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怡
摘要: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漢武帝剛接手的漢朝內有地方割據勢力盤踞,外有匈奴軍事侵擾,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打破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選賢任能,積極變革。漢武帝任命桑弘羊等人推行產業改革,實行鹽鐵官營政策,把獲利最大的鑄錢、煮鹽、冶鐵和釀酒等資源壟斷型制造業全部國營化。鹽鐵官營政策毀譽參半,引發一場關于經濟政策的大討論,影響深遠。
關鍵詞:漢武帝 桑弘羊 鹽鐵官營
漢初,國力貧弱,經濟處于恢復期,匈奴屢次進犯,幾代皇帝一直對匈奴采取忍讓的態度。為緩和與匈奴的矛盾,漢朝采取溫和的和親政策,不少和親公主遠嫁匈奴。漢朝實行休養生息的治國方略,經文景之治的積蓄,至漢武帝時,國家空前強盛,已具備對多年進犯的匈奴實施大規模打擊的實力。為了打擊富商大賈,積蓄作戰物資,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對當時和后世產生重要影響,引發鹽鐵官營的大爭論。
一、鹽鐵官營爭論的由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耗費巨大。北擊匈奴的戰爭,耗費甚巨,大司農的錢很快用完,漢武帝被迫動用皇室少府的錢,這等于把皇室私款捐獻給政府。財政危機嚴重,武帝號召全國有錢人捐款。可是全國只有一個叫卜式的有錢人愿意將自己財產的一半上交國家,卜式也因而被樹立為愛國商人的典范。全國只有一個人愿意捐款,漢武帝焦急上火。當時鹽鐵之類的必需品的經營利潤甚大,鹽鐵商人卻不愿為國捐錢。因此,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正式下令:將國內所有的礦產、冶煉、鑄造、采鹽等行業收歸國有,由政府經營,私營資本不得參與。這就是漢代著名的鹽鐵官營政策。
最早提出鹽鐵官營的是大司農鄭當時,因他不熟悉鹽鐵事務,特向漢武帝推薦齊國大鹽商東郭咸陽和南陽的大冶鐵商孔僅主持鹽鐵官營事務。漢初,漢高祖劉邦頒布“賤商令”,包括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商人及其子孫不得做官等內容。雖然賤商令有些規定后來相繼廢除,比如后來默許商人穿絲和騎馬坐車,但商人及其子孫不得做官一直嚴格實行。如果漢武帝任命東郭咸陽和孔僅主持鹽鐵官營事務,就是背離祖宗家法,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為了社稷和抱負,漢武帝果斷突破傳統束縛,任命東郭咸陽、孔僅擔任大農鹽鐵丞,推進鹽鐵官營改革。為了全面掌控局面,漢武帝又委派熟悉商業事務的親信桑弘羊擔任東郭咸陽、孔僅的助手。
桑弘羊是我國古代經濟史上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桑弘羊和漢武帝一起長大,深受漢武帝信任。“出生商人家庭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執行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的關鍵人物,他主管財政40余年,結果出現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局面,從而有力抑制了豪強大賈,并為對匈奴作戰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持”。他主管經濟的系列決策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的走向,他建立一套國家專賣制度來推進鹽鐵官營,使中國古代工商業政從過去的自由放任轉變為國家控制。
鹽鐵官營政策的實施,沉重打擊了私營經濟的發展,引起社會許多階層的不滿。本來是漢武帝平定匈奴的非常政策,可后來匈奴威脅基本消除,漢朝政府卻一直沿用到漢昭帝時期。很多人認為政府利出一孔,與民爭利,引起更廣泛的不滿,特別是很多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由此引發了漢帝國朝堂上一場廣大知識分子參與的關于鹽鐵官營政策的公開辯論會,這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經濟政策辯論會。漢昭帝始元六年,朝廷組織召開針對鹽鐵官營政策的辯論會,辯論的一方是全國各地反對鹽鐵官營政策的賢良、文學60余人,另一方是以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激烈地抨擊了鹽鐵官營,認為實行該政策是與民爭利,且匈奴之患已基本平定,國家應該藏富于民。指出政府壟斷存在一個大問題,即質量問題,政府打造的農具出現 “割草不痛”的現象。“御史大夫桑弘羊則認為鹽鐵官營政策有益于國,無害于人,堅決不可廢止。桑弘羊認為工商業是富國之本,他提出‘富國何必用農本,足民何必井田也,國家強大何必依賴農業,百姓富足何必用井田制這樣的笨辦法?74歲的桑弘羊提出振聾發聵的‘桑弘羊之問”。該會議召開后,政府很快廢止對酒的壟斷,并部分取消鹽鐵專賣。30年后,桓寬根據會議的官方記錄寫成《鹽鐵論》一書。《鹽鐵論》是一本經世奇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世的改革家王安石、張居正等無不熟讀此書。
二、鹽鐵官營政策的積極影響
鹽鐵官營的提出,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肯定。帝制政府推行鹽鐵官營政策,獲益很多。
(一)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歷史證明,政府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可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收益。司馬遷說:“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余谷,諸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說明政府實施鹽鐵官營一年后,取得明顯成效,后來鹽鐵官營一直對政府財政貢獻巨大。《鹽鐵論·輕重篇》所載:“上大夫君與治粟都尉管領大農事,灸刺稽滯,開利百脈,是以萬物流通,而縣官富實,當此之時,四方征暴亂,車甲之費,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此皆扁鵲之力,而鹽鐵之福也”;“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術,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鹽鐵官營的實施,保證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為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沉重打擊豪強富商,利于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專制統治
漢初,諸侯和豪強因自由經商、自主經營鹽鐵而坐大,威脅皇帝的專制統治。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諸侯,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權利,罷鹽鐵以資暴強,遂其貪心,眾邪群聚,私門成黨,則強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司馬遷準確分析了禁止私人經營鹽鐵的必要性。桑弘羊認為,只有統一管理鹽鐵,才能防止棄農經商、因利私斗、奢侈浪費的現象,杜絕豪強兼并。鹽鐵官營政策的實施沉重打擊了豪強富商的掠奪兼并活動,促進了封建國家管控下的工商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起到裁抑富厚的作用,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
(三)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制度endprint
《鹽鐵論.刺權篇》載:“大夫曰:‘今夫越之具區,楚之云夢,宋之鉅野、齊之孟諸,有國之富而霸王之資也。人君統而守之則強,不禁則亡……權移于臣,政墜于家,公室卑而田宗強。”桑弘羊等人認識到公卿大夫掌握“山澤之利”,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獨霸一方,必將威脅中央統治。因此,漢武帝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鑄錢、煮鹽、冶鐵和釀酒等國營化,削弱了封建割據的經濟基礎,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三、鹽鐵官營政策的弊端
但是,如錢穆曾言:“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伴隨社會的發展,鹽鐵官營政策弊端日益暴露,遭到各階層的反對。帝制時代的人們不敢遷怒漢武帝,只好把怨氣和矛頭對準桑弘羊。關中地區有一年出現大旱災,卜式指出:官府靠向老百姓征稅過日子。桑弘羊卻派官府吏員到街上做買賣,與民爭利,完全不成體統,“烹弘羊,天乃雨”。像卜式這樣公開咒罵桑弘羊的人不可勝數。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都沒有桑弘羊傳記,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們也反對官營工商業。北宋蘇東坡甚至說,桑弘羊的名字“如蛆蠅糞穢也,言之則污口舌,書之則污簡牘”。鹽鐵官營的弊端可見一斑,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格貴、質量差,強買強賣,給廣大貧困農民帶來很多困難
鹽鐵官營政策實施后,官營的卒徒工匠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造出來的鐵農具又大又笨重,根本無法使用。《鹽鐵論?水旱篇》記載:“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漢書·食貨志》也有類似記載:“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器,苦惡,價貴,或強令民買之。”鹽鐵官營的過度推行,導致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木耕淡食”的現象:老百姓買不起鐵農具,只好拿木犁耕地;老百姓買不起鹽,只好吃沒有鹽味的菜。鹽鐵官營出現的問題,不滿者很多,農民不滿,愛國商人代表卜式不滿,甚至鹽鐵官營政策主要制訂者之一孔僅也不滿。他們向朝廷反映問題,希望漢武帝修正鹽鐵官營政策。但是帝制時代,國家利益至上,卜式、孔僅本質上只是漢武帝政治棋盤上的兩個棋子,不久卜式、孔僅被罷官。
(二)官營鹽鐵統一式樣和規格,無法適應不同地區的生產和生活
漢朝推行鹽鐵官營政策,從中央到郡縣政府都設置管理與經營煮鹽、冶鐵和制作鐵器的官吏,出于生產和管理的方便,其產品采用統一規格和式樣。因為沒有深入不同地區進行市場調研,結果適宜于甲地的鐵器農具,不一定適應乙地使用。同一地區,因為土壤的松疏程度和土質的差異,具體打造的鐵器也該不同。官營的鐵農具脫離實際,不能因地制宜,給農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進一步加劇農民的貧困化,導致民怨沸騰。
(三)鹽鐵的產地和使用地的相距遙遠,運費成本高,加重農民經濟負擔
鹽鐵原料地和生產地大多分布在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荒山野嶺。把產品運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成本自然很高。加上卒徒不愿去偏僻的地方煮鹽、鑄鐵,往往雇人代役,又增加一定的費用。增加的費用最終還是攤派到農民身上,農民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導致許多農民入不敷出,生活更加貧困。
四、鹽鐵官營政策對后世的影響
鹽鐵官營政策出現以上三種弊端,并不是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是鹽鐵官營經營不善造成的。實際上,鹽鐵官營政策對后世影響深遠。
宋以后,鹽鐵官營政策的變化影響了古代經濟史上發生的很多大事。北宋益州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人發明的紙幣之所以稱“交子”,就和茶鹽的專賣政策有關。北宋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擾,政府在北方邊境駐扎幾十萬軍隊,但存在軍需糧草的供應問題。聰明的宋朝人發明了一個辦法,用茶鹽換糧草,號召商人把軍需糧草運到北方邊境交給官府,官府則給他們頒發特許憑證,憑證是用紙做的,叫“交引”。“交引”特別值錢,既能換到難得的茶鹽,還能換別的東西,具有貨幣的職能。所以,發明紙幣因為受到“交引”的啟發,叫作“交子”。
鹽鐵會議的召開,本質是人們對中央集權體制下經濟治理模式的一次大討論。面對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辯論雙方所涉及的話題深刻而廣博,甚至可以說,困擾中國至今的眾多治國難題,已在當時暴露無遺。比如,中央集權制下的大國如何協調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國家在國民經濟中該擔任何種角色。再次研究鹽鐵官營政策的爭論,看古人對這些問題的思索,或許可以給我們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一面鏡子。
綜上所述,任何歷史事物都具有復雜性,我們要堅持全面、客觀、發展的原則進行認識。堅持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物,認清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如果某種歷史制度的積極作用遠大于消極作用,那這種歷史制度就應值得肯定。鹽鐵官營政策確實存在弊端,但是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國家解決了財政困難,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和發展了中央集權制度,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足以說明鹽鐵官營政策的存在,在古代中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桑弘羊強調“工商富國”,賢良、文學強調“國不可與民爭利、藏富于民”,平衡與把握好二者的度,可為當今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
參考文獻:
[1]彭新武.論鹽鐵會議的四重邏輯[J].哲學動態,2016,(06).
[2]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3]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綿陽中學2015級50班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