尚有需要協調的地方。目前學界較為關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中的版權問題。肖希明教授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利用中的公眾版權意識進行了調查,指出大部分民眾認同版權保護與侵權行為并存的狀態,要規避資源使用中的版權風險[2]。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在于公共文化建設中孤兒作品的版權問題。建議對我國的孤兒作品進行調查,制訂行業指導并向立法機關反映訴求[3]。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研究,提出我國可以通過法定許可制度解決孤兒作品的版權問題[4]。
數字圖書館的版權問題是研究人員的另一個主要關注點。數字圖書館的版權保護,旨在平衡著作權人、數字圖書館和讀者的利益[5]。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圖書館與版權法的不協調進一步加強[6],應該從公平與效率統一、版權與公共利益協調、保護版權與保障信息資源公共獲取的統一、程序節約原則四個方面把握數字圖書館版權立場[7]。圖書館服務對網絡環境的高度依賴及版權法對圖書館網絡服務的制約,決定了圖書館界必須代表社會公眾利益作出努力[8],圖書館是介于權利人與社會用戶之間的第三方,是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9],但不能因圖書館的公益性而將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排斥在外[10]。數字圖書館在信息發布時要取得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同時不能侵犯權利人的精神權利[11],谷歌數字圖書館版權糾紛反映出合理使用、孤兒作品等方面的問題[12]。網絡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具有作為最終用戶、作品傳播者、ICP、數字傳播媒體等多重法律地位[13],從信息資源角度而言,數字圖書館具有生產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三重角色[14],版權法如何把握圖書館的法律地位較為重要[15]。
國外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不斷發展的同時,信息資源領域中的版權矛盾與斗爭異常尖銳,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成為研究熱點。20世紀90年代初,關于數字圖書館版權研究的論文逐步增多,有學者指出,權利歸屬、版權流轉和使用費仍然是電子時代版權制度的基礎[16]。國外立法不斷抬高版權保護門檻,使數字圖書館建設增加了更多難以忽略的因素。如歐盟在1991年后陸續通過了多個涉及數字化問題的版權指令,特別是1996年《數據庫指令》和2001年《協調歐盟信息社會版權與相關權指令》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傳統版權法律框架,主張用“特別權”對數據庫給予特別權保護[17]。有學者對美國和英國版權法做出批評,認為抑制了作品的傳播和使用,應做出調整適應數字化環境[18]。數字圖書館根據內容不同可以進行分類,不同類型的數字圖書館應采取不同的版權措施[19]。
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圖書館的版權問題及孤兒作品、公共領域作品的版權等方面,為本文提供了理論啟發。我國研究中“數字圖書館”的概念已經被區分為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圖書館建設的、與傳統圖書館同具公益性質的數字圖書館,及商業性的數字圖書館,前者的版權問題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版權問題更為相近,但后者的版權解決方案也可借鑒。國外沒有出現“公共數字文化”的專門概念,但本文作者前期相關研究進行的英國eLib計劃、荷蘭數字典藏計劃、法國Gallica項目、歐盟數字圖書館計劃及很多專題文化資源建設項目等調研,發現很多項目本身具有政府投資、提供民眾獲取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特點,其中的版權問題及方案也為本文提供了借鑒。本研究以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過程涉及的版權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公眾需求視角進行切入,探索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面臨的實際問題,以及面向需求的問題解決途徑。
2 調查設計
2.1 調查途徑及對象
本次調查以發放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采用調查軟件“問卷星”及人工發放兩種方式。問卷星的調查范圍輻射全國,人工發放則選擇在廣東、陜西、四川、河南四個省份進行,調查范圍覆蓋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問卷對其他條件不設限制,以期得到更全面的調查結果。
2.2 調查問卷設計
問卷共設置35道題目,其中26道為單項選擇題,8道為多項選擇題,1道為填空題。本研究基于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現狀分析,以文獻調研為基礎,參考武漢大學肖希明教授對公眾使用公共數字文化版權意識的調查問卷,同時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站進行調查,及對相關建設案例進行分析,確定了問卷的四個部分,分別是: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版權意識與素養、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需求與利用以及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建設。第一部分主要對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經濟狀況,及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使用意愿等進行調查,以分析個體或群體之間因具體條件的不同對資源使用以及版權態度的影響;第二部分采用先總后分,逐步細化的方式,細分到具體的版權情形,調查民眾態度;第三部分對民眾利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行為進行調查,詢問民眾的利用意愿、利用方式、資源類型偏好等;第四部分調查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功能和資源購買等的態度和需求。
2.3 預調查
在編寫出問卷之后,為了檢驗問卷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在進行正式調查之前進行了小樣本的預調查,預調查在調查途徑與調查對象方面與正式調查相同,預調查共收集到116份有效問卷。通過被調查者的反饋及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1)調整基本信息選項使其更全面;(2)版權意識問題設置進一步細化。在正式問卷中細化了具體場景,給予被調查者引導;(3)需求與利用類問題的關注點進一步調整,將主要關注點放在對資源的需求與利用方面;(4)將部分專業術語替換為通俗用語。由于問卷的調查對象是普通民眾,因此在正式問卷中,剔除了一些民眾平時難以接觸的學術詞匯,替換為通俗易懂的用語。
2.4 調查結果統計
(1)信度與效度分析。首先使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對調查問卷相關指標進行信度檢驗。導入本研究調查問卷的指標數據并進行Alpha系數分析,分析得到問卷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75,問卷的信度滿足要求。之后,對問卷進行KMO與Bartlett球形度檢驗,得到KMO的度量值為0.853,說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另外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Sig值為0,表示樣本間的差異極顯著。從以上可知,問卷的信度、效度以及調查結果樣本間差異的顯著性均符合要求,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2)問卷的基本信息。本次調查問卷星方面共收回問卷750份,其中有效問卷731份,紙質調查問卷共收回290份,其中有效問卷279份,有效問卷共計1010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97%,問卷作答質量較高。問卷的調查范圍覆蓋了全國30個省市。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有487人,女性523人,男女比例相對均衡。在年齡結構上,25-45歲年齡段的被調查者占到了總數的71.4%,其次是19-24歲的占到了18.7%,其他年齡段占比不足10%。在受教育程度上,比重排序依次為本科、碩士研究生、大專、高中及以下、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在職業分布上,企事業員工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分別為44.87%和20.66%,占總樣本的大部分比例。個人月收入基本呈正態分布,中等收入人群占到約一半的比例,高收入和低收入群體逐漸遞減。對于公共數字文化網站資源的使用意愿,選擇愿意使用和十分愿意使用的被調查者占到了總人數的90%以上(見圖1),說明大部分民眾對公共文化資源抱歡迎態度。
(3)版權意識與素養。第二部分旨在探知被調查者的版權意識與素養。首先設置三個題目,分別詢問被調查者對版權、公共文化作品利用的特殊規定及對公共文化網站版權公告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基本符合正態分布,按順序分別有49.3%、38.6%和36.8%的被調查者選擇“有一定了解”,占比均為最高,比值向完全不了解和很了解兩端遞減。
接下來問卷詢問了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上作品版權的態度。近70%的被調查者認為應當尊重版權人的權利,若利用其作品需要得到授權。近半數(45.5%)的被調查者認為公共數字文化網站上作品的版權歸屬應該清晰寫明,便于了解作品的具體情況。但同時也有43.9%的民眾認為部分作品年代久遠,版權人難以找到,考慮到成本可以不標明這部分的作品版權信息。不太在意和不清楚的比例僅為7.76%和2.77%。說明民眾對版權人的權利持尊重態度,即便是政府利用版權作品也應獲得版權人授權,并在使用作品時以一定方式列明作品的版權信息。但在版權人難以找到的情況下,相當部分的民眾認為可以進行變通。
調查問卷接著利用兩道問題分別詢問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發生版權糾紛以及其個人作品遭到侵權時的態度。結果顯示,55.1%的民眾認為政府應該在版權保護方面樹立典范,避免發生版權問題。同時有30.8%的民眾認為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的資源眾多,出現版權糾紛也可以理解,印證了前述肖希明教授團隊的相關研究結果。在假設其作品受到版權侵權的情形下,民眾選擇與侵權人進行溝通要求停止侵權行為以及堅決維權兩個選項比例占到了總樣本的76.3%(見圖2),說明大部分被調查者對自身權利的保護意識較強,在遇到侵權時希望通過適當的方式維護權利。在問及是否會向公共數字文化網站上傳自己作品時,選擇會將自己的作品與他人分享,以及如有完善的版權保護會進行上傳的被調查者各420人左右,合計占到83%(見圖3)。說明如果公共數字文化網站能夠進行完善的版權保護,大部分民眾都愿意向網站提供自己的作品。
(4)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需求與利用行為。第三部分調查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需求與利用行為,共設置13道題目。首先詢問影響民眾利用公共數字文化網站意愿最大的因素,結果顯示,資源的豐富程度及更新速度是主要影響因素,占比分別為49.4%和38.6%。說明對民眾吸引力最大的是網站提供的資源質量,若能加大對公共數字文化的資源建設力度,就能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其中。第19題對民眾希望的使用權限進行調查,其結果可以同18題民眾使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主要方式進行綜合分析。由調查結果可見,雖然民眾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在線瀏覽,但希望獲得更多權限的被調查者卻占到了總人數的73%(見圖4)。這說明目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的服務功能可以進一步改進,分享功能與下載功能或許就是吸引民眾廣泛參與的“痛點”,但網站提供分享與下載等功能需版權人擴大授權范圍,就要考慮其中的版權問題,否則會存在侵權風險。當問及民眾利用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的主要目的時,學習知識、搜集資料以及學術研究三個選項排在前三位,占比分別為76%、61.5%和47%,而娛樂消遣和其他兩個選項合計僅占24%。民眾利用文化資源的目的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同時趨向專業化,民眾利用目的的不同給建設者對于資源類型建設的側重以提示。
在民眾個人喜好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經典懷舊作品(54.33%)、當代作品(53.78%)、文學作品(55.98%)和影視類作品(55.98%)最受歡迎,音樂(39.61%)、書法美術(39.06%)、革命教育類作品(19.12%)以及體育類作品(12.79%)次之。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和檔案資料是民眾最有可能利用的三種作品形式,分別達到了74.9%、63.59%和51.72%,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和藝術作品是民眾利用意愿最強的三類作品,分別有82.7%、61%和39.4%的被調查者選擇。從調查結果來看,文學類作品應該是民眾利用意愿最強,利用頻率最多的作品形式,這也給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者提供了建設方向。
問卷單獨考察公眾在瀏覽公共數字文化網站時希望了解的作品信息,共設置五個選項,分別為作品作者、創作時間、使用權限、版權歸屬以及投資者。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對作品的使用權限最為關注,比例達到了65.4%,其他依次為作者(65.15%)、創作時間(61.69%)、版權歸屬(39.83%)以及投資者(11.34%)。這就建議將此類民眾最為關注的作品相關信息以適當方式標示清楚,來滿足群眾的版權信息需求。
調查問卷接著設置兩道題目考察公眾在分別面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和作者進行版權限制時的態度。針對前者,46.7%的被調查者希望可以通過在線簽署版權承諾書等方式來獲取下載權限,36.2%的被調查者希望能夠通過向網站申請獲得權限,12.6%的被調查者表示會放棄下載,同時也有4.5%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試圖利用技術手段繞開限制。對于后者,當被問到如果作者對他人通過公共數字文化網站使用其作品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有36.4%的民眾表示希望作者可以提供申請獲取使用渠道,35.8%的民眾表示尊重作者的意愿。由上述調查結果可見,大部分民眾在面對版權限制時,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民眾同時希望公共數字文化網站可以提供靈活的作品使用方案,對有版權限制的作品,提供申請獲取使用渠道。
(5)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主要指公共數字文化網站、公共數字文化微信公眾號等,本研究主要討論公共數字文化網站情景。作為民眾利用公共數字文化的主要渠道和資源存儲、傳播的承載體,平臺建設及其功能同樣應當給予充分關注。
本部分共設置6道題目。首先詢問民眾公共數字文化網站應提供哪些服務項目。共設置資源瀏覽、資源收藏、資源下載、作品訂閱以及評價互動五個選項(調查結果情況見圖5)。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訂閱和評價互動兩項服務,民眾選擇的比例較大,但根據本文調研,目前大多數公共數字文化網尚未提供此服務。
接著向民眾假設其作品被收錄進公共數字文化網站,詢問民眾作為版權人對他人的使用限制要求。有43.4%的民眾允許使用者在同意版權承諾書后進行下載,42.6%的民眾選擇自己的作品僅供進行學習性等非商業性的使用,只有9%的民眾許可他人對自己的作品隨意進行使用,另有5%的民眾認為需要支付費用之后才可以進行使用。
接下來的三道題目連續針對政府購買公共文化資源這一行為進行提問,分別詢問了購買的必要性、購買方式以及應購買的作品種類3個問題。針對必要性的調查,選擇政府有必要購買的人數比例達到了72%,政府購買作品能夠豐富資源的類型,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要。選擇沒有購買必要的被調查者共占23.9%,其中18.6%的民眾認為購買版權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造成資源的浪費,另外5.3%的民眾認為利用好現有資源就能夠滿足需求,因此沒有必要另外進行購買。
對于購買方式,67.8%的被調查者選擇應成立內部采購小組評估各類資源決定是否進行購買,55.5%的被調查者認為應成立有民眾參與的管理委員會對采購進行決策,48.5%的民眾表示應該由政府部門根據政府采購目錄進行采購,26.9%的民眾認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者應根據民眾的申請進行酌情購買。大部分民眾選擇相信專業人士的選擇,由內部采購小組進行甄別。對于購買作品的類型,調查結果與前面的結果呈現了顯著的相關性,有81%的被調查者選擇應購買中外著名文學作品,68.79%的民眾選擇購買中外優秀的影視作品。這與前文的調查結果,文學作品和影音作品是最受民眾歡迎的公共數字文化作品相符合。另外,中外高質量的學術作品也有31.3%的民眾選擇。
問卷最后調查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收錄的版權作品應采取的付費方式的看法。當前流行的微信支付等互聯網支付成為大多數民眾的選擇,占到51.9%。銀行轉賬,開發專門的支付系統進行網上實時支付這兩個較為便利的方式也分別有21.4%和14.5%的民眾選擇,另外還有6.7%和5.6%的民眾選擇郵政匯款和版權人自行至建設者處領取兩種方式??梢钥吹?,民眾的選擇是按照交易的便利性從高到低進行排列。
3 調查結果分析
本研究根據問卷的問題設置確定了交叉分析的自變量和因變量。自變量是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主要有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以及月收入。因變量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版權意識與素養、公共文化資源需求與利用行為以及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
3.1 交叉分析
以性別作為自變量,對性別同版權意識與素養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性別對版權意識與素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版權的了解方面,男性被調查者相對于女性對版權的了解程度明顯更深(見表1)。在其他方面諸如對版權糾紛的態度以及在遭到侵權時的做法,性別的不同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其次,對性別和公共文化資源需求與利用行為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未發現顯著差異,男女被調查者在面對此方面問題時的選擇基本相同。同樣的,對性別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也未發現性別帶來的選擇差異。由此可見,性別的不同并不會帶來顯著的差異,除男性被調查者比女性被調查者對版權了解更多以外,男女被調查者對于絕大部分問題保持了一致的態度。
以年齡作為自變量。首先,對年齡與版權意識與素養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13-18歲年齡段的被調查者版權意識較弱,對版權了解不多;其余各年齡段在對版權的了解以及版權素養方面未顯示出明顯差異。以對版權的了解程度為例,13-18歲年齡段同其他年齡段的結構明顯不同,原因應為在13-18歲階段基本上尚未接受高等教育,對版權接觸較少導致。
其次,對年齡和公共文化資源需求和利用行為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未發現顯著差異。最后,對年齡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在假設被調查者作品被收錄在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的情況下,詢問被調查者對他人權限的要求時,13-18歲年齡段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兩端的選項,即僅“同意承諾書后可以使用”和“可以隨意使用”。
以受教育程度作為自變量。對受教育程度同版權意識與素養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符合隨著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對版權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的一般性認知。以對版權的了解為例(見表2),統計結果顯示,隨著學歷的提高(由于具有博士學位的被調查者人數較少,未納入分析范圍),對版權完全不了解和很少了解的比例在不斷降低,相對的,有一定了解和較為了解的比例在不斷的增加。
其次,對受教育程度和公共文化資源需求與利用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在公共數字文化利用方式方面,隨著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方式也在發生變化(見表3),保存下載和分享好友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代表高學歷用戶對于資源利用程度的不斷加深。最后,對受教育程度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未發現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帶來的選擇上的差異。
以職業作為自變量??梢钥吹剑徽撌前鏅嗟牧私獬潭然蚴菍参幕髌防玫奶厥獍鏅嘁幎ǖ牧私?,專業技術人員和公務員選擇有一定了解和較為了解的合計比例都高于其他職業。其次,對職業和公共文化資源需求和利用行為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未發現職業不同而帶來選擇上的差異,各個職業間人群的選擇較為均衡。同樣的,對于職業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也未發現明顯的選擇差異。
最后,以月收入作為自變量??梢钥吹诫S著月收入的不斷上升,對版權了解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選擇有一定了解、較為了解和很了解三個選項的比例不斷上升。對月收入和資源需求和利用行為,及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未發現月收入的不同帶來的選擇差異。可見,收入不同所帶來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版權的了解程度上。
3.2 對比分析
在前文的問卷結果分析中可以看到,調查首先反映出一個基本現狀,即接受調查的絕大部分民眾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持愿意使用的態度,同時大部分民眾目前對版權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版權知識和素養。并且在接受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或者相關場景時,有基本的版權意識,能夠對作品的版權問題以及其他情況下的一些版權糾紛做出合理的判斷。在具體的需求與利用行為上,公共數字文化網站資源的豐富程度以及更新速度成為影響民眾使用意愿最大的因素,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最受民眾歡迎的兩種資源類型。公眾在作品的使用權限方面提出了要求,希望能有更多的權限和更簡潔的方式來獲取資源。在公共數字文化平臺的建設部分,公眾希望增加一些實用且流行的功能,并形成較為固定的政府采購模式,購買公眾真正喜愛的數字文化資源。
在問卷所提問題目中,有相當一部分問題可以通過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的調查來進行對照分析,例如民眾的相關需求是否已經得到滿足,作品的版權信息是否已經明晰,民眾資源利用方面的一些特殊要求是否提供了相關渠道。因此,本研究選擇國家數字文化網和全國公共數字文化各分中心網站進行對照分析,對調查發現的問題加以驗證。
首先,關于民眾對網站作品授權以及版權歸屬清晰程度的問題。國家數字文化網關于資源版權做出如下描述:“凡本網注明‘來源:國家數字文化網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等),版權均屬于國家數字文化網或具有合法使用權。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國家數字文化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無意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經核實后可立即將其撤除”。顯示該網站對所使用的資源做了基本的版權歸屬說明;對于轉載的外部資源,適用網絡轉載一般規則;網站沒有給出資源的詳細版權信息。另外,本研究還對21個省級公共數字文化分中心網站資源的版權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國家數字文化網及各省級數字文化網均明確說明了版權所有,僅有5個分中心(廣東、浙江、湖北、貴州、云南)明確列出了資源使用說明。
民眾對上傳自己作品的態度方面,調查表明在良好的版權保護條件下,民眾有較強的意愿上傳自己的作品。國家數字文化網對個人投稿在首頁末端給出了投稿及建議郵箱,但未做出詳細說明,對調動民眾投稿的積極性作用力尚顯不足。民眾希望的同作者進行聯系的溝通渠道未見提及。
對于無法下載的作品,大多數民眾希望能夠獲得合理合法的獲取渠道,公共數字文化網站可以提供更加靈活的授權途徑,如在線簽署版權使用承諾書等。國家數字文化網對此有所關注,在版權聲明處說明“如需使用本網站相關信息資源,可與本網聯系”,但未明確給出聯系方式以及相關流程。目前,僅提供瀏覽及分享功能,對比民眾希望的網站服務項目,僅少部分得到了實現,網站今后可以不斷豐富服務功能,例如評價互動及作品訂閱等。
4 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的版權建議
根據調查分析結果,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過程中,就版權角度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注重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更新速度。在對影響公眾使用意愿因素的調查中,數字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更新速度是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文學類和影視類的資源則是公眾最喜愛的資源類型。這就要求在建設數字資源時既要保證資源的豐富性,又要有所側重。結合公眾對購買資源類型的意愿調查,中外著名的文學作品和優秀的影視作品也被選為應該進行重點建設的對象。在注重文化資源深度的同時也要注意資源的廣度,在公眾喜愛的重點資源范圍內擴大資源種類,建設符合各年齡段,各類人群需求的數字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資源建設并非一勞永逸,資源庫的更新和維護對吸引公眾持續使用必不可少。相對地,這也要求完善版權保護,使民眾獲取最新文化作品的訴求得到滿足。
(2)提高網站資源的授權以及版權歸屬的清晰程度。絕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者應當尊重版權人的權利,在利用作品時必須得到授權。同時大部分民眾認為凡是能夠確定版權歸屬的作品,都應該在網站上清晰標注,便于民眾了解作品的相關情況。但目前通過對公共數字文化網站進行調查發現,雖然各網站均明確說明了版權所有,但明確列出資源版權詳細情況與使用說明的則只有少數。因此,無論是出于對公眾版權信息需求和資源需求的滿足,還是對于潛在版權風險的規避,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者都應當提高網站資源的授權以及版權歸屬的清晰程度。
(3)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擴大公眾的使用權限,增加服務功能。在對公眾希望獲得的資源使用權限調查中,選擇希望對數字資源獲得分享與下載權限的占了絕大多數。調查發現,目前除全國數字文化網對其網站的資源提供了主流社交平臺的分享功能外,其他公共數字文化網未開放相關權限。對在版權保護期內的作品,出于保護版權人權利的目的,禁止公眾進行分享或下載較易獲得理解。但對于超過了版權保護期的作品,應允許分享甚至下載。同時,對于網站的功能,公眾希望提供作品訂閱和評價互動功能,今后在公共數字文化網站的建設中,應納入到考慮范圍內。
(4)簡化作品申請使用流程。在全國公共數字文化網站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文化機構網站的版權聲明中,可以看到“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將本網站內容用于商業用途。如需使用本網站相關信息資源,可與本網聯系。”等表述。但在問卷調查中發現,遇到此類情況,大部分民眾希望通過在線簽署版權承諾書或者直接通過網站申請獲得更多的使用權限。復雜的申請流程,不僅會影響民眾的使用積極性,甚至會引發侵權問題。本研究認為,對于公共文化機構自有版權或者公有領域的作品,在法律許可的條件下,應當簡化作品申請使用的流程。對于受版權保護的他人作品,也應當同權利人進行溝通,為民眾提供靈活的授權渠道,或者提供民眾與著作權人進行直接溝通的渠道。
5 結論
從本文調查來看,目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建設現狀同公眾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主要體現在公共數字文化網站提供的資源類型、作品的版權信息及網站平臺的功能等方面。網站資源版權公告的不全面、版權信息的不完整、使用方式和權限的不明確,會給公共文化機構帶來侵權風險,同樣會影響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建設。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建設目標,需要完善目前的資源和版權建設,重點提高民眾所喜愛的資源類型在總資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資源豐富程度和更新速度,在公布網站版權公告的同時盡可能地完善版權信息,尊重資源權利人的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同時完善服務平臺的功能,賦予公眾需要的使用權限。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7-01-29].http://www.lawxp.com/wl/statuteInfo/Provision.aspx?iid=6357901.
[2] 高峰,肖希明.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利用中的公眾版權意識調查[J].圖書館論壇,2015,(12):88-94,109.
[3] 秦珂.“孤兒作品”版權問題對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制約與解決之策[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41-45.
[4] 王本欣,樊雁.圖書館孤兒作品數字化著作權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歐美孤兒作品立法進程為視角[J].圖書館建設,2014,(4):89-93,88.
[5] 李綱,邢晶晶.數字圖書館版權保護的博弈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61-63.
[6] 黃國彬.數字信息技術對數字圖書館著作權例外主體資格的影響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1,31(3):60-63.
[7] 陳傳夫.解決網絡與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問題應堅持什么立場[J].圖書情報工作,2002(12):15-19.
[8] 李國新.圖書館的網絡服務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4):31-33.
[9] 馬海群.數字時代圖書館發展面臨的著作權問題[J].江蘇圖書館學報,2001(2):3-7.
[10] 周德明.網上著作權保護與數字圖書館建設[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4):16-19.
[11] 陳傳夫,冉從敬,鄧星晟.數字圖書館信息發布法律關系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90-93.
[12] 黃先蓉,王曉悅.從谷歌圖書館計劃談數字出版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J].圖書情報知識,2015(1):124-128.
[13] 周麗霞,周云峰.數字圖書館多重法律地位及成因分析[J].情報科學,2013,31(11):18-21.
[14] 黃輝.數字圖書館的社會價值與法律地位[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9(3):124-126.
[15] 徐敏韜.論數字圖書館中的版權利益平衡[J].知識產權,2000,(4):20-22.
[16] John·R·Garrett.Copyright complicance in the electronic age:conceptual issues[J].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1,7(4):13-20.
[17] Hladjk,J?觟rg.The protection of databases under EU and US law - the sui generis right as an appropriate concept Part II.[J]. 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2004,20(5):377-383.
[18] Joint Nicholas.Is digitisation the new circulation?:Borrowing trends,digitisation and the nature of reading in US and UK libraries[J].Library Review,2008,57(2):87-95.
[19] G.Mahesh,Rekha Mittal.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and copyright issue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09,27(4):676-683.
作者簡介:韋景竹,女,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南星,男,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