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旨在研究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我國的發展路徑。本文主要從“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狀入手分析,以及對相關經驗的總結,得出了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在我國現階段發展不夠成功和完善的原因,并分別對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五大要素”進行了發展路徑的總結?!搬t養結合”養老模式是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結合,是適合目前國情的新型養老模式,但作為解決養老問題的一大方案,其在我國的全面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完善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政策和實踐兩個方面。
關鍵詞:老齡化 醫養結合 發展路徑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齡化”屬于近幾年來的熱點議題。據統計,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有2.1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5.5%;65歲及以上的人口有1.37億,占10.1%。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的“老齡社會是指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的要求,中國早已進入了“老齡社會”。但“人口老齡化”本身并不屬于社會問題,它之所以會變成社會問題是由于針對“人口老齡化”的解決措施不到位。而我國目前就面臨著這樣的局面。
1.老齡人口類型復雜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進入老齡階段,而按照統計,我國失獨家庭已超過百萬,失獨老人超過200萬。除此之外,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失獨老人處境相似的“空巢老人”也占老齡人口中很大的比例,據統計,201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單身老人、一個老人加未成年人、一對老年夫婦、一對老年夫婦加未成年人”的家庭戶是2961.19萬戶,超過老年人總戶數的三分之一。其次,除了社會原因以外,由于老人本身身體機能的下降,生活能力的減退,大部分老人患有慢性老年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需要特殊護理或及時醫治。還有部分老人患嚴重疾病,甚至處于失能狀態或失智狀態,據2012年的統計,我國約有3750萬失能老人,失智老人約為600萬到1000萬,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分老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意外,還需要專業的老人護理和醫療設備的隨時輔助。
2.家庭經濟壓力大
目前,針對養老方面,我國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障基本依靠于“就業”,也就是說,城市老人能夠獲得養老保障的前提是其有“正規就業”,如隨子女前往城市生活等異地老人是沒有養老保險的,老人的生活支出就必須依靠子女。據我國國家統計局2013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人均收入是18310.8元,支出是10917.4元,是收入的59.6%,其中醫療保健內的支出為912.2元,僅占支出的6.9%。但筆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平均且正常情況下的數值,如發生重大疾病,這樣的比例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在目前早期計劃生育家庭已出現老齡人口的情況下,一對夫妻贍養四個老人的經濟壓力是巨大的,與此同時,社會政策沒有及時介入這樣的壓力之中,導致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少子女違背“孝道”,放棄贍養父母,從而導致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關愛和慰藉。
3.“未富先老”——社會壓力大
關于“人口老齡化”這個問題,并非只是中國所面臨的巨大壓力。目前,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包括了德國、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但我國卻與其他國家面臨著完全不同的一個現狀,而造成這種現狀的一大原因就是——“未富先老”。按照聯合國7.0%的標準來看,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準確時間為2001年,當時我國老年人口比例為7.1%,而當時我國的人均GDP為1041.6美元,據悉只是德英加三國的5%,是美日的3%。物質財富的積累不足,導致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解決養老問題。
(二)研究意義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必須要面臨的社會問題。從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國家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采取了不少措施——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推進養老保險的一體化進程、逐步實施延長退休年齡政策等,通過幾個五年規劃期待能夠逐步解決老齡化問題,追求“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齡人口社會生活。
但這樣的政策介入都面臨著漫長的過程。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不意味著所有家庭都能實現“二孩養老”;養老保險的一體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城市不同單位體制的結合,還有城鄉“二元”結構的結合,這是一次浩大的工程。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們無法選擇讓現有的2億多老年人等待社會改革成功的那一天。于是,只能在現有養老模式上再下功夫,讓現在的老年人在達不到完全“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依”的情況下,還是能夠換一種方式正常度過自己的老年生活。
因此,本文選擇探討適合當前我國情景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即醫院和養老院利用某種方式結合,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同時作用于老年人,老年人不僅可以得到很好的生活照料,還可以得到醫療檢查,隨時醫治身體不適,以保持身體健康,享受晚年生活。
二、“醫養結合”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一)什么是“醫養結合”
2013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探索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這是我國政策層面第一次提到“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主要是將“醫療”與“養老”相結合,區別于一般傳統的養老模式,除了提供養老服務以外,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健康,會提供疾病診治護理、健康檢查、大病康復和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的一種綜合性的養老服務新模式。在生活質量越來越好的今天,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得到了更為廣泛地關注和重視?!搬t養結合”的發展和應用不僅符合現代老齡社會的需求,更符合現代社會大眾的需求。
(二)“醫養結合”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醫養結合”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在不少一線城市已受到青睞,但同時所突顯出來的問題也表露了,“醫養結合”模式在我國的發展需要面臨一個艱難的準備過程,筆者認為,這并不是“醫養結合”這個新模式在中國發展的現狀,也是養老問題在國內發展需要面對的問題,這與養老問題在我國本身的認可度有直接的關系。endprint
首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與“孝”相關的概念非常多。儒家有經典《孝經》,講述孝的內涵;老子有《道德經》,說到:“六親不和有孝慈”;古人講述的《二十四孝》里,有賣身葬父的董永,有臥冰求鯉的王祥?!靶ⅰ睂τ谥袊藖碚f,是一個道德評判的標準,對于老人來說,也是老人本身所追求的“面子”。對于進入養老機構來說,國人心理都是做晚輩沒有盡到孝道,老人無法安享晚年,于是走投無路的選擇。于是,“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我國沒有長足的發展一大原因是由于文化影響。
其次,養老機構本身社會形象差。養老模式是在不斷地探索創新中,但養老機構的存在時間已足夠久遠,早在19世紀80年代,我國便提出了機構養老這一概念,并同期出臺大量相關政策以扶持和鼓勵發展養老機構,但一提及養老機構,在國人眼中都有相同的問題,即入住收費高、服務人員專業水平低、政府監管力度低,因此,養老機構本身的社會形象差,未能對養老問題在中國的解決提供正確的社會導向,從而導致養老模式的探索未能更早的進入實踐階段。
最后,醫療機構問題多。近幾年關于醫療機構內的問題屢見不鮮,其中涉及醫療服務雙方的主要問題是“醫患關系”,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同時,社會福利也逐漸消失,醫療服務成為了“一定公益性的社會福利事業”,因此,醫患關系成為了一種利益關系,涉及到了信托和誠信問題,這樣的變化并沒有得到社會的正面引導,大眾媒體“不負責任”的介入,隨意破壞醫生形象,利用醫德進行道德綁架等,一方面出現了人為的醫患緊張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了醫療機構的資源浪費。醫療機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使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我國的發展倍感壓力。
三、“醫養結合”的發展路徑
根據我國目前“醫養結合”的發展現狀可知,“醫養結合”新模式的普及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準備。根據上文所提到的資源來源“單一化”的問題,以及對相關文獻的整理,本文將試圖探討“多元化”的資源渠道,從“五大要素”入手,進行發展路徑的研究。
(一)服務主體
養老服務的服務主體分為兩個部分,即養老服務的提供者,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投資主體,二是服務人員。
投資主體即投資建設“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投資方,根據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包括了公立機構、民營機構、社會團體設置的機構等,其中一大問題即為公立機構和民營機構待遇不同,所能帶動的資源不同。因此,首先要改善的就是公立機構和民營機構的待遇問題,政府對待兩大機構應該就其所從事的行業進行統一的扶持,甚至在初期,應該給予資源統籌能力較差的民營機構更多的幫助,例如上海市對民營醫院轉型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床位補貼高達5000元,使得養老機構在運行初期適當的解決了棘手的資金問題。
關于服務人員,即照護人員,筆者認為是養老機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尤其在“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服務人員不僅僅是提供簡單的生活照料,還需要針對入住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專業的醫療照護。但就目前我國服務人員的現狀來看。首先,服務人員數量稀少。服務行業在我國不被重視,服務人員不被尊重,工資待遇低,工作量大等問題,都使得這一行業的從業者數量大大降低。其次,服務人員專業素養低。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要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方面是相關學校未提供專業的人才輸出渠道。就以相關專業來看,社會工作專業在全國高校的開設比例并不高,且已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中開設醫務社會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導致社會大眾對這一方向了解并不深入,無法全面展開相關專業的實踐工作。另一方面,我國目前與急救照護相關的資格證書必須是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才能考取,非醫學類專業畢業的學生和成人是無法考取這類資格證書的,即除醫學類學生外,其余人員并不能就這一方面進行專業的實操學習,無法完全掌握急救照護知識。
關于服務人員這部分的問題,其實就是人才培養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借鑒丹麥和日本經驗。就丹麥經驗來看,在社會急需養老護工這樣的服務人員時,抓住機會做好兩件事情,一是改變養老護工工作環境,這使得從事養老護工這一職業的人員感覺被尊重、被重視,從而讓更多人愿意從事這一職業,二是教育機構抓住機會輸送大量優秀人才進入這一行業,提供優質服務,提高社會口碑。就日本經驗來看,日本高校對于福利課程的設置十分精細,有針對老年福利這個部分的專門課程,有系統的考核體系,需要獲得資格證書才能從事老年服務。筆者認為,涉及這種專業性極強的專業人員的培養時,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以及完善的考核上崗制度,以期待進入行業的即為可用之才。
(二)服務對象
服務對象即為老年人和家庭。入住“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一般是指需要長期住院的老年人,這其中包括了慢性病老年人、腫瘤晚期老年人、術后老年人等,他們需要用藥物維持治療之外,還需要基本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導。
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入住問題。以上類型的老年人對于“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是有需求的,這個時候需要的是養老機構如何制定他們的入住條件,筆者認為可以有兩種制定方法,這涉及養老機構的類型。
第一種為病情分級。對于病情的分級主要針對的“自理能力”,即根據不同自理能力的級別對入住老人進行病區劃分,這有利于服務人員提供服務以及管理入住老人。優勢為可以輻射一定范圍類的所有老人,只要有入住需求即可入??;缺點為需要相當完善的醫療設施,可以保證提供藥物支持和器械問診,需要大量資金。第二種為病種分類,即養老機構確定自己提供對象的范圍,如老年慢性病服務中心,則只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缺點為無法滿足周邊所有老人的需求,入住老人的選擇條件較為固定;優點則是可以專注一個方向,資金投入量少,如老年慢性病服務中心則需要重點投資相關藥物,癌癥老年人服務中心則只需籌備相關醫療器械。筆者認為在一個城市內,這兩種形式都可以接受,但同時需要相關部門的提前規劃,以保證造福更多老年人。
除了老年人之外,家庭成員也可以說是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其主要為老年人家庭成員提供咨詢、緩解壓力、疏導心理的服務。關于這個部分,最重要的是需要養老機構樹立社會形象,博取社會信任,以及家庭成員對于“孝”的觀念認知有所改變。但關于這個部分,筆者認識是養老問題中最為艱難的部分,但也是最不能著急解決的部分,一方面養老機構需要時間去換取社會形象,家庭成員也需要時間去儲備更為多元的文化認知。endprint
(三)服務內容
一個完善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應該包括“養、護、醫、送”四個服務內容,即可以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老年護理、醫療服務、臨終關懷四種服務。目前傳統的養老機構只能滿足基本生活照料,以及部分老年護理工作,關于醫療服務這個部分,就是“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期望達到的效果,但關于臨終關懷這個部分的服務提供則十分欠缺。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中設置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非常少,其中主要原因還是文化——傳統的死亡觀以及中國人對于死亡的恐懼都使得臨終關懷護理模式無法在國內得到發展。但“送”在中國是一個及其重要的事情,俗話說的“養老送終”,“送”是一件莊嚴的事情,臨終關懷即是在老年人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提供靈性關懷的行為,讓生命走的更為“溫暖”,但目前我國對于臨終關懷走入了一個誤區,常常將其與安樂死產生聯系,導致臨終關懷的正面能量無法發揮出來,因此,這個部分需要進行專業引導。
(四)服務方式
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服務方式有三種:一是養老機構中設立醫療服務站點,二是醫療機構中加入養老服務模式,三是社區、養老、醫療三個機構相互獨立、共同合作,提供居家式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
筆者認為,第三種“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最適合在我國取得發展。一是因為第一、二種的投資較大,無論是養老機構進駐醫療機構,還是醫療機構進駐養老機構,在改善環境、改造房屋、購買設施上都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與此同時,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去提供服務和管理機構。第二是因為結合以上提及的我國傳統文化來看,老年人需要在家中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于是,我國可以走居家型的養老服務模式路線,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與社區結合起來,這更適合我國國情。
綜上,可以參考日本經驗。日本和我國一樣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但隨著社會變遷與進步,為了讓家庭養老的負擔轉移向社會,日本開始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養老負擔由家庭與社會共同承擔,其中關于居家養老的內容有:一是提供家庭幫助服務,主要是由政府提供人員前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里提供醫療服務和護理工作。二是提供日間服務,是照顧白天家中子女不在而無法自理或行動不便的老人。三是短期留宿服務,是對短期內無人護理的老人進行照護的服務,一般情況下老人會入住社區服務中心,由社會服務人員統一提供服務,時間在三天以內。四是長期服務,由社區提供三個月以上服務。
從以上養老服務內容來看,我國在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時,也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將目前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機構養老轉變為居家養老的同時,也可以提高服務質量,為老年群體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
(五)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這個部分主要涉及三個內容:一是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二是內部組織的監督管理,三是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原本的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獨立運行時就存在很大問題,其合并和合作更會有相關的問題出現,因此,相關部門對于這個部分的把握和監督一定要到位,在運行過程中,要有相關的措施及時跟進和介入。對于內部來說,獨立的兩個機構需要建立好合作關系才能使得服務對象在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中得到不間斷的服務資源;對于整合的兩個機構來說,如何將兩個原本不相關的機構整合,并發揮最大作用于服務對象身上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事情。政策引導和扶持方面,目前試點范圍內的地區,如上海、青島、合肥等都出臺了大量相關政策進行引導,并呈現出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他地區還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出現。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全國范圍內對于養老服務業的重視會促進地區相關政策的問世。
四、結語
本文重點在于總結“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我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福利多元主義的要求之下,如何擴充福利來源的“多元化”成為了主要內容,結合我國國情,對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管理機制進行了研究,總結出了這五個方面在未來“醫養結合”發展道路上必須做出的改進和努力。最終發現,一是要加快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二是要加快人才力量的儲備,三是開辟研究空白領域,四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一個模式的運行主要需要考慮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社會風氣和文化所遺留下來的是影響一個國家國民最深刻的東西,如果單純學習國外經驗,則發現其無法融入我國國情,是不被大眾認可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同時,要結合我國實際,學會“因地制宜”,挖掘適合本國國情的模式加以實踐和應用。本文較為遺憾的地方是未能對相關機構進行實地走訪,內容多為經驗之談,如加上實踐數據則更為完整。
參考文獻:
[1]方曙光.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失獨老人的社會生活重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04).
[2]費秦茹.合肥市公立醫院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
[3]馮丹,馮澤永,王霞,等.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思考[J].醫學社會學,2015,(4A).
[4]符美玲,陳登菊,張偉,等.從長期住院研究談建構“醫養結合”照護體系的必要性[J].中國醫院,2013.(17).
[5]胡益頔.日本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養老模式的思考[J].政策與開放,2015,(16).
[6]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06).
[7]黃梅.論日本養老模式對構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啟示[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1).
[8]劉繼同.轉型期中國醫務社會工作服務范圍與優先介入領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6,(01).
[9]劉雙喜.日本社區養老模式的改革新動向及其啟示[J].青春歲月,2013,(22).
[10]馬菡.我國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今日熱點,2013,(15).
[11]寧濤.淺析日本養老保障制度及養老模式[J].江西城市規劃,2015,(06).
[12]彭華民,黃葉青.福利多元主義:福利提供從國家到多元部門的轉型[J].南京大學學報,2006,(06).
[13]嚴妮.城鎮化進程中空巢老人養老模式的選擇:城市社區醫養結合[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5,(04).
[14]張璐.“醫養結合”之借鑒篇[J].四川勞動保障,2015,(08).
(作者簡介:張亦弛,碩士,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方向:社會福利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