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政凌
摘 要:泥繪裝飾即是用紫砂泥化為泥漿,利用壺胎的附吸能力進行堆雕繪刻、畫工細雅、恰似田黃石的薄意雕、其素靜精制,耐讀耐看文氣足。
關鍵詞:紫砂泥繪;工藝;制作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26-01
泥繪裝飾流行于清代十七世紀晚期。其工藝方法是在制作完工的壺坯上,須有一定濕度,用與制壺泥一樣或者其它顏色泥料,制成細泥漿,堆繪花鳥、山水或圖案紋樣。用泥漿堆畫,須有一定的厚度,具有浮雕透視效果。紫砂泥繪的裝飾,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繪畫、書法等專業知識及功底,并要掌握坯體的濕度和泥漿的收縮率,使壺體和泥繪精密結合,早期以本色泥堆畫、雕琢。后來以白泥居多。以泥裝飾,作者須具有書法繪畫、貼塑的藝術功底,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現代紫砂裝飾:刻、鏤、塑、貼、堆、描、嵌、泥繪、紋泥等手法呈現多樣化,裝飾種類繁多,各式裝飾手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大向前推進一步,拓展了裝飾藝術的廣度和深度。
紫砂泥繪工藝一般以精簡為美,裝飾主要是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通過泥繪題材的內容形式來表達,根據繪畫內容形式來表達,根據繪畫內容章法結合與器形的統一,使紫砂工藝品有著更高文化內涵。泥繪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為它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詩書等皆可入畫,對這些沒有一定的界限。此外,在用色上大膽飽滿,現今已有的黑泥、黃泥、綠泥及本色泥等等,顏色豐富,呈現的藝術感也極強。但是其有一個缺陷,由于工藝方法是用泥漿在將要變干的紫砂壺坯體上堆畫,常常因兩者的干濕度不同,使圖案在坯體上粘附欠牢固,因而在燒成后的使用過程中,容易磨損和自然脫落,影響了美觀,也限制了泥繪裝飾工藝的廣泛使用,所以傳世的泥繪精品比較少。
紫砂工藝陶是一種綜合的工藝陶,它有千姿百態的造型,豐富多彩的泥色,除在造型上以線型為主體裝飾外,有色泥彩繪、彩釉、塑器上浮雕裝飾等裝飾處理手法。
在紫砂壺上,一般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肌理質感,不輕易附加裝飾,以樸素雅致為主,這是紫砂器裝飾效果的主要特點。相當一部分產品,僅在形體的口、肩、腹、足等部位,用各種線型來加強造型的裝飾性。有些產品即使施以局部的雕飾,也是本著花素相宜的原則,按照不同器型,以簡潔的傳統字畫或紋樣,刻畫出虛實相關的圖案,這種很有分寸的裝飾手法,把實用與美觀巧妙地結合起來,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藝術表現力。
紫砂壺器的裝飾是紫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紫砂裝飾藝術品位高低將直接關系到人們對紫砂壺器的審美。縱觀紫砂壺器的發展,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顯示了時代風格情趣和藝術特色,然而紫砂壺器的裝飾更多的還是沿襲傳承,有繪畫飾、書刻飾、雕塑飾、紋飾、釉飾、金屬飾等,依然是紫砂壺器裝飾藝術的主流,這才使我們的紫砂壺器裝飾藝術日臻成熟,形成了獨特的紫砂壺器的藝術美。
在紫砂工藝品創作設計的過程中,彩泥繪裝飾可根據裝飾面的需要,在其構圖、題材和色彩等方面推陳出新。構圖的形式,可繁可簡,具有裝飾性。裝飾性的形式感是一種以強烈的藝術效果來打動欣賞者的形式美感。
所謂“氣韻生動”就是從統一整體的效果中求得的,只有在統一整體的前提下,相互聯系的局部才能產生“生動”和“氣韻”。紫砂彩泥繪可以很好的根據工藝品形狀來構圖,使之相得益彰。題材廣泛。我們可以在工藝品上繪畫各種題材,包括山水、花鳥、亭臺樓閣甚至書法等,讓其看上去更有藝術價值。色彩多樣,可以隨創作的意圖而變化。一件完整的作品,其色彩占有重要性,它起著協調、統一整個作品的作用。古陶都宜興的紫砂藝術,一直以民間的形式手口相傳。
紫砂壺,從土里誕生,在火中淬煉而成。它趟過歷史文化的長河,在時光的河流中披沙揀金一路前行,以文化為骨,以藝術為韻,時至今日已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苑奇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為其陶醉。紫砂陶藝在民族文化的海洋中徜徉,它不斷地拾取文學藝術的滋養來裝點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品位。
相同的設計畫面,由于配色的不同會產生出或華麗、或樸素、或典雅、或秀麗、或鮮明的不同效果,從而給人以吉慶、歡樂、舒適、憂郁、沉默的不同感受,可見色彩也是不容忽似的重要方面。
紫砂彩泥繪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用天然色泥調配各種我們所需要的顏色,甚至可以根據工藝品所用泥料來決定我們作畫的色彩。如沒有藝術在先,進行構思設計,而單從技術著眼盲目就干,藝術是靈魂,是先導,而技術是基礎,是保證。
就一件紫砂壺來說,雖然茶壺是有嘴,有把地做成了,很光潔,通過燒制,茶壺一樣可以泡茶品飲,出水也很爽,又不影響使用,但形體不美,沒有藝術欣賞價值,是不會受人喜愛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工藝美術史,2008.
[2]陸浦東.五色土(紫砂名家報告文學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3]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4]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