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濤
課堂教學是由預設和生成兩個部分所構成,而追問是生成的風向標.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教師所引導,但是又因為每個人思維的獨特性,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這就會讓課堂充滿了不確定.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對追問的處理往往非常到位,既可以調控大方向,又可以調動積極性.通過總結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對于追問的運用的有關的經驗教訓,可以讓有效追問成為初中數學課堂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
一、遵循有效追問的原則
數學課堂的教學之所以會有許許多多無效追問的現象,其原因在于很多情況下教師沒有遵守追問的有效性的原則.因為不能遵循有效性的原則,所導致的后果就是課堂中表面上看起來課堂有追問和學生參與,但是從實際上來看并沒有起到相應的強化課堂教學和啟發學生數學思維的效果.舉例而言,在“正方形的性質”這一堂課當中,一位教師是這樣進行追問的:“為什么這個是正方形?”但是從邏輯上來看這個問題卻存在很大的疑問,因為這個問題的實質在于讓學生回答的是“判定”而不是回答“性質”.所以,如果不能遵循追問的有效性原則,則后果就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最終的結果不僅不能使學生養成優秀的學習習慣,也不能讓學生合理掌握數學課堂的學習重點.
在某些情況下,教師在提問中有可能會高估了學生對于知識理解的程度,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把問題拋出來,但是沒有學生可以接住,從而產生課堂“冷場”的現象,這樣一來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教師不能合理把握追問的有效性原則,因為追問的問題沒有合理的鋪墊,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問題高于學生的知識能力,追問的問題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對應.所以,教師應當遵循有效性的原則,追問有效性原則的核心是追問要貼合初中數學課程的重難點,這樣才可以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要讓學生想得出.
二、把握有效追問的方法
如果數學課堂所采用的追問方法不夠優秀,那么很難達到課堂教學所要求的追問的目的和意義.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平時情況,采取有效的追問方法.在學生思維比較平淡的地方追問,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腦,或者在學生思維的困惑的地方進行追問,從而可以引發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刻思考,來使得學生對于問題深入分析,也可以在學生產生錯誤的地方進行追問,這樣一來就可以引起學生對于犯過的錯誤的注意,以保證下一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教師也應該在學生進行總結性學習的時候進行追問,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歸納能力,對于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串聯.總的來說,教師在進行追問的時候要合理把握時機,使用正確的追問方法,以達到有效的追問效果.
舉例而言,在教授“二次根式”時,可以使用不同的追問方法,從而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時,借助平方根的相關概念可以依次追問:“什么是平方根?”“平方根的表現形式是什么?”“這樣寫平方根可以嗎?為什么?”“平方根要滿足的條件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有效的追問,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將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類比,從而自然而然地就能向學生們講解二次根式的內容.這樣,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闡述得到這個結論的思考過程,再讓學生利用分析和理解,引發學生的固有的認知產生沖突,從而可以引出正確的答案.
三、借鑒有效追問的經驗
學校的備課組和教研組在集體備課時,可以將學生比較容易犯的錯誤的相關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進行集體的討論,做好“預設”問題的相關準備,對課堂當中的“生成”問題做到胸有成竹.借鑒有效追問的相關經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聽專家和有經驗的教師的數學示范課.
舉例而言,專家型教師在教授“等腰三角形”時有這樣一個情節,教師提問:“如何判斷一個三角形是不是等腰的?”學生們回答:“當兩個底角相等時,這個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教師進一步開展知識性追問:“在三角形中什么是底角?”學生回答:“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相等的角叫作底角.”這個時候,教師開展理解性追問:“判斷一個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依據是兩個底角相等,那么換句話說,這個‘底角的定義是已經知道了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為只有等腰三角形有底角,那這樣的說法是不是自我矛盾了?”在這樣的追問下,通過設計一層一層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樣有效的追問的方式方法便可以讓初中數學課堂充滿著朝氣和活力.在學習其他有經驗的教師關于追問的相關經驗時,應當注意教師的追問.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善于借鑒他人的優秀經驗,才能快速提升自己,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追問的水平.
總之,有效教學追問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有效追問可以給數學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命力.一個優秀的追問,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優秀的有效追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幫助教師調控數學課堂的節奏,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endprint